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冰雁飞的头像

冰雁飞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7/19
分享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目前总人口近十四亿,其中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就有两亿多。这些老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谁来养老?养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重任。

陆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入养老事业的一员。他说自己和妻子都是五十岁的人了,又是独生子女家庭,以后老的不能动了该怎么办?就一个儿子,他们能承担得起吗?想想还有年迈的母亲和岳母都尚在人世,弟弟又是残疾人,每每想到这样的问题,陆云就寝食难安。自己虽然已经有了船务公司,吃穿也不愁,但养老没有着落啊,不行!必须行动起来。于是,他利用船务公司运作赚来的钱,买下了位于溧水区石湫影视城西侧,西横山脚下的桑园蒲村村委会一个废旧的院落。

桑园蒲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这里山清水秀。

村子的西侧和北侧是连成一片的西横山山脉,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有清澈明亮的西横山水库,在西横山的脚下是满目绿油油的茶园,茶叶吸取了山上百草与野花的香气,到了春天,茶香溢满整个村庄,使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养老该有多好!

桑园蒲是个数千人的大村,这里居住着明朝进士武尚耕的后人,武氏家族曾经出过十几名进士、举人以及贡生,村里至今保存着武氏家族“兄弟同科”的木质牌坊。受先人文化和祖训的影响,这里有着良好的家风和村风,在这样一个文化古村落建造养老院,意义深远。

从此,养老院拔地而起,陆云董事长将这里命名为“乐遥老年服务中心”,这里有餐饮中心、老人活动中心、茶话吧、阅览室和老年公寓。老年公寓陆陆续续住进了一些老人。二楼的活动中心更是吸引了附近好几个村的老人过来活动,有打麻将的,也有下象棋的,还有看书读报的。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这,就是陆云董事长想要看到的结果。

(一)走进乐遥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建成后,率先住进的一批都是附近村里的老人。

“周爷爷,您的酒给倒好了,今天要少喝一点哦,不然血压又要升高了。”护理员给老人倒了一杯白酒,放在床旁的桌子上,一边提醒着老人。

“哦,晓得了,谢谢你!”周爷爷微笑着看向护理员。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要重复着。养老院的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周爷爷爱口小酒,不让他喝酒简直比什么都难受,周爷爷的儿女们说:你们也不要强行断了老爷子的酒,不然他会很难受的。

周爷爷是桑园蒲本村人,已经九十高龄,几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老人虽然没有退休金,但老人由于年轻时打铁走四方,有一些积蓄,子女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厂子,儿女们出钱送老人入住,平时的零食花费就由老人的积蓄里支出。再说,还有每年近万元政府发放的老人费,老人的入住费和零花钱都没问题。

虽然家属这么交代,可是老人血压一旦升高会很麻烦。这样就需要护理员灵机应变老人随时出现的状况,让老人既能喝到酒也不影响健康。

想让老人既能喝酒又不影响健康,这就很难做到。有时,老人血压会稍稍高一点,护理员就会提醒老人:“血压增高了,酒要少喝一点。”这样的提醒有时很管用,有时老爷子会忘了血压高这件事。记得的时候,老爷子会主动减少酒量,忘了的时候就不管不顾的喝酒,血压会一直居高不下,护理员就教会老人自我按压穴位降血压,通过按压穴位,血压多数情况下都会降至正常水平。老人心态很好,天晴的日子会去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也是一件趣事。每当人们问及他的一群儿女时,老人脸上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描述他的那些儿女们。在周爷爷的身上,让人们看到了“乐观”二字。如果有人问他:“住养老院好不好啊?”老人一准笑着说:“住养老院好,享共产党的福啊!”

