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春天,经过一个寒冬孕育的晋西北黄土高原醒了,白花花的太阳直射着大地,呼呼的季风一阵阵吹过山坡上的土窑洞,一场旱灾伴随着新冠疫情正悄悄地来临,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一时,让老百姓束手无策,仰天长叹。
眼看时令过了芒种,黄土高原上的梁峁沟岔已经披上了绿装,看上去春意盎然,远远望去,像一幅水墨画一样引人入胜。然而,耕地里未开的粪堆,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一样整齐排列着,等待着开赴生产第一线;大地母亲,也无耐地低下头,张开双臂,期盼老天爷法外开恩;老百姓面面相觑,捧着一颗虔诚的心,求神拜佛,准备迎接贵如油的春雨的到来。焦急的老百姓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种地没有雨露滋润不行,外出打工有新冠疫情不能。这可叫老百姓怎么办呀!在盲目的苦盼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最后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伴随人类从远古走来的糜子。
糜子,是老百姓的救命粮,也是一粒苦难的种子。由于其耐旱、耐贫瘠,天生是战胜旱魔的克星。按老百姓说,糜子只要捉住了苗,收成就有了六七成。加之糜子生育期短,易发芽、易成熟,每年种植期为阳历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一般在中秋节之前收割。所以,往往在大旱之年,农民都要选择大种糜子,不能让土地白白的歇一年。如果老天爷连糜子都不让种,那就遭下年馑了。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是昔日晋西北地区老百姓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此还催生了一曲二人台小戏《走西口》,剧中一对新人别离场面,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所以,人类无论美好的生活,还是苦难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逼迫无奈的一种抉择。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最大的梦想便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所以历朝历代帝王爱江山者,没有不重视糜子的。《辞海》中对糜子的注释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白虎通.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也。由此可知,其一糜子是帝王诸侯立之而祭的五谷之神,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二“江山社稷”一词正来源于此,体现粮食作物对维持王权的重要性。黍与稷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即便到现在,糜米也仍然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主食。小小的一粒糜子,不仅承载着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糜子可不是一个地方独有的,它具有世界性,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华南以及华东等山地区,新疆偶见有野生状的。据史料记载,我国种植糜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考证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从奴隶社会起就种植糜子。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糜子也和其他作物一样,最初是生长在黄河中游一带的野生草,后经过我们的祖先驯化、培育流传至今。
