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晓琼的头像

董晓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9
分享

又是一年春耕时

看到田地里到处都是人们忙活的身影,无形中就有了一种喜悦,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自己来说,深知忙碌的春耕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这话用在庄户人身上,我觉得似乎更为贴切。

或许是离开村子久了,也或许是有几年春耕时没跟父母去地干农活儿了,回村看到人们在地里春耕劳作时,竟觉得格外亲切,特别是看到那些被翻起来的湿湿的泥土,都忍不住想抓起一把来放在鼻子跟前闻一闻,感觉那种泥土的芬芳一定会沁人心脾,闻着让人觉得清新,甜润。这种感觉,以前是没有的,特别是小时候,一听说要跟着家里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儿,那愁眉苦脸的,眉头皱的万能钥匙似乎都解不开。感觉到地里干活儿,那真的是太苦了,而且平时不怎么在意的地头,一到干起活儿来就觉得一块地一块地的地头都那么长,干农活儿中望地头有时竟成了一种期盼。尽管孩子们去地干活儿算不上个劳力,但只要去了,无论农活儿轻与重、多与少,都得跟着大人们一起干。干活儿中偷懒、应付,估计是去地干过农活儿的农村孩子们多多少少都干过的事,我曾经也干过,拔草拔不尽,补苗补不全,给玉米苗根处压土压不实等等,之所以应付,为的是干活速度能上的去,但后来听我奶奶说起干农活儿了,有句话让我记忆挺深刻的,说人要是哄了地皮,那地皮就会哄肚皮。一句话听得我后背直发凉,感觉那话就像是在赤裸裸的说我一样,我还再三的回想,按说去地干活儿偷懒应付时没被我奶奶看到,咋听着感觉就跟在我奶奶眼皮底下应付被她发现似的。自那,以后再跟着大人们去地时,干活儿无论多与少,快与慢,再不敢偷懒应付了。

那时候,人们当庄户主要是靠人力跟畜力,去地不是赶个牛车就是毛驴车,村子里有三轮车、四轮车的人家很少。有户人家有辆老牌的55拖拉机,尽管旧的都快老掉牙了,但只要能弄着,开到地里给人们犁地耕地,那依然是稀罕玩意儿。人们虽然是花钱雇佣,但也都得排队,而且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轮得上。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村里的农机具活脱脱的验证了这句话。

