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中华的头像

胡中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04
分享

夜宿红庙

夜宿红庙

正是布谷声声,樱桃缀满枝头的季节,应邀到红庙参加韩磊的婚礼。整日伏案在电脑旁,很难抽出时间到农村走走。无奈韩门于我有恩,我在最困顿的时候,他家帮我们带孩子,帮我们种责任田,让我们度过了那恓惶的岁月。况且在新闻界暂露头角的韩磊与我交情甚厚,无论出于感恩还是出于友情我都应该来凑凑热闹。

妻子在红庙工作过两年,节假日红庙就是我栖息的地方。故地重游,自然增加了浓厚的兴趣。夕阳晚照,余晖映红了西天,农民们还多在茶园采摘春茶。绿油油的茶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这与我想象的农村反差很大。

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鱼米之乡的红庙,春末夏初,大块大块的麦田,灌浆小麦的穗子像棒槌一样硕大,蕴含着农民的企及和希望。“快黄快割”的叫声,催动着丰收的步伐,让人感到无限的喜悦和向往。此起彼伏的蛙声,呼唤着农人甜蜜的梦;劳动的歌声中,飄荡着稻花的芳香。可如今的红庙,许多年已没有了滚滚碧浪的麦田,也没有了幽幽清香的稻秧……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运行而变革,价值是杠杆,是导向,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已在蛮荒中走失。

红庙的黄昏是美丽的。清油河、米家河、捉马沟河在这里交汇,层层青山裹挟着这块隆起的滩涂,而夕阳却悄悄地溜进了低山的背后,余晖斜照,更显得灿烂辉煌。

暮色像一笼轻纱,将一座座小楼收拢在怀抱中。明月当空,粉墙彩砖,装饰各异的农家小院,沉寂在一片清辉中。白日鳞次栉比的村落,此时只有稀稀落落的灯光。

80年代的红庙,还没有西北电网,村上自己修建的小水电站,白天聚一天水,晚上发4个小时的电。灯光虽然昏暗,可一个个的窗子却闪耀着亮光。小孩的叫声,大人们的笑声,从一个个土房柴门中传向远方……特别是正月,上河下河,连绵数里,五颜六色的灯笼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如今房子是好了,可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夜格外显得清静。

晚宴很丰盛,13凉,13热,猪牛羊、鸡鸭鱼样样齐全,可能人们更注重养生,多数人们不喝酒。我似乎感到少了许多气氛。那个年月,红喜事是最爱闹酒的,特别几个相好的凑在一起,似呼不喝倒几个都不尽兴。也许平淡中蕴含着真诚,萝卜白菜最普通,也更实在,人们也就无所顾忌,交往全在爽朗、坦诚之中。

夜异常清静,这与喧嚣的小城无法比宜。偶尔几声犬吠,证明这个世界的存在。可农耕文明却渐行渐远,现代文明的脚步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正一步步向传统的世俗、理念、行为逼近。消失的存在不一定会消失,新生的奇迹一定会新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