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晓琼的头像

董晓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8
分享

长城古堡

家乡这边有个因“长城”而命名的乡镇,叫长城乡。据说这在全国也是唯一因长城而得名的乡镇。至于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正确,我倒是没有仔细考究过,不过长城乡境内所辖的那些明代古长城以及那些带有“堡”的古村落提起来远近闻名,这却倒是真的!

其实对于长城,打小的意识里就有,但那时候一提到长城,想到更多的,大都是课本里提到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之类的。人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这要用在我对家乡长城乡那些明代古长城以及那些村落古堡上,我倒觉得没“先得”到哪儿去,尽管离得那么近,但却很少有机会真正走近它,包括好多次的一些文化活动,本来都是计划要去参加的,但最终都因其它事而未能赶上。后来想想,或许是我与它的缘还不够,所以一直以来也没能够“因缘而聚”。

前些日子,正逢休息天,几位搞摄影的老师约我去长城乡参加一个大型的户外文化活动。本来对于这样的活动我也谈不上有多积极,但是一提到长城乡,而且具体地点是在镇边堡村,这样一来,怎么都有些按捺不住了。于是放下手里其它的事,腾出时间,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专程去了趟长城乡镇边堡村。

活动也确实不算小,参加的有将近三四百人,而且有许多人都是从周边地区开车赶来的。看着那些古长城以及村落里高大的古堡,由衷的感慨,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能够吸引来这么多的人,这也许就是长城古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曾听人说,在我们家乡这一带,凡是带有“堡”的村落,曾经都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之前查找过有关资料,但没找到比较详实的记载,在电脑上输入“镇边堡”进行搜索,出现的相关内容为:镇边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所辖“内五堡”之一。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这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准确,一时也难以考究,而且面对着那些厚重的明代古长城以及镇边堡村的那些个古堡,心思也不完全在考究哪种说法更为准确这事儿上了。

启动仪式结束后,我们没再参加其它活动,穿过堡门,先去“明代一条街”看了看。这条街前几年刚修建过,可以看得出是集文化旅游、观光经营为一体,应该是属于中心地带了。街两边的商铺门店全都是仿明代式建筑,走在街上,看着那些各色各样的门店以及门店上那些古色古香的牌匾,还真有置身当时那种热闹集市氛围之中的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明代一样。走到街的另一头发现,原来这条“明代一条街”的东西两头各为一个高大的古堡,我们进时的那个堡门看样子已是和街道两边的那些仿明代建筑同时被加固修建了,外面全都是青砖垒砌,看上去显得格外高大。而这头的这个古堡,还是原型原貌的古体建筑,尽显在外面的大都是厚重的黄土,抬头仰望,虽高大,但也尽显沧桑,不时有鸟儿从上面飞过,停落下来后走动着尖啄几下,有的鸟儿也像是把古堡当成驿站一样,飞落到上面停留片刻后鸣叫几声便又向远处飞去了。几位摄影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古堡,而我站在高大的古堡下面,思绪不由得穿越到了远古,遥想假设着这里当年的金戈铁马以及边塞古堡风土人情中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我希望着,将来的某一天,我的文字中会出现它们。

中午时分,我们在“明代一条街”上选择了一家餐馆,推门而入,还真有些古装剧里那种客栈的感觉。店主夫妇看上去很纯朴,见我们在他家吃饭的主意已定,说坐客厅里也许有些冷,就进里屋吧,七八个人里屋也能坐下。我们相视之后遵了他们的意思。里屋不大,进去后地上那个传统式的火炉子烧得正旺,这无形中为这寒冬里又添了几分暖意。有老师提议,说吃饭时喝点酒也许就更惬意了,我们其他人相视而笑。

等菜期间,几位老师也和店主夫妇搭几句话。店主说他们这里自“明代一条街”建好后,各种文化活动比以往更多了,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到时候这里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更多,尤其是像传统的扭秧歌、踩高跷之类的文艺节目,要热闹很长时间。听店主说着,几位老师说,到时候要有空,一定得再来看看。店主笑说,到时来了就知道了,可红火了。菜都上好后,我们还真喝了点酒,那种地域特色很浓的饭菜以及小屋火炉子给营造出来的氛围,让我们真真切切有了长城塞外人家的感觉。

走的时候,店主夫妇把我们送了出来,看到他们客厅里墙上挂的那些照片后,我们驻足浏览。店主夫妇跟我们说,那是前不久央视一个节目摄制组来这边摄制节目时拍的,而且节目里把他家一些传统独特的菜肴以及做菜肴的过程也给录了进去,已在央视频道播了……这话像是点醒了其中的一位老师,他看着店主夫妇挺意外的说,原来演的正是这儿啊,我看了那节目,没想到节目里演的正是你们!店主夫妇笑着说正是他们,也就是在这儿拍的,说着脸上已洋溢出了真诚的喜悦。

离开“明代一条街”后,我们又开车去了附近一个朋友的农家庄园。这位朋友是北京人,摄影水平很高,拿过不少摄影大奖。几年前在这儿投资建了这么一个农家庄园。庄园里面的建筑大都有着长城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那位朋友跟我说,他在阳高呆了八年,拍了十几万张的片子,他想把长城边塞文化更多更广的记录下来,更远的传播出去。在展厅看过他的那些照片后,确实让人感到很震撼,也有理由让人相信,在影像艺术的传播下,家乡这边的长城文化,会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日落西山之时,几位摄影老师看着那抹西沉的红日,说难得这么好的意境,切不可负了这么好的美景,一定得去长城脚下拍夕阳下的古长城与烽火台。我们其他人也都同意。碰巧的是,我们到了长城脚下时,正好有牧羊人赶着羊群走过,那画面,顿时把所有的相机镜头全给吸引过去了,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之下,定格着长城边塞文化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当夕阳“落”在那些烽火台上时,几位老师选好机位,将那些瞬间的美景,一张一张拍了下来。

离开长城古堡时,天已经开始黑了,村落里的炊烟陆陆续续升了起来。透过车窗,夜幕下的长城古堡,开始变得朦胧模糊,若隐若现中,仿佛又增添了几分人们对它无尽的探访之情。老师们在车上回放那些照片时,我看着外面远处那些此时只能看到黑影轮廓的古长城,深深体会到,有些东西,因岁月的流逝而愈加变得底蕴深厚,这一点,长城古堡正在上演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