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一种东西,能迅速引起情感的共鸣,那一定是家乡的美味。回味久负盛名的稷山饼子,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一道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
稷山饼子蕴含十大淳朴秉性:色泽金黄、鲜香酥脆、酥而不散、油而不腻、麦香纯正、耐放如初、咸淡适中、健脾养胃、耐饥且饱、老少皆宜。为此,稷山县把稷山饼子列入“稷山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之一,其特殊品质与制作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稷山饼子所用面粉,是产于晋南峨眉岭旱垣小麦所磨。而小麦这东西,秋播,冬眠,春长,夏收,恰恰经历了四季轮回,乃是天地间最具中和之气凝结的粮食精华,粮精成就了稷山饼子。
面粉发酵使用的老酵子,是在烈日下暴晒发酵再暴晒的老传统做成。再说和面也是个技术活,要和得不软不硬像牛筋。和面是力气活,似乎和面者的力气与力道也揉进了面里,所以饼子吃在嘴里才有嚼劲,越嚼越香。
打饼子是门辛苦活、体力活,三更起五更眠,日日暴烤炉子前,从早到晚站一天。还要揉面、擀面、烘烤,哪一道工序不是人工来掌握?求得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饼子。
打铁看火色,打饼子靠火候。非名师高手,难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是打饼子师傅多年火中淬炼出的俗语。有句行话:“学会打饼子,先看三年火,再和三年面,入门要十年”。好饼子的背后,无不沁透着一代代打饼子师傅的老道技艺。
撑起一块油亮枣木案板,拿一把两头尖、中间鼓的枣木小擀杖,和好一大盔本土面,案上放一碗椒盐一碗芝麻一把菜刀,摆一盆棉籽油,用一桶炉火,打饼子的元素就算齐备了。从盔内和好的大团面上揪一小撮面,放秤上秤准分量,用擀面杖一字擀成条,一手捏一小撮椒盐,均匀抹在面上,再快速合成一团,小擀面杖又飞快地把面团擀成圆形,“啪”地贴到火烫的鏊子上。为招揽生意,会用小擀面杖的两头敲起“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好听的节拍,连同火炉内取饼子时,“叭叭叭”两手合拍的掌声,还有四周浓浓麦香混着椒盐香味,彰显了稷山饼子老传统的魅力。
正是:和者为缸,酥者为油,用十分力道,揉搓拉擀,好让它案板儿、劲头儿,打来雪白千层脆;燃之以火,佐之以料,赢四海嘉名,色味圆方,且凭我铁鏊子、火烧子,烤出金黄百载香。
(二)
稷山饼子的起源与传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稷山人来说,耳熟能详。流传度最广的便是朱元璋流落稷山时,曾品尝稷山饼子,觉得十分可口,此后竟念念不忘。待登基做了皇帝,派人到稷山挑选打饼子师傅,带回宫中专打饼子。有天朱元璋正吃饼子,才咬了几口,闻报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心想,刘伯温每每神算,不妨试他一番。朱元璋将饼子用碗盖起来,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下何物。”刘伯温掐指推算一番,回答:“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算来,乃饼子是也。”朱元璋赞叹不已。其实,刚出炉饼子虽盖住,但其香味早已飘到刘伯温鼻空,能猜不准吗?此故事足以说明,饼子至少在明朝开国之前,已盛行于稷山。
稷山饼子的雏形,应起源于农耕文明初期的“石板烧”。《礼记·礼运》注云:“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古史考》也说:“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之上食之。”就是说,神农与后稷所处的农耕时代,人们将米和肉放在烧烫的石板上烤熟再吃。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 “饼法”一章,与唐代饼子做法相差无几。诗人白居易曾为长安一家叫“辅兴坊”的饼子铺赋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这饼子的做法是取面粉、芝麻五香盐、油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揪剂成型,粘芝麻,入炉烤制。白居易说的“面脆油香”与当今稷山饼子做法如出一辙。稷山古驿道直通长安,商贾云集,饼子又是耐存食物,这样与稷山麻花一道应时而生,已有上千年历史。到明清时期,稷山当地人结合本土优质小麦与棉籽油,使用热度极高的焦炭烘烤,不断改进,久放不变味,把饼子的焦、香、脆、酥演绎的脍炙人口,沿袭至今。
