音乐环绕在洒满阳光的客厅,歌声在乐声中时而低沉,时而浑厚,时而轻快,时而动情。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歌词,把我带回到曾经的岁月里,唤起了很多关于唱歌的记忆。
想起小时候,记不得几岁了,住在奶奶村里,那年村里有个唱戏班,唱戏的小姐姐们借住在奶奶家里。因为我那时讲普通话,小姐姐们就让我教她们普通话,然后她们教我唱歌。
《军港之夜》就是那时候学唱的。小时候学唱很快,声音也好听,于是还唱出个事件:领班的姐姐和奶奶商量说想带我去唱戏班学唱。
奶奶在世时,常常说起这件事,后来奶奶过世也就没人再提起。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模模糊糊,不再清晰。
似乎因为那些小姐姐们的夸奖,我开始喜欢上了唱歌。
中学假期在外婆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舅舅屋里,打开他那台录音机,换上他新买的磁带,开始学唱。记住了邓丽君,苏小明,张明敏的名字,学会了《在雨中》,《外婆的澎湖湾》《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记忆里,这些歌声属于整个假期。
八十年代末,在省城上学,那时候齐秦、王杰风靡校园。
《冬雨》《大约在冬季》《原来的我》《一场游戏一场梦》,忧郁深情的歌声敲击着无数青春萌动的心。那时,校园里每天有男生弹着吉他学唱,我也曾蠢蠢欲动,后来因为没有条件购买吉他也就放弃了学弹。但那些歌声那些吉他声,伴随了一段难忘的青春。
九十年代末,城市有了歌厅。记得那时公司一个地产项目正在建设中,我们办公地址就设在在建工地里。工地旁边有一家歌厅,由于工地办公室潮湿阴冷,旁边的歌厅就成了我们午休的选择。那段时间,中午k歌成了我们几个要好的姐妹最快乐的事情,我的K歌水平也就在那时候得到提升。
那段时间,喜欢潘美辰浑厚的饱含着情感的歌声,《我想有个家》《我曾用心的爱着你》也就成了每次K歌必点曲目,周冰倩《真的好想你》,王馨平《别问我是谁》,田震的《干杯朋友》等等歌曲,至今都好似在脑海回荡,那些日子,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职业生涯里。
后来,量贩式KTV取代了歌厅,我们三五好友经常聚在一起,会唱的不会唱的,男生女生高音低音独唱对唱,一唱就是几小时。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一路有你》吴奇隆的《祝你一路顺风》,韩红的《天路》梅艳芳的《女人花》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凤飞飞的《掌声响起来》,还有《无言的结局》《萍聚》《心雨》等等,所有想唱的能唱的会唱的,都要唱一遍才罢。
学歌也方便了很多,从磁带到光碟到mp3 ,后来到手机到蓝牙播放器,随时都有歌声陪伴。春节联欢晚会的经典歌曲、电视综艺节目的流行歌曲,只要看到听到就是办公室、路上车上的单曲循环。
王菲、李健就这样成了喜欢的歌手。那段时间,他俩的歌声在耳边反复循环,王菲的《传奇》《红豆》《匆匆那年》,李健的《贝加尔湖》《风吹麦浪》《假如爱有天意》,也一度成为走进KTV的专属点唱。
学唱一首歌,有时候是因为歌词,有时候是因为音乐,也有时候是因为特定的心境或场合。
在西藏旅行时,因为仓央嘉措而学会了降央卓玛的《那一天》,在丽江的咖啡屋独坐喜欢上了小倩的《一瞬间》,在新疆的戈壁滩上感受到了刀郎的深情,在希拉穆仁的草原上体会到腾格尔的豪放......
往事一幕幕回放,歌声仍在耳边回想。
那些熟悉的歌声,曾陪伴生命走过多少温暖的日子,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走散的人,在歌声中出现,却难再见。
随着歌声远去的不只是岁月,还有很多情感。
“我们不慌不忙,总以为来日方长,我们等待花开,却难敌世事无常,眼底的光芒,后来一层层消亡,这时光,太会忘,我投降”
梅朵的《总以为来日方长》回荡在洒满阳光的客厅,忽然有一种“初闻只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伤。
这几年,听歌多了,唱歌少了。偶然想学唱一首,感觉全是乡音……
才发现,歌声里已只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