我们孩子们春耕时节跟着大人们去地,唯一能够苦中作乐的只有坐车、坐耙或是坐耱了。在坐畜力车上,特别是去一些比较远的地,驴车、骡车、马车之类的还行,要是坐上个牛车,车上再放个厚麻袋或是草垫子,躺在上面晃晃悠悠的都能摇的人睡着,那感觉绝对舒服。至于坐耙或是坐耱,一般都是耙地或是耱地时,为了加重耙或耱的重量,人手不够的话往上面压块大石头或是压袋土,要是孩子们跟着去地了,往往都会上去压耙或是压耱。在耙上或是耱上坐倒是挺好坐,但几个来回下来,坐耙或是坐耱的就绝对成个土人了。有回我爷爷到地里耙地时同时车上也拉着耱,那块地的面积不大,一亩多点儿,我爷爷说耙完地了正好再耱一耱。耙地时我坐在耙上压耙,耱地时我又坐在耱上压耱,一下午坐完耙又坐耱的坐了好几个来回,收工回家时才发现穿在最外面的裤子都被磨烂了。不过好在平日里一到去地时就都换上了旧衣服,要不然,那绝对是头比身重了。回的路上,我问我爷爷,地全都耙过耱过了,快种了吧,我爷爷说谚语讲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过我们这地方大面积开始播种一般是谷雨前后,地全都整理好后,除了一些下湿地外,其它的地要么是等着下种前能下场雨,要么是有条件的用机井浇完干上几天能种了就种,要不然的话,墒情不好就算是种下去了那也没多大保险,我们这里春天的风着实刮得厉害,别说是旱地了,就是墒情好的地,只要用犁翻开了,用不了几天湿土就全被风吹干了。那会儿村里的机井不多,人们种地要么是死等着下雨,要么是从家里往地里拉水,用那些大铁桶或是塑料桶装上水,种一窝浇一窝。我爷爷说那营生是一步一磕头。种一块地下来,腰酸背痛,那种辛劳,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到的。等我长大出身社会以后,有时经历困难跟挫折时,常会回想小时候跟家里大人们去地劳作时的情形。村里那么多人,那样的环境,那么的艰苦,但却能够那样的吃苦耐劳,默默耕耘,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那里面,值得学习,能够给人以启迪的东西绝对有很多很多,真的是小事情里蕴藏着大精神,大智慧。经历困难挫折时,一想到父辈们在田地里劳作时的韧劲儿,想到村里那么多父老乡亲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无形中就有了一种力量,推动着自己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待村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后,村里的三轮车、四轮车以及一些机械化的农具便多了起来,无论是春耕、夏锄、还是秋收,效率都提高了好几倍。以前,全家出动,一天顶多收拾二亩地,现在,用机器作业,大型旋耕机耕地的话,一天差不多能耕七八十亩,要是大面积连片的话,耕的更多,四轮车头带上播玉米机,不紧不慢的劳作,一天也能播个几十亩,秋收时,玉米收割机一天也能收六七十亩。这样的机器跟效率在以前绝对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前装满满一畜力车玉米就觉得很多很多了,现在一三轮车或是一四轮车能装好几畜力车的东西。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村里的农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了,那次回村跟村支书闲聊,说到农业基础时,他说我们村之前那些盐碱地都进行了改良,地力比过去好很多,机井也增加了十几口,现在村里的水浇地差不多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村里人现在的光景也好过了,只要是能操作了的,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或是四轮车,加之现在购买农机有补贴,每年开春或是秋收之际,村里都会有人往回买新农机。以前人们去地,大都是赶个牛车、驴车、骡车、马车的,现在人们去地,不是三轮车就是四轮车,就是那些六七十岁操作不了三轮车四轮车的人,有的也都买上了电动三轮车去地时用。现在偶尔在村里看到个牛车、驴车啥的,感觉都有点儿新鲜了。传统农耕正切切实实向着现代农业迈进。村里有些年轻人种地,除了主要是机械化作业外,在规模上,大都是集中连片式的,用村里人的话说,种大片的地整顿,也便于大型机械操作。村里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后生,在外地打工挣了些钱,结婚有孩子后说是不想再外出打工了,于是在村里一口气承包了五百多亩地,能够机械作业的,全用的是大型机械,需要人工劳作的,按日工钱雇人,一年下来,除地租、种子、地膜、机械、人工等各种成本支出外,纯收入竟有二十多万元,一时间引得那些在外面打工挣不了几个钱的年轻后生们都回村承包地搞农业了。一些大学生们回村种地,老一辈的人都不理解,说念完大学又回村种地了,那大学还念了个啥,就是上不了大学那到头来无非不也就是个种地吗,但那些搞大面积种植,年收入突破十万二十万的后生们,终归让村里的那些老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跟看法,一些老人们坐街闲聊时说,甭说人家念完大学又回来种地了,种地跟种地就不一样了。咱还是三十亩地一头牛的老套路,人家年轻人种地全是机械化,人家种一年地的收人顶咱种十年地的收入,要么说啥时候都得念书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规模化种地,搞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啥的,让人从之前担心将来农村谁来种地的担忧中看到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回归自然,亲近土地。虽说春耕劳作远不像书本文字里写的那么诗意,但在田地里忙碌的人们,脸上的笑容绝对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离开村子后,好多次看到农民们脸上那真诚的笑容时,我常会心头一热,有种想落泪的感觉,作为农民的儿子,我深知那种笑容里都包含着什么。现在,脱贫攻坚战正酣,看到那些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切切实实增加收入脱了贫的农民们,他们所露出的那种纯朴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喜悦,常会让人潸然泪下,那种幸福真的太来之不易。

村里老一辈的人常说,土地是最憨厚的,你给她一颗玉米种子,她会还你一个玉米棒子。春耕的忙碌中,人们又是将一年的希望和收成寄托给了宽厚博大的土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