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司新国的头像

司新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2
分享

零食九章

 

司新国

一、灶糖

灶糖在豫东又叫麻糖,其实也就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而已。

有人说灶糖源自东北,所以人们把长棍型的称做‘’关东糖‘’,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在豫东乡间商水,每年进入腊月有好多做灶糖的。所做灶糖,不比‘’关东糖"差。入口酥、口味正,不粘牙。血糖高的人平时忌嘴、畏糖如虎,过年时也会不管不顾,吃上口。

东北人做好灶糖,喜欢把它放在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灶糖凝固的格外坚实,里边有气泡象蜂窝。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却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刀背劈开,口味微酸,中间没有蜂窝。每块大约半斤左右,价格也比较贵。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样子很象甜瓜或者北瓜,中间芯是空的。小时候见过的大糖瓜。很重,差不多有两三斤。

既叫灶糖,自然最初就是用来祭灶王爷的。据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他老人家负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界与凡间信息的责任。老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在它上天之时,人们给他糖吃,给他酒喝。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好话多说,多进甜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可见不正之风早已有之,天上也不是净土、神呀仙呀也受贿。

八十年代之前物质匮乏、生活不易,灶糖是稀罕物,轻易吃不到。大多数人家只买一块冰糖,打碎每人分一块,名曰吃糖瓜子。 那时候我父母都是国家干部,条件算是比较好的。小年夜娘一边用刀背把灶糖砸碎分给我们,一边说:“别抢别抢、人人有份”。糖到手里,“咯嘣”就是一口。娘会说:“急恁很弄啥哩?小心粘牙呢”!糖到嘴里需用力才能咬碎,特别黏、特别甜、也特别有嚼头。那种甘甜顺着口腔直甜到五脏六肺,感觉整个人就是糖做的。有一年小弟的糖舍不得吃完,剩下一疙瘩被小狗衔了去。糖粘着了小狗的牙、小狗张不开嘴,急的呜呜呜呜在地下乱拱。小弟撵着狗打,眼看着己进狗肚子无望夺回。又哭又闹谁也哄不住,娘又给他一块才老实。娘早已离我们远去,那一幕情景犹在眼前,印在脑子里象祭灶糖黏黏的挥之不去。

二、麻片

麻片是用芝麻加白糖和饴糖做的甜食。片薄如纸、色泽金黄,味道甜美、酥香焦脆。豫东南一带以商水舒庄、大武和鹿邑观堂所制最有特色、最具风味,除了用料好、口感好,全手工外、还以原生态,不含任何添加剂受到人们的喜爱。

麻片做起来看着并不复杂,其实很费气力、也是有技术含量的。原料主要是白糖、芝麻、淀粉、蛋清、香油等。先把芝麻加工成芝麻仁,淀粉加工成饴糖,白糖加工成糖水。加工芝麻仁的方法是将芝麻用水浸泡,去皮炒熟;饴糖制取是将淀粉或玉米、麦芽、小米糖化过滤、熬成饴糖;糖水是将蛋清搅拌后,加水和白糖煮沸,去除杂质,再加饴糖揽一下。然后将加工好的糖水熬至适度、与芝麻混合成为一团。置案板上擀成厚而匀的大片,再用快刀切片即可。麻片好吃不贵,易于存放,是春节走亲访友馈赠佳品。

旧时麻片等精制糕点只有大户人家才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在过年时才舍得饱饱口福。记得小时候过年走亲戚,我去巴村给老姑奶奶拜年。送姑奶的是一篮子棉籽油炸的油条,姑奶回的是几节甘庶、两袋麻片。到家只剩下甘庶,麻片连一个渣也没剩下,全部进了我的嘴里。

现在血糖有点高,老伴不让吃甜食。但过年还吃,偷偷摸摸弄几片吃。若不幸被老伴发现,我会对老伴说吃的不是麻片,是一种岁月记忆。

三、馓子 麻叶 麻花

过年炸油条时,不少人家还会趁着炸些馓子、麻叶和麻花

馓子技术含量高,一般自己做不了、要请人做。我只见过其中部分工序,好象是将揉好的面剂搓成小长条码在盘中,码三四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俩小条用手挫成再长些的长条,对头折两个来回折成8根,两头捏紧。形状可以是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也可以是扇形,也可以是窗棂形、面条形。用油炸熟即成。自己在家做,就做麻叶,非常简单。和面时把芝麻和细盐揉进面里,用擀面杖擀薄切片,过油炸焦、一般家庭主妇都会。

