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晓琼的头像

董晓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2
分享

养蜂人

回乡途中,见路边不远处的一块油菜花地旁有养蜂的,地上搭着一个帐篷,摆着许多蜂箱,隐约还能看到蜜蜂来回飞动忙碌着。妻子说下去买点蜂蜜吧,这绝对是天然绿色的,我说行。按以往,像这种情况,过去买上东西就走了,但这次,犹豫了片刻,最后直接将车开到了那边。妻子看出我的心思后笑问,又收集乡土文章的素材呀!我看着她笑了笑,算作回答。其实想对养蜂人做一番了解的想法早就有了,打小记事起就知道养蜂人了,记得那时每年夏天的时候,常会有一些外地的养蜂人到我们村外的那些地旁,特别是那些葵花地旁“安营扎寨”,住上一个多月,等花开下去了,蜜也采集到了,那些养蜂人也就走了。那时对于养蜂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们似乎不怕蜜蜂蛰,卖的那些蜂蜜挺甜,除此之外,就说不上其他的了。后来自己开始写乡土类的文章时,脑海里倒是时常会闪现出养蜂人,但本地养蜂的少之又少,每年夏天见到的那些养蜂人全都是外地来的,有空想去了解时又碰不上,而且他们呆的时间也不长,顶多也就个把月。这次碰巧遇上,时间也充足,我还跟妻子笑说,或许是了解养蜂人的机缘到了。

停好车走向帐篷时,妻子有些忐忑,挺害怕的样子问我,这样过去会不会被蜜蜂蛰啊,见她那表情挺逗,我说不偷蜂蜜估计他们就不蛰。妻子还挺当一回事儿的说,蜜蜂咋知道咱们是来偷蜂蜜的还是买蜂蜜的啊……正说着,帐篷里面的养蜂人出来了,一对夫妇,男的差不多将近六十多岁,女的五十几岁的样子。妻子说想买点蜂蜜,问他们有没有现成的。妇人笑说有现成的,要多少。妻子说拿上三罐吧。妇人说要装好的还是现装,妻子说现装吧。妇人笑笑,说行,不过那些装好的也是他们昨天刚装的,都一样。我们跟着进了帐篷,男子从一个木箱里面取出了三个塑料罐,那塑料罐应该是之前就都订制好的,里面放了很多。随后男子揭开一个大塑料桶,里面全是蜂蜜,他给舀着装了三罐,拧好盖后妇人接过来又给用清水洗了洗外面。不过付钱时才知道,男子给我们装的都是一罐二斤的,还有的罐子是一罐一斤,大小跟腐乳那种玻璃罐子差不多。妻子看我时,我笑着示意,说全拿上吧。付完钱,走出帐篷,我问他们是哪儿的人,男子说是浙江温州人。我问他们忙不忙,要是不忙的话想跟他们聊会儿,男子挺爽快的说不忙,两天打一次蜜,昨天刚打完。那妇人也挺热情,见我们在那儿说着,进帐篷里给找出两个马扎递过来让坐。