来到老年公寓的老人们身体都会有一些疾病,这就需要陆董事长的用心经营。陆云从未涉足过养老行业,怎样把养老院办好?需要花费一番精力。陆云一面经营,一面招兵买马,有时还面临着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他都一一克服。

过年了,儿子说:“爸,我的羽绒服都穿好几年了,不暖和,过年就发点钱给我添件新衣服吧。”

“不行,你的羽绒服还是像新的一样,就不要花那个钱了,现在资金周转不开,要节省着用钱。”

“账上不是还有钱吗?先给我买件衣服的钱总可以吧!”

“不行!一分钱也不能乱花,那是留着给员工发工资的。”

陆云眼圈有些潮湿,晶莹的泪花在眼里打转,员工是企业的命脉,必须保证他们的工资发放。他看向窗外,目光越过一道道青黑色小瓦的民居屋顶,看向远方翠绿色的西横山山峦。啊!多美的山,陆云仿佛嗅到了山上花草的味道,心胸忽然开阔起来,眼里那晶莹的东西已经消散。他知道,只要迈过这道坎,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他也知道儿子的弱项,儿子虽然是个大学生,没有什么工作经历,要想把养老事业稳稳当当交到儿子的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领。妻子常常会对着陆云唠叨:“如果不做这个养老院,我们船务公司挣的钱是不用愁着吃喝的,也不用这么操心,现在这么劳命伤财为的是什么啊?还把儿子搞得那么苦。”

陆云总是心平气和地说:“你以为挣钱留给儿子就是对他的爱啊?不是的!留一份事业给他,让他自己去经营,挣钱养家,那才是对他的一份大爱啊!”

没有多少文化的妻子总是不削地说:“只有你懂爱,搞得人这么累,何苦啊!”

每每这时,陆云都会一笑而过。

为了使养老院能够正常运转,陆云一次又一次向银行贷款,不停地接项目,找资金。养老是一项公益事业,陆云突然把视线转向了志愿者的身上。既然没有可以启动的资金来运转,就利用好志愿者的资源吧。于是,他把居家养老与志愿者的行动结合起来做,这样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当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走村串巷来到村民家中的时候,村民们那灿烂的笑脸和赞美之声,就是对这项工作最好的肯定。项目验收合格了,项目资金下来了,有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撑就轻松多了。

找项目购买政府的服务,但项目需要人才。陆云就去各大院校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终于有一所重点大学的社工专业研究生来到了老年服务中心。有了专业人才,工作起来就有了方向,也轻松了许多。

养老院里住进的老人并不多,有多半床位是空着的。陆云也曾降低入住收费标准,改善服务质量,这些似乎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农村老人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比较容易接受。不是说农村老人不肯住养老院,是农村老人的经济条件目前还不能达到住养老院的标准。他们基本没有退休工资,身体好的老人可以拿着国家每年几千到一万元左右的老人补贴费,他们就非常满足,自己还可以种点蔬菜,小日子过得也很幸福。村里九十一岁的傅大爷说:现在的日子可好过了,共产党的政策真正好啊,我们老人都有国家发放的老人补贴,有国家给我们养老,多好啊,子女们只要经常来看看我们就可以了。

傅大爷老夫妻两和子女们分开过日子,两人有一万多元的老人补贴,平时节俭惯了的老人拿着这些钱过日子很满足,也很开心。即便是有点小毛小病的也有合作医疗报销一大半,自己花不了多少钱,再说也没什么大病,只是偶尔血压会高点,不需要花太多钱看病。傅大爷说:“我们自己能动,不需要住养老院啊,等到我们自己动不了了,就需要有人照顾咯。”话虽这么说,可住养老院的钱还需子女出,他没有太多把握在外打工的子女会不会承担得了这笔钱。老人说不想那么远,只要把自己的身体养好,过好现在的日子就好。

陈奶奶拄着支撑架在院子里行走,她的血压有点高,护理员交代要适当运动,老奶奶就每天拄着支撑架来到院子里活动。陈奶奶是老伴去世后住进老年公寓的,一儿一女都是领养的,陈奶奶一辈子没有生过孩子。住养老院的钱是在外工作的儿子出,老人年轻时为了让儿子读书,她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直到儿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老人才松了口气。在农村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放弃了给女儿上学的机会,女儿至今说起这件事都有点怨言。陈奶奶原本可以在家安度晚年,只因前些年摔了一跤,把腿给摔残疾了,儿子没办法,这才将老人送进老年公寓。陈奶奶是最早入住老年公寓的人之一,她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她总是对护理员说:“你们就像我的子女一样亲啊。”

