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9/15
分享

风雨岐黄路

 杨继红

一个人活在户口本上不难,活在别人口头不易,活在别人心中更难。如果是化成一种精神活在别人的灵魂里,那就越难。我终于悟出,王树槐是化成了一种救死扶伤精神、一种不屈不挠拼搏精神、一种心怀慈悲济世精神。

即使他受到不公正对待,王树槐也从未有过自弃自暴之念。他愈加初心不改,意志坚定,始终以大医精诚的姿态心怀沧桑,治病救人!

(一)

一个多世纪前的1916年8月16日,王树槐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大李村一位清末秀才名医之家。当时谁都没有料到,这个伴随着帝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枪炮声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成为一代河东名医。

受传统文化影响,医相道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比如汤药就由商代名相伊尹开启。历代明贤都是怀改良国医之志走上了救国救民的之路。王树槐的父亲王云汉便是后稷故里其中之一,他曾担任以大李村相邻的五村村长,长达三十余年。他一生正义疏财,好善乐施,光明磊落,悬壶济世。正是在他的影响下,王树槐也走上从医济世之路。

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兵匪横行,民不聊生。王树槐一家因资助病人,收费极少,入不敷出,也是东挪西凑,苦度日目。尽管如此,王云汉始终注意对下一代的培养,设法让王树槐读书上学。王树槐高小毕业后,考上绛垣中学(新绛中学)后,因家贫无缘完成学业,只好随父亲学习中医,行医于家乡晋南一带。

王树槐少年时,其父在方圆数百里,慕名而来求治者络绎不绝。凡贫困患者,王先生分文不取,甚至相赠药金,深得百姓爱戴。王先生不但专长外科,亦熟谐内科、妇科。村里人有病,经他诊治,无不霍然而愈。王树槐常年随父亲出诊抄方子学医,因而亦尽得王氏中医薪传之秘。

1931年9月,日军侵占我东北后,华北危机,山西省长阎锡山于1936年9月18日成立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年底,“牺牲救国同盟会”为了抗击日军,准备在全省发动抗日军事力量,招聘军事理论干部参加山西省国民兵教导团,也就是军事学校,设在山西省寿阳县。王树槐报国心切,投笔从戎,考上了这所军事学校。当时,王树槐的哥哥病逝后成了独子。

面对国难家悲,王云汉这样一位原本只求耕读传家、治病救人的开明乡绅,是民族的大义、是革命的感召令他拍案而起,毅然决然道:“国难当头,好男儿浴血战场”,义无反顾地支持王树槐弃医从军,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参加军事学校培训。

王树槐是1937年初入学,1937年7月7日北京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人侵占北平,军事学校停止培训,将这首批军事学员马上改编成山西省青年抗敌决死队。王树槐成为决死三纵队一名中尉排副,在太行山打游击战,由于作战勇敢机智,又有较好的组织扩充部队的能力,很快被提拔重用,担任山西省军政府新军司令部眷属队队长。

抗日战争期间在太行山打游击时,王树槐与大舅哥段善林(王树槐当了决死队干部之后大舅哥也投奔的他部队)并肩作战。段善林勇敢机智,与王树槐作战的事迹在当时还登过后方报纸。改革开放后,时任运城行署专员宁列专程到稷山打听王树槐与段善林,当年他们一同在太行山打游击时就相识。因段善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世,王树槐在乡宁工作,所以都没有联系上。

1939年,晋西军政变也就是山西省十二月政变,阎锡山将山西抗敌决死三纵队的军事干部及进步人士抓至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虎哨沟受训团接受管训三个月,王树槐与许多共产党员员及进步人士遭到迫害。

面对国军的腐败和内战,王树槐心灰意冷,脱离部队回到家乡稷山,继续随父亲行医。1940年,日本人残酷扫荡,到处抓丁抓差,王树槐受父亲王云汉委托,带着侄儿王善元和外甥张文录到西安去谋生。王树槐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西安很快站稳了脚跟,在西安新民(织布)工厂担任医生。同时给他的俩侄儿也找到了当店员的工作。

1941年10月在西安从医的王树槐,一直惦念老父亲的身体。此时,接到家里来信,说父亲王树槐年事已高,已不能支撑王家“芝兰医馆”和老药铺以及家庭重担,让王树槐返回家乡。王树槐是一个大孝子,接到信后,立即交接完手续,返回稷山老家,一边伺候老父亲,一边操持“芝兰医馆”与药铺和家业。

(二)

1949年5月,解放大西北全面打响,各地军民积极参与支援。稷山县组建了解放大西北民工团。王树槐当时任村干,他以身作则,加上自己会医术,便积极报名参加民工团。

民工团政委王怀仁,是稷山县山底村人,也是稷山早期参加革命的干部。按说,王树槐是没有资格骑战马的,但他身兼医务员,部队特例分给他一匹战马。整个民工团就团长、政委、王树槐三人骑马前行。在群众的夹道欢迎下,他们浩浩荡荡向西北战场赶赴。

俗话说:“积德行善,好人有好报”,善良的人,是有福气的人,你的善良,终将会回报给你足够的福气。世间事谁说得准,看似帮人,实则帮己。

王树槐随部队行军路过一村庄时。看见有个老太太在路边卖一个带盒子的眼镜。也许当兵的都觉得没有用,无人上前问价购买。部队走过去好远,他看见老太太还在路边没走。他觉得老太太可能确实遇到困难,就返回去把眼镜买下来,别在腰间。不久,他在战场上抢救伤员时,敌方一颗子弹打在他腹部,结果把眼镜盒子打烂了,腹部受了轻伤。一个眼镜盒救了王树槐一命!

据孙儿王尚文讲:当年,祖父给我讲他17岁上军校,毕业后编入青年决死队,参加兰州战役立功获一等功臣的故事,令我无上光荣。后来,王尚文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的同事宋刚老师的父亲也是与我祖父在一起的青年决死队的成员,虽然宋刚老师是汾阳人,由于有这层关系,又是山西老乡,对王尚文特别照顾。王尚文感慨地说:我又沾了老祖父的光。

外孙苏梅竹回忆道:姥爷是个很爱表达也很善于表达的人,离休后经常来她家小住。当时我们小院住着七户人。每当晚饭过后,姥爷便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演讲才能,几乎院里所有人都围在他身边,或坐或立,听他老人家讲自己的各种传奇人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件轶事就是有一次他去乡宁尉庄乡东沟门村出诊,晚上就住在饲养员的土炕上。第二天早上发现有一头小豹子窜到牛圈里,为保护耕牛,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去,一拳直击小豹子脖颈要害,使豹子顿失反抗能力,后来在两个村民的帮助下打死了小豹子,一时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件就是作为山西抗敌决死队军医冒着枪林弹雨的战争场景,而他也从邻居们如痴如醉的目光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