聊天中得知,男子二十多岁时就开始养蜂了,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八年了,包括每年夏天来我们这儿也有二十来年了。妻子笑问,如果我们现在说方言的话他们能听懂不。男子跟那妇人都说能听懂,还说像我们这儿的乡镇还有许多村子,他们都叫得上名来,而且有许多村子大都去过,对我们这儿也是很熟了。我问他们最远去过哪儿,男子说最远去过包头,不过现在岁数越来越大了,精力有些上不去,再养上几年,他也不打算再养了。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个,他们村以前有很多养蜂的,现在村子里包括他们家在内,只剩下四家了。他家的两个孩子,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在学校里教书,养蜂到了他这一代,估计也不可能再往下传了。他之前还计划过把蜂全部卖掉,但一来是当时价格给的不是很高,再者他主要还是有些舍不得,觉得自己还能再养几年蜂,等到了自己真正干不动的时候,再把这些蜂全部卖掉。不过就现在这情况看,想找个好买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说这话时,男子看着那些蜂箱以及进进出出的蜜蜂,似乎有些惆怅。我问养蜂整体收益咋样,男子说这得看年景,匀匀常常能收个七八万,最好的一次他一年收过十几万。我说这收益很可观啊,男子脸上有了笑意,说养蜂辛苦归辛苦,但收益还是比较好的,蜂蜜的用途比较广,像他这卖蜂蜜,这是比较原始的,他们那边有些搞蜂蜜深加工的,那效益更可观,蜂蜜深加工出来的产品,效益是普通卖蜂蜜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各方面技术的发展,估计蜂蜜的用途会更加广泛,市场跟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就养蜂整体而言,唯独有些不乐观的是,现在从事养蜂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比较令人担忧的。我说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有政策支持吧,男子说有呢,搞蜂蜜深加工的都有啥政策支持他不太清楚,像他们这些养蜂的,拉着蜂箱走高速全程免费,他一年光高速费也能省六七千块钱,要是走的远的话,省得就更多。我问那是专门雇车拉蜂箱,男子说也不能算是专门雇的只拉蜂箱,要是那样的话,那费用可贵了。他们这雇的都是那些跑长途的货车在路上的一个站点卸完货后顺路捎的,货车也没空跑,跟他们要的费用也相对低一些。不管是来的时候还是回的时候,都得提前跟那些跑货车的人联系,这样就能搭个空隙,省些费用。

我们说话期间,有不少蜜蜂不停地从身边飞过,我问这蜜蜂采蜜能飞多远,要是飞远了,能走丢不,它们认不认生。男子说蜜蜂采蜜时方圆十来里都行,一般匀匀常常也能是方圆七八里,没个啥特殊情况都能飞回来,丢不了。蜜蜂虽然数量众多,但都分工明确,有时感觉就像军队一样。一般情况下,蜜蜂是不会轻易蜇人蛰物的,蛰完了,蜜蜂也活不成了。不过它们是认生的,像一些本地的蜜蜂来偷吃蜜,被群蜂攻击,逃不快的话就被蛰死了。其它不管是啥,只要伤害到它们,蜜蜂都会起来攻击的。他有一位养蜂的同行,在庄稼地放蜂时,有头驴给闯进蜂群了,一下炸了锅,驴被群蜂攻击,越蛰越跑,越跑越蛰,最后连蛰带跑的硬是把一头驴给活活折腾死了。养蜂的赔了人家六七千块钱算作了事。我说这蜜蜂就这么厉害,男子说主要是蜜蜂的蜂毒比较厉害,要多了的话,那毒性可大呢,市场上,这蜂毒还比较珍贵,主要是量比较少,难提取,听人说,蜂毒能够治疗关节炎。我问这在医学上有没有比较权威的论证,男子说他也不太清楚,不过他们这一行的人都这么说,估计是有的人试验过。我笑说这蜜蜂也是浑身上下全是宝啊!那男子笑笑,说就是。