在一间公寓的床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依靠床头,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视,突然,老奶奶哭着喊着:“不好了,我的小孙子被人打死咯!”护理员赶忙来到老人床前:“端奶奶,电视上是假的,那是电视剧,没有你孙子。”

端奶奶是退休职工,老人领养了一个女儿,女儿女婿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外孙(老人称为孙子)。老人每月有几千元的退休金,除去住老年公寓的两千元钱费用,还可以有点零花钱,孙子们只需经常来看看她就满足了。老人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部队当兵的小孙子,如果电视屏幕上出现打仗的镜头,老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念叨起孙子,仿佛孙子就在这个战场上。每每这时,护理员们就会去安慰老人,跟她解释那不是她孙子,也不是真的,是演的电视剧。但是,老人不信。所以,护理员就一直陪着老人没完没了的解释、唠叨,以便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天气好的时候,老人情绪也会好点,天气阴沉的时候,老人就会情绪低落,有时夜里也会哭着起床到院子里找她的孙子。老人在部队参军的孙子知道后,特地请假回来看望奶奶,老人见到孙子这才安稳下来。突然有一天,端奶奶坐在马桶上起不来,护理员发现老奶奶嘴角歪斜,说话不清楚,急救车送往医院。原来老奶奶大便用力后诱发脑梗和心梗,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可是,没多久,端奶奶去世了。

邻床的彭奶奶习惯了端奶奶的唠叨,在端奶奶住院前,房间的电视都是端奶奶拿着遥控器调台看。这时,端奶奶走了,彭奶奶倒没了主心骨,她不会开电视机,更不会调台,只能去其他老人房间观看。护理员将彭奶奶带到老人自己的房间,给打开电视,调好台让老人观看。看不了一会儿,彭奶奶便离开房间来到院子里晒太阳,当她看见有的老人从房间出来,彭奶奶便嚷嚷着:“我要吃早饭了,怎么还不给我吃早饭啊?”护理员笑着过来解释:“你已经吃过早饭了,忘了吧?等过些时候吃中午饭。”“啊?我吃过了吗?不记得了。”然后转过头问其他人:“我真的吃过早饭了吗?”当她得到肯定答复后才肯罢休。

坐在院子靠墙沙发上的朱阿姨笑着大声唱起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朱阿姨,你是上海下放的知青,在上海还有些什么人啊?”护理员逗她说话。

“阿拉还有妹妹在上海的。”朱阿姨开始用上海话回答。

朱阿姨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之前在家的日子没让儿子们少操心,一旦出门就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回家的路。也不会做家务活了,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人能够在家陪伴。于是,朱阿姨就被儿子们送来老年公寓。她是当年城里的下放知青,退休后和老伴小日子过得也很自在。可是,老伴生病撇下她走了,她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渐渐地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儿子们照顾了一阵子,感觉力不从心。来到老年公寓后,朱阿姨变得爱说话了,人也精神了许多,还是个热心人,她乐于助人,经常去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她经常对别人说:“这里就是我的家啊!”

朱阿姨在老年公寓的日子是开心的,但也会想念家人。一天,阿姨上海的妹妹过来看望她,朱阿姨抱着妹妹大声哭泣,搞得大家都来安慰她。妹妹问她为什么哭,她哭着说:“阿拉想念侬啊!看到侬好开心啊,就是忍不住要哭。”

“好了,好了,不要哭。阿拉不是来看侬了吗?”