仿晋代名士束晳《饼赋》来赞稷山饼子:“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饼子为最。手握似火,焦黄酥脆。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过客空瞧而斜眄。舐饼者朵颐,旁立者干咽。”凛冬酷寒,咬一口热腾腾香喷喷的饼子,三万六千毛孔无不发散暖气。
(三)
1937年9月18日,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北上抗日,驻扎在稷山县北阳城村。村里两家饼子铺都争先恐后拿着新出炉香喷喷的饼子,慰问朱总司令与战士们。朱总司令见状说: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公买公卖,不能白吃老百姓的饼子。当下,他掏钱买下了一篮饼子,分给大家品尝。他品尝后,连连赞美稷山饼子味道妙不可言,遂让战士拿几个转送左权将军共享美食。
抗战初期,孙定国率领212旅在稷王山一带殊死抗敌,血染后稷大地。百姓庆贺将士们痛歼日寇常打胜仗,不时拿饼子慰问官兵。至今仍流传《饼子歌》:“稷山饼子焦腊黄,喷香饼子慰劳忙。饼子要用热火烤,军队靠咱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无论在农田挥汗,还是工地奔忙,只要咥个饼子,借着饼子的劲道,浑身便有使不完的劲。稷山饼子可以是朱门豪贵竞逐口腹之大欲,也是庶民百姓寻常充肠之滋味。不就于贵,不嫌于贫,名士饕客可以作赋歌咏,贩夫走卒亦可大快朵颐。应了那句俗语“羊角葱紫皮蒜,就个饼子活神仙。”
稷山饼子还有个特点:经济实惠。一个半圆饼子,饭量小的人,一掰两半分着吃;饭量大的人,吃一个能饱半天。老话说“三十里的馍四十里的饼子,十里的包子饿断腰”,看来吃了饼子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耐饥有劲。据粗略统计,仅稷山县城饼子店即近百家。尤其是宝炅饼子、天峰饼子等知名饼子店,常出现排队以求现象,来晚了,抱憾而归者也不乏其人。
197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随医疗队赴稷山送医下乡。他吃了一段稷山饼子,得出医论:该饼子具有养心补肾、健脾和胃之功效。可安神宁志,改善失眠多梦,对食欲不振和贫血现象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这是因饼子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比较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及维生素。世事渺茫,味道永存。到了1987年,程莘农在北京与稷山籍名医杨文水交谈中,面对满桌大餐,心中触怀的仍是十多年之前令他难忘的稷山饼子。他说肠胃不顺时,味道纯正是稷山饼子就是最充肠暖胃的“病号饭”。
前段去市文联,和李运喜副主席闲聊,说起稷山饼子,李运喜饶有兴致地对我讲,文联对面大楼下原有四家打饼子的,去年来了个稷山人,在这四家饼子店旁租了个门面,也动手打饼子。这稷山人一动手不要紧,要紧的是把前面那四家饼子店挤兑的个挨个的关门歇业。据说,关门的那几家,还对稷山饼子店来了个“兴师问罪”,为啥你打的饼子这般吃香?李运喜还说,吃其他地方饼子,不就点榨菜或者海带丝难以下咽,吃稷山饼子却没这现象,不夹任何辅菜也大块朵颐。
“五谷为养”,五谷有滋养五脏,健脾益气的作用。用地道小麦面粉揉制、火中烧烤的稷山饼子,实有健脾益气、祛湿减脂之功效。因此均衡的摄入稷山饼子,不仅不会发胖,还有利于减重。
(四)
一个小饼子,做出大民生。稷山打饼子大军横穿大江南北,把美食扎根全国各地,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后稷故里、板枣之乡的文化符号之一。千里迢迢来稷山,国宝非遗尽兴看,再把当地美食尝,这才不枉来一趟。说的就是来稷山观赏稷王庙、宋金墓、青龙寺、大佛寺、高跷走兽、高台花鼓等名胜与非遗,还要品尝本土美食稷山饼子和麻花。
独绝的稷山饼子无论落户何处,总会骄傲地对当地人宣言:“我没什么华丽的包装和噱头,除了我的美味令人难忘。”稷山饼子全凭以德为尚,以真为质,以美为品的价值取向,立足长远,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做大做强,成为一张靓丽美食名片。稷山饼子穿越了时代的风云,带着曾经的历史与传奇,历经沧桑,进入新时代。
每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历史有文化的稷山饼子,包裹着一个温馨的愿望,盛着五谷丰登的愿景。这是后稷农耕文化连绵不绝的根基,是镌刻在一个个饼子的平朴光景中,最难消散的历史乡愁。
在当今各种美味面食占据餐桌的时代,稷山饼子始终保留着一分古朴和纯净,绵延如昔,余韵悠长,握在手里给人温暖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