麻花制作要麻烦很多,费时费工。据说除了面粉和油,还有什么白糖、蜂蜜、碱面、青红丝、桂花、姜片等十几种原料。还要有烫面、酥面、干面,还要做光条、麻条、酥条,而且和面还需加‘老肥"。这‘老肥"是什么?我一头露水,不得而知,只好"据说‘’而已。总而言之,最后是把油倒入锅里,先用大火等油温够了,调到小火来炸。炸的时候一定要不停的翻动麻花,千万别炸糊了。到麻花轻飘飘的浮出油面,慢慢变成金黄色时,麻花就熟了。捞出,控油,放凉。入口焦脆酥香,好吃的不要不要的。

麻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热量适中,又是低脂肪。口感油润、越嚼越香,不含防腐剂。不论春夏秋冬,只要置于干燥通风处,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春节家家必备零嘴,理想的休闲食品。

天津十八街麻花最为出名,十八街麻花又以桂发祥麻花最为正宗。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天津三绝"。早年我在天津出差,专门买了两盒。现在己走出小作坊、进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各地超市都能买到,免除了长途负重之劳。

豫东逢年过节,包括庙会赶集,有大蓬车和汽车拉着一车一车大麻花,大多打着天津大麻花的旗号。不知道真假。反正吃起来甜蜜蜜的,都酥,都焦。

四、炸糖糕

集市上炸油条的,都炸糖糕。

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放少许糖。待水烧开,边加开水边快速搅拌。搅拌到面不太烫时,手沾点油把面揉成光光的面团,用布盖上醒一会,俗称烫面。烫面少了筋道,却绵软的很。再搓成长条,分成剂子、摁成圆饼。圆饼中间弄个小窝窝把糖放进去,包好捺平。捺时候手上不能沾油,沾油封不住口会漏糖。说到糖,白糖红糖均可。小时候白糖贵、红糖便宜,大多用红糖。

糖里加点面粉,可以防止糖馅外流。入锅后要轻轻晃动,以免粘锅。要小火慢慢炸,不能心急。不然皮炸焦炸出黑斑圈了,里面还切生呢。炸至两面金黄,浮出油面,齐活。

吃糖糕必须趁热,热吃又焦又酥、口感糯软香甜。但要小心烫嘴。上大学期间,学校对面有卖油条的早点摊,也卖糖糕。偶尔打个牙祭,买个糖糕喝碗豆腐脑儿,感觉超幸福。时有一女生,周日有人请吃。心急手快,一口咬下去,热油热糖溅出,从此嘴角腮帮多了几个印记。

五、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在东北地区叫作“糖梨膏”。是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豫东一带早就有之。尤其过年期间,是小孩的最爱。正哭着闹人的小孩,给买一串,立马止哭,高兴的屁颠屁颠。

真正了解冰糖葫芦的制做过程,是在北京。老北京人的善侃比老北京的冰糖葫芦更出名,在前门大柵栏一个卖冰糖葫芦的老者摊位前,我连吃两串,直喊好吃。那老者被夸的一脸得意,临走非要送我一串。说起冰糖葫芦,唾沫星子乱飞,如数家珍。

据老者云,以做山楂冰糖葫芦为例,首先要把山楂洗净晾干,用小刀横着将山楂划一圈,深度以碰到山楂仁为准,用手转圈轻捏挤压取出山楂仁。再用小刀把山楂底部黑色部分挖去,挖时不可将山楂弄破弄裂,必须小心保证完整以便插入竹签。山楂顶部用筷子穿出即可拿掉山楂的顶,将山楂轻轻的向下拉,保证山楂的开口不再扩大,因为它起的是固定上下的作用。

然后将另一半的山楂穿在竹签上,让它们切口与切口对齐合拢。并按照同样的方法穿好自己想要的山楂数,要保证两头山楂的固定性,太松容易掉。然后将白砂糖放入不粘锅中倒入开水,开始时大火、起大泡,转成小火;慢慢变成小泡,逐渐变成肥皂泡泡一样细腻的泡泡;等糖色微黄、冒出焦香,用筷子蘸一下有粘稠感,放凉水里凝固发脆就熬好了。接着加入适量芝麻快速拌匀,取串好的山楂串,在泛起的糖泡泡中转一下,放到防粘油纸上。放时要轻拍着放,让山楂底部形成一层晶莹剔透的糖片。等凉透,就可以吃喽。

小时候的冰糖葫芦是传统做法,现在又有了新派做法。诸如豆馅的、糯米的,山药的、还有草莓桔子圣女果、香蕉葡萄猕猴桃。酸甜适口,健脾开胃,都好吃,想想就流口水。

六、水煎包

水煎包,顾名思义应该是用水煎的包子。但其实还是用油煎的,不过是在制做过程中,有一道加水的工序而已。以水命名,真有点委屈了油儿。

关于水煎包的由来,有多个版本、谁也说不清楚。说不清不如不说,吃着好吃才是硬道理。

做水煎包挺简单,荤素皆宜。以大葱猪肉馅为例,大葱猪肉用刀剁碎,加盐、酱油、五香粉等腌制。和面揉面、拽团擀皮。捏成大饺子或小包子,平底煎锅烧热抹一层油,煎包入锅摆放整齐。稍后以少许面粉倒入清水搅一下,淋入锅内。锅内立刻滋滋啦啦溢起水泡,冒出热气。