天晴的日子,老人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如果是春秋季节,老人们在院子里品味着茶香,吸吮着空气里弥漫的青草和野花的香味,那份悠闲自得、那份清净与悠然,令过路的老人们羡慕不已。

周老伯有过两次脑梗的经历,第二次脑梗治疗出院后,来到老年公寓,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伯学会了自我功能恢复的锻炼,渐渐失去知觉的腿也能走路了,失去知觉的手也能拿起调羹吃饭了,心情也好了。可是,当老伯的房间只剩下他一人住的时候,他却闹起情绪,一直嚷嚷着女儿来陪他,女儿来了他会安静会儿,女儿一走,他又开始闹。于是,给老伯换房间,让他能经常看见其他老人,老伯就安静了,不再闹腾。由于闹情绪,老伯锻炼的机会少了,小便也不受控制,经常将衣服和床尿湿。所以,只能给他用尿不湿抵挡一阵子。老伯也意识到了锻炼的重要性,他又开始尝试着锻炼了。突然有一天,老伯对我说:“我可以自己走路了。”“那是你锻炼的结果,一定要坚持锻炼哦,只有坚持锻炼,盆底松弛的肌肉才有力量,小便才能够自控。”我鼓励着他。“真的啊?我一定坚持锻炼。”

 

端奶奶走了以后,丁阿姨住到了她的床位,刚来时,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走路脚下生风,精神十足,她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大家都带着疑问,怎么就住进老年公寓了呢?于是就逗她说话,问她多大岁数了,她说:“我是属马的,你们自己算算吧。”当问她中午的药吃了没有时,她说:“不知道。”在一旁的儿子说:“中午的药已经吃过了,我妈自从我爸爸去世以后,她就慢慢地不记得事情。”有工作人员问她姓什么,她竟然把姓也说错了。

住进乐遥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失去老伴以后住进来的。多数老人由于老伴去世没有人说话,大脑慢慢就迟钝了,再发展下去就没有时间的概念,记不住事,也不认识曾经走过的路。

这里也有头脑清醒的老人,比如张大爷,他有视力残疾,只有一只眼睛能看点模糊的影像,所以,拄着拐杖也能在院子里活动活动身体,他说家里没有老年公寓方便,儿女们都出去干活,白天就是自己一人在家,不但帮不了他们,还给子女们带来很多麻烦,自己更是孤单冷清,住进老年公寓什么都不要自己操心,还有老人们可以说说话。老人的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

袁妈妈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老人总是不自觉的全身颤动,如果哪天忘了吃药,她就连走路也走不了,所以,得记得按时按量吃药。

 

 

 

(二)走进乐遥老年活动室

乐遥老年活动室就在老年公寓的二楼,来此活动的老人们都是幸福满满。

朱奶奶是这里的常客,她快要九十岁了,可脑子反应一点也不比年轻人慢。在麻将桌上,朱奶奶算账可不落后于年轻人,动作也不落下。来活动室的老人们常说:“脑子是要经常用用的,不然会得老年痴呆(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所以,老人们抱着练脑子的心态在麻将桌上云游,多数老人是不认识字的,可是,麻将牌上的字他们都能认识,也玩得很好。打麻将的老人们得老年阿尔茨海默症的也很少见。朱奶奶的子女们想让老人住进老年公寓,让她打完麻将就住公寓里,省的来回走,家里一个人,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万一夜里有个什么不舒服也没人知道和帮助。可老人不愿住进老年公寓,她说:“人要经常活动,自己在家可以做些家务,当做锻炼身体。再说,还没到要住进老年公寓的时候。”如果朱奶奶哪天不想做饭了,她就来到老年活动中心助餐点吃饭,自己能动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做些事情。或许是老人心态好的原因,老人也没什么大病,只是偶尔感冒,或血压升高,一旦出现这些危险信号,老人就会更加注重锻炼和心态的调整。老人一直坚持沿着村里的小路散步,路上遇见熟人,她便停下脚步闲聊一会儿,她不说人家长里短,只说开心的事,大家也都乐意和她聊天。