看到帐篷不远处有棵被风刮断的桶口粗的柳树,我说这搭个帐篷住在外面,可得注意安全呢。男子说可不是嘛,他们选地方的时候,可得细看呢,边说边指着那边那棵断树说,那就是前天夜里刮大风刮断的。还说有一年他在外面养蜂时夜里遇到了洪水,人是逃出来了,但一百多箱蜜蜂全被大水冲走了,损失惨重。后来他又花了几万块钱买了几十箱,慢慢又壮大到了现在的样子,现在一共有一百五十多箱蜜蜂,每箱差不多有三四万只。说到蜜的产量上,他说现在一箱一次能打十来斤蜂蜜,两天打一次。不过这主要得看作物的面积跟质量,他之前在大片苜蓿地旁放蜂,最多时一天打过一吨蜜,产量高,蜜的质量也好。要是一些地方果树面积大,还常有一些果农请他们去放蜂,让蜜蜂给果树授粉,但有时那产量跟质量不太理想。我说春天的时候来我们这儿吧,我们县的杏树面积有二十多万亩,春天花开时节,那到处都是杏花,放蜂的地方也好找。男子笑笑,说不行,春天的时候晋北这边天气还比较冷,蜜蜂会被冻死,不能过这边养蜂。春天天气冷那会儿,他们一般肯往南方走。我说就这么一个帐篷,那平时吃住用电啥的咋解决。听到我问这,在一旁正跟妻子聊天的妇人说,现在好多了,有那个太阳能电板就都解决了,说着指了指帐篷南面斜立着的那块太阳能电板,说平时做饭、烧水啥的有它就行了,晚上出来的话,都用那种容量较大的充电手电,充满一次电能用好几天。他们外出养蜂时,选择搭帐篷住的地方都是离村庄跟大路比较近的,买吃的跟一些生活用品比较方便,特别是用水,离村子近了,也方便到附近的农户家中去拉。我看了看,他们拉水的工具是个有盖子能拧紧的大水桶跟一个手推小平车。妇人说是拉那么一大桶水的话差不多能用三四天。我过去扶那小平车时,发现小平车的侧梁上还拴着一条细链子,原来他们还养着一只小狗。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叫过,我说这小狗倒不认生啊,妇人笑笑,说估计月份小,还不懂得看门,不过养只小狗,有时候也能多些乐趣。我说他们这是真正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这环境,就跟书上讲那诗意般的生活一样,远离喧嚣,远离吵闹,青山绿树,鸟语花香,看日出日落,看明月星辰,做饭时炊烟袅袅,薄雾笼罩,多美好,多惬意。听我说着,那夫妇俩全都笑了,说反正现在的生活是比以前好多了。

夕阳西下时,我们还在那儿聊着,见我们聊的挺上劲,妻子给我们拍了几张照,说这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留念。看时间差不多了,我起身跟他们告别,说打扰了大半下午,了解了不少养蜂的事儿,麻烦了,挺感谢的。夫妇俩都说没啥,不打扰。见状,妻子说给我们三个人合张影吧,留个纪念,我们都说行。合影时,那妇人边整理头发跟衣服边有些不好意思的说这样子照相不好看吧,这脏兮兮的。整理衣服时感觉不合心,最后把外面那件干活时穿的褂子脱掉了,里面是件比较干净的花格子半袖。妻子照完后给他们看了看,夫妇两挺开心的样子,都一个劲儿的说照好了。妻子问他们用的是什么手机,妇人说他俩用的都是老年机。妻子说老年机结实,电池也耐用。妇人说就是,有时一个星期充一次电就够了,晚上出去还能临时当手电用……我理解,妻子的本意是如果他们用的是智能手机的话,是想把图片传给他们。不过看完照片之后,那妇人也是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笑问这手机里的相片能往出洗不。妻子说能洗,等再过来的时候洗几张给他们带过来。妇人听了显得格外高兴,一连说了好几个行、谢谢之类的词。

回的路上,妻子跟我说养蜂那夫妇俩挺不容易的,从浙江那么远的地方来,就夫妻两个,挺令人敬佩。我说勤劳朴实的基层劳动者,都是最值得令人敬佩的。妻子说她一会儿要发个朋友圈,就当是为那对夫妇做个宣传,让更多的人们去买他们的蜂蜜。我说发吧,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善举。过了挺长时间,我见妻子还在划手机,我以为她没发完,妻子说早发朋友圈了,她在选照片,挑选几张,等有空了到照相馆给洗出来,星期天了给他们送过去。我说洗的时候别用那种快速打印的,那质量不好,还用之前那种冲洗的,那个质量好,不容易褪色。妻子说知道,还说送照片的时候不行再买几罐蜂蜜,送亲朋好友们,我笑笑,说行。

日落西山了,我们开车走在回乡的路上,猜想着养蜂夫妇也应该在炊烟袅袅中做晚饭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