晋西北黄土高原是传统种植北方春糜子的八大主产区之一,由于土壤贫瘠,土地广阔,干旱少雨,无霜期短,特殊的环境条件,最适合种植糜子。在红、黄、白、黑、褐所有糜子品种中,种植最多的是大红糜子,倒不是因为其红艳艳的外表征服了农民,农民可不认这个,他们是务实的。除了糜子共性的特点外,大红糜子因产量高、出米率高和米质好,而得到农民的认可。祖祖辈辈的农民与糜子为伴,他们是困难时期的贫贱之交,以糜子为食,以糜子为荣,以糜子为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与大红糜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走到那儿,始终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几天不吃糜米,就感觉饮食无味,身体不爽,这种情结一直伴随着我,贯穿我上学、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于糜子的种植生产过程也算熟门熟路,从种糜子、薅糜子、锄糜子、割糜子、碾糜子、扬糜子、再到糜子加工成糜米或面粉,不敢说样样精通,可以说都经历过参与过,这点至少比城里长大的孩子见识多一些。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非常经典而又简明实用的“糜子经”,对我当时熟悉农活起到了启蒙作用。诸如:播种方面,“芒种糜子急种谷”、“干种糜子湿种谷”、“夏至不种高山黍,强种十天小红糜子”;锄苗方面,“糜锄点点谷锄针”、“锄糜糜,溜皮皮”、“糜一锄,谷一耧”;收割方面,“秋风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抱住哭”、“湿打糜子,干打谷”等等。这些农谚知识,在我家的“自留地”和“承包田”种植大红糜子时都配上了用场。
常记得小时候,我和哥哥跟着妈妈在自家地里薅糜子,拿一把小锄,不是圪蹴就是跪地,劳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真不是什么好营生。农村学校过去有放秋假的传统,秋风刚过,我们也跟着大人开始收割大红糜子,挥舞着镰刀、弯着腰,一趟大人同时可割四至八行、大孩子一般割二至四行,晚上浑身疼痛,转辗反侧难以入睡。当时妈妈教育我们说:“米饭好吃,营生辛苦。”所以从小对我们学习要求特别严格。在我外出上初中时,每个学期学生都要交伙食,在农村学校其实就是交粮食,有糜米、小米、黑豆,还有土豆、南瓜等蔬菜。学校伙食比较单调,早上糜米粥、中午糜米捞饭烩菜、晚上糜米稀饭馒头。那时每天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糜米饭感觉也不想家,与地里劳动相比,上学一点儿不觉得苦。从那时起,我就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扒农皮”,将来出人头地。糜米,在我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供给我营养,强壮我体魄,让我长了知识增了才干。这“一米恩情”,终身叫我难以忘怀!“贫贱之交最纯洁”,如果没有当时的糜米,就没有我的今天。
曾听父亲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秋收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农村各个生产大队,都要组织社员积极“交公粮”,他们那一代人至今回忆起来,还有几分精神振奋和热血沸腾。在所交的公粮中,有粮食和油料,粮食中除了谷子、玉米、高粱、豌豆、黑豆外,还有大红糜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必须先把糜子晒干,然后扬干净,才能拉到沙泉粮站上交。否则,验粮员会把不合格糜子打回去,让重新凉晒、弄干净。“交公粮”按那个年代流行的说法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每年“交公粮”,爷爷的粮食既干又净,把粮囤子底子都要扫出来,没有半点私藏。火红的岁月,把一批本来就老实巴交的农村人造就成一个个积极分子,对党和毛主席绝对忠贞不二,每个人都是把最好的粮食贡献给国家。但是,偶尔也会发生不和谐的事情。
我们村里流传着一个“偷糜子”的故事,当时农村出现这样小偷小摸的事也是常有的,家大人多的农户往往吃不饱。怪不得,小时候村里有护秋队员,特别到了晚上在全村巡逻,是专门防止有人偷盗的。现在的我才渐渐理解了,所谓“龙口夺食”,不光和老天爷夺,鸟儿、松鼠等小动物抢,剔除大自然因素,很大程度上还得与人争。有一次,社员们辛辛苦苦用碌碡在场面碾了一整天糜子,由于天太晚顺便在原地攒了堆,第二天人们发现糜子被偷走了。公社和大队把这件事当做头等大事,立即在全村展开寻找。有人乘机公报私仇,说谁谁家有异常举动,因此而结下了私仇。在那个年代,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果真有政治觉悟非常高的群众检举,最后在邻近村发现了被盗的糜子。“那是一场大红糜子呀,终于找到了!”群众奔走相告,失而复得,兴奋无比,远比谁谁偷走这件事关注度要高得多。这件事虽然过去许多年了,可我依然记忆犹新。贫穷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偷”可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使我联想到鲁迅先生《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逻辑推理,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老百姓是种地的,“窃”粮也不算偷呢?我为父老乡亲而感到难受、流泪,谁之过?