老周叔是附近村子的人,他几乎每天都来活动中心打麻将,他的孙子就在村里的小学读书,打完麻将就接孩子放学回家,老伴在家做好晚饭等着他和孙子以及出门干活的儿女们回家吃饭,其乐融融。

活动室的老人们大都有接送孩子上学的义务,老人们早早赶场,又早早赶在孩子们放学前散场,以便不耽误接孩子放学。

蒋老伯是桑园蒲村里人,孩子们不在身边,就老两口住在村里,上午吃过早饭,蒋老伯就会来到老年活动中心图书室,查看当天的报纸和新闻。等到报纸杂志浏览完了,他会去阅览室看看小说。上午的时间就这么给打发了,老伴在家做好午饭,吃过午饭,他携着老伴来到麻将室,和牌友们愉快地玩着麻将,这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武老伯是名退休教师,他没事时玩玩微信,收集村史,老伴在家做饭忙家务。偶尔,夫妻二人来活动室玩玩麻将,快活而自在。

曹老伯是附近村子拆迁过来居住的老人,老家的田地被征用了。他是活动中心茶话吧的一名常客,他几乎每天都早早地吃过午饭来到茶话吧,泡杯茶,浏览下当天的报纸,然后打开电视,和老人们一起看看新闻和电视剧。茶话吧里的老人们为了调节一下气氛,他们有时还自娱自乐。比如九十高龄的周爷爷,他经常用方言唱着打夯歌,逗大家乐乐,大家也都会跟着唱几句。每每这时,就有老人附和着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人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当前的反腐和改革,他们都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在评说共产党的好。

 

(三)居家养老的前景

在溧水,像这样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每个乡镇都有,民政局甚至计划每个村都要有。老人们就近入住,听到方言,老人就有一种亲近感。

 大学生的到来,志愿者的加入,给老年服务中心增添了活力和生机。社工与志愿者不停地为村里五保老人走访服务,以了解五保老人的现状和需求。

武老伯是一位七十多岁的五保老人,老人膝下无子女,他的家里有点凌乱,他说有点时间就去水塘边搞点鱼虾,改善一下生活,自己养点家禽,整天忙忙碌碌。老人虽然有每月一千多元的五保补贴和老人补贴,但老人不舍得用,他要把钱用在刀口上,能自己动手的一律自己动手。再说,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九十多岁老母亲需要照顾,母亲还有其他儿女,也有每月几百元的老人补贴,但是,老伯还是想自己留点钱孝敬老妈妈。

胡老伯也是一位五保老人,和双目失明的老妈妈住在一起。老妈妈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身体还算好,在家摸索着干点家务活。胡老伯虽然和妈妈都有一些老人补贴,自己更是有五保补贴,但他不满足现状,出外打点零工,想多挣点钱和老妈妈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尤老伯兄弟二人都是五保老人,他们靠着每月一千多元的补贴过日子,也算生活有着落了。家里的房子是年轻时建造的,通天的木头柱子,房梁都是木头的,在当时的年代也算是挺不错的。现在住着除了有些潮湿之外,其它都蛮好的。兄弟二人住着也还算宽敞,年岁大一点的老伯在灶台下烧锅,年岁小一点的在灶台上掌勺,兄弟两小日子过得蛮开心的。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是一句空话。

陆云开始扩大经营,准备在其它乡镇购买养老服务,还在环山河边发展了养老农业,他要在养老农业生态园里建造小木屋,以供老年夫妻,或者旅游的老人们租用,给他们提供一些日常服务,让城里的老人也能到农村这山清水秀的地方来养老,过好老年生活。陆云说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站在乐遥老年公寓的三楼办公室,窗外是一片青色连绵起伏的西横山山峦,白云从山头略过,夕阳西下的西横山分外美丽,晚霞映照在乐遥老年公寓院子外的水塘里,如一块美丽的画布,院子里是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院子里响起朱阿姨的歌声。

我看着美丽的西横山,不禁脱口而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