放稀面水不但是为了产生蒸汽高温,使包子迅速蒸熟,保持口感鲜味,更主要是为了在煎锅底部形成一层面皮,俗称“噶炸”。盖好锅盖,待熟至七八成,掀开锅盖,再淋入油少许。锅里再次吱吱作响,稍等片刻,就可以出锅了。出锅一定要快,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然包子会糊,糊了的包子有焦圈圈、黑点点。口感不好,卖相也差。一般小摊若舍不得扔,就犒劳自已。好的水煎包呈金黄色,看一眼就流口水。和淋入稀面水形成的面皮粘在一起,薄薄一层、晶莹透亮,也是金黄的。

水煎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是难以忘却的挚爱。至今时不时仍会撮上一顿,给味蕾一个惊喜。水煎包上桌后,一定要趁热吃,慢慢的咬下去。若凉透再热一下吃,滋味全失。现在的煎包花样繁多,山珍海味都能入馅。前些年去苏州出差,在观前街见有生煎小吃,陡生猎奇之心。及至上桌,方知乃水煎包尔!不由哑然失笑:原来从水煎包到生煎、连马甲也没换,仅换个名字。叫法不同,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类。

水煎包也好、生煎也罢,最好吃的莫过于开春头茬韭菜做的。冰消雪融、绿叶初绽,带着春天的讯息。未曾入口,那种清香已在唇齿间辗转,咬上一口,满嘴都是鲜嫩,拿猴头燕窝老龙筋也不会换呢。

七、棉花糖

望文生义,棉花糖就是用砂糖加热融化的糖浆,只是细如发丝象极了一团团棉絮而已。街头巷尾做棉花糖的现在已经少见,鼓捣几下就弄成这样好吃好看的东西,也还真算本事。只是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其中奥妙原理。大概是糖一旦进入棉花糖制作机,分子结构就会发生改变吧。蔗糖变成长长的丝状物质,绕在一起像棉花,像弹花弹出来的棉絮,就成了棉花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商水县城和乡下,尤其过年期间,集市大街上经常有卖棉花糖的摊子。将糖撒入正在转着圈圈的机器里,然后用木签放入其中转呀转呀,变戏法似的,瞬间就裹成一个柔柔弱弱云朵般的东西。

看见做棉花糖的小贩,小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围上去。有压岁钱的掏压岁钱,沒压岁钱的找大人要。大人不肯掏钱,就使出看家本事一一又哭又闹躺地下打扑拉。吃就吃吧,只是吃法不同。有的喜欢大口大口咬着吃,有的喜欢轻轻扯下几缕吃,有的性急干脆团在一起揉糖球吃。不论啥吃相,不管咋着吃,入口即化、绵软甜蜜的感觉都一样。

我小时候拿到棉花糖,从不着急吃。不是舍不得吃,而是想看一会。轻轻放在手里,看它虚无缥缈的样子,看它如梦如幻的样子。象风、象雾,又象云。真怕一不小心松开手、飞天上去。

八、爆玉米花

爆玉米花的是明星。不论往那儿一站、拉开阵势,立马就会围上一大堆人,甚至要排长队。

围上来的有大人,有小孩。每个人手里大多都端着碗,拿着盆,也有用袋子提篮的,里面装的全是黄灿灿的玉米粒儿。

爆玉米花的机器其实很简单,一个煤炉子、一个长长的编织袋,一个黑不溜秋、中间圆、两头尖,可以转动的铁筒子。倒入玉米、放点糖精,在炉火上不停地转着烘烤。烤熟了,膨胀了,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炸雷。雷声过后,倾泻出来的是玉米花儿。

现在想想,爆玉米花的老式机器应该可以申遗,可以拿诺贝尔奖金。那些发明核武器原子弹的,最终会毁灭人类。而爆玉米花机器虽然简陋不过,却是造福人类,给人类味觉带来愉悦的伟大发明之一。

最有趣的来自等待。等待轮到自已,等待米花出炉,等待米香四溢。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高度,最终在“嘭”的一声中酣畅释放。有着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体验。

爆米花如花朵绽放,如花蕾饱满,嚼起来焦香酥甜、自有一种玉米特有的滋味。上学路上,口袋里装的全是鼓囊囊的爆米花儿。觉得天空篮篮的,日头暖暖的。碰见要好的小伙伴,伸手抓一把,倍儿有面子。在那个物资匮乏、为温饱而奔忙的年代,爆米花无疑是廉价的零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奢侈品,是对小孩子味蕾寡淡的甜蜜刺激。