我参加工作以后,在高山区乡镇锻炼近八年,到农村下乡,首先要到地里转一转,看一看庄稼,见一见父老乡亲,问一问农事情况。庄稼出苗怎么样?雨水是否够用?长势如何?遭灾了没有?年终算账盈亏?每到一村,大红糜子和谷子是必看的作物。现在餐桌上人们主粮比较丰富,受白面、大米影响,农村大红糜子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低,种得越来越少了,但是家家户户都种,多则几垧、少则几亩,除了自己够吃,还要给城里工作的儿女拿,农村老家永远是在外儿女们的“大后方”。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糜子与人类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我把其动态的关系定义为:“历史中结识,驯化中提升,贫贱中走来,富贵中交往。”只是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糜子由过去的渡灾粮,成为今天调节生活的健康饮食。
糜子,又名黍、稷、穄等,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作物。《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述,糜子性味甘、平、微寒、无毒,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之一,黍米“入脾、胃、大肠、肺经”,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除热愈疮”。可见糜子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千百年来糜米是河曲人的营养保健食品,这也体现了我国“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和古代汲取自然精华、返璞归真的养生之道。糜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糜子蛋白质中十八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较高,其中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在谷类作物中是较好的;由于其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B6、B1、B2等多种维生素,帮助美容养颜和滋润肤色。所以河曲“酸米饭”老百姓常说的有生津止渴,养胃养颜作用,确实名不虚传。那么河曲女子漂亮,得益于河曲“酸米饭”养育功不可没, 有科学理论作支撑,多年的谜团终于揭开了。也难怪有民谣:焦尾城的葡萄、唐家会的蒜、五花城的闺女不用看。前二者指地道货;后者不用看,不是不看,而是以五花城闺女长得好看为代表,说明河曲女子漂亮。“酸米饭”,因其金黄灿灿的颜色,微酸带甜、坚韧爽口的味道,沁人心脾的醇米香,为老百姓所喜爱,成为河曲地方风味中的金牌美食。河曲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谁也离不开“酸米饭”,无论走到哪儿都要带着浆米罐子。所以,“酸米饭”也成为河曲人的亲情饭,寄托着家乡人浓浓的爱和游子无限的思念!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糜子除了上述米饭系列外,加工成糜米面粉后,能够制作多种小吃,有黄窝窝、发糕、摊花、煎饼、火烧、金银卷、米凉粉、凉糕、粽子、茶汤、茶面、米糊糊、疙瘩汤等等,风味各异,形色俱佳。人们说我们山西人面食花样翻新,仅一个糜米面可做的品种之多,比起白面来有过之无不及。这些小吃我小时候大多都吃过,有些至今还留有深刻记忆。“金银卷”就是其中的一个,我曾经问过母亲,她说这样搭配颜色好看、营养均衡,在我今天看来,完全是经济困难时期的一种节俭吃法,足见母亲的聪慧。糜米除食用,还能酿酒、制醋、熬糖,还可养猪、羊、鸡等。不管是糜米饭系列、糜米面系列饮食,还是糜米酿造、熬制食品,这种带有血脉亲情和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质朴家常味道,是值得让我们一生回味无穷的记忆!
中秋节前夕,我回老家看望了年迈的老父亲和哥嫂,村里正是秋收的大忙季节。我看到黄土高坡上成熟的大红糜子沉甸甸地低下了头、弯下了腰,宛如在黄土高坡上生活了多少年的父老乡亲,谦虚谨慎,低头不语。山梁上一阵微风吹过,糜叶互相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犹如农村一对俊男靓女轻声吟唱,细语呢喃。今年由于春旱,大多数作物都误了农时,糜子种植面积比往年大幅度增加,漫山遍野的糜子,承载着父老乡亲一年的辛劳,一年的希望,全家人的生活,糜子抗旱保收再立新功。糜子不选择地势,不苛求水肥,即使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亦能顽强地生长,即使遇上大旱的年景,她都能忍受。这种品质和精神,不正是长年累月在黄土高原上辛苦劳作的父老乡亲的象征吗,他们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头顶太阳,脚踩大地,一无所求,一代代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黄土高原的秋天是迷人的,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初染秋霜的万物,给大地母亲穿上五彩斑斓的服饰,放眼望去,目不暇接,令人心旷神怡。我离开故乡时,回头的一刹那,看见黄土高坡上随风舞动的糜子,头与头碰撞、叶子与叶子摩挲,枝干与枝干互相舞动起来,仿佛是父老乡亲们为大旱之年大红糜子取得大丰收而举行的一场狂欢舞会。我一路上心里默默祝福:父老乡亲们,尽情的跳吧!舞吧!唱吧!喝吧!美好的生活永远属于勤劳勇敢的奋斗者和逆行者!
每当我吃到香喷喷的“酸米饭”时,就会想起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大红糜子,想起黄土高坡上劳作的父老乡亲们,他们的优良品质,更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啊!
《情系大红糜子》首发于《太原道》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