现在爆米花进了超市,进了工厂,进了麦当劳,进肯得基。包装五花八门,味道多种多样。是为数不多,能够传承光大并留下来的儿时零食之一。味道还在,而且越来越好吃。只可惜了那些老机器,那些走街串巷爆玉米花的人。那“嘭”的巨响与腾起的烟雾已渐行渐远,慢慢成为留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

九、吹糖人画糖人

小时过年,县城和乡镇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影子。

吹糖人的大多挑着一付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小柜子,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儿,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由圆心向外辐射的格子,格子里写着人物动物名字。圆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转杆长度比木盘直径稍短,顶端垂着一根小针。交过钱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啥做啥。运气好用买一个小狗的钱,可以拿到一个大金龙。当然也可以不转,糖人都标有价钱。圆盘下面柜子有几个抽屉,放原料、工具、竹签、木炭,其中一个拉出来是块青石板,画糖人用。柜子右上角有个洞插着草把子,吹好画好的糖人都插在上边。另一头是炭火炉子支个铜锅,锅里熬着糖稀。一般吹糖人的,都会画糖人。据说宋代就有糖人,被称作稠糖葫芦、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也有说是明代刘伯温发明的,即使从明朝算起、这吹糖人也有600多年历史。

糖人好看、好玩,玩够了还能吃。小孩子见了走不动,没有不喜欢的。听见吹糖人的小铜锣一响,前街后巷推铁环的、打弹珠的,抓籽跳绳藏“老木”(捉迷藏)的都蹿过来了,都围上去看吹糖人。有钱的缠着大人买一个,欢天喜地拿着舔着招摇过市;没钱的缠着大人又哭又闹,大人被惹急了、照小孩屁股上踹一脚拉回家去;还有的小孩子特懂事,买不起就不买。不哭,不闹,只凑个热闹,只眼巴巴地盯着吹糖人不愿离去。

糖人有现成的,有按指定形状现做的,关键技巧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吹糖人用的原料是自己熬制的饴糖,饴糖的主要原料是淀粉。杀猪杀屁股一一各有各的法。有的把熬好的饴糖揪下一块,揉成圆球,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握成管状,再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就开吹。吹糖人和吹响器(唢呐)一样,腮帮子鼓的象倒扣上两个碗。待吹成皮薄中空的扁圆球,再用巧手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等糖稀熬好,用根麦秸杆挑上一点,噙着麦秸杆吹气,眼看着糖稀像气球一样鼓起,手眼配合、又捏又搓,或者干脆放进模具里吹。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当然还有人物。常见的有金瓜、石榴、蟠桃、十二生肖、猪八戒、孙悟空;画糖人的多是和合二仙、渔翁钓鱼、文人武士和龙凤、麒麟、小鸡、小马、小狗等。

最喜欢"猴拉稀‘’,猴是孙悟空。手握金箍棒、脚穿登云靴,肚子里被倒进去些糖稀,屁股上被扎了个窟窿,吃的时候糖浆会缓缓流出来。用小碗接着,拿勺吃糖稀。糖稀流完了、冷却了、凝固了,最后把猴子和小碗、小勺一齐吃掉一一原来那小碗和小勺也是糖稀做成的。

和吹糖人相比,画糖人相对简单了很多。因为早已胸有成竹,所以并不着急。先在青石板上抹一层油,执勺在手、稍做构思,勺子微微倾斜一下,糖稀就流水般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变成了一条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惟肖惟妙、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飞禽走兽鸟就变戏法一样,出现在青石板上了。真的是晶莹剔透、鲜活逼真。待画好后,用小铲刀轻轻将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

早些年,碎铁烂铜或者几个牙膏皮都可以换糖人。隔墙毛蛋他娘下地干活回来做饭,不见了炒菜锅。屋里屋外连猪圈都找了个遍,气的一蹦大高骂大街。后来有人告诉她见毛蛋把锅砸烂换了糖人,毛蛋被他爹摁在门槛子上好打一顿。踹一脚问一句:换了几个糖人?吃完没有?剩下的藏在那儿?毛蛋上学和我同班,也就十一二岁。皮嫩不经打,几脚踹的就大哭着招供了。等毛蛋把舍不得吃完的糖人交给他爹,他爹咯嘣咯蹦几口吃个净光。吃罢用袖子抹抹嘴。笑迷迷地说:早给我,打你个龟孙弄啥哩!

村里老少爷们都说毛蛋他爹是个二百五,得过羊羔风(癫痫)、脑子有问题。毛蛋砸锅换糖,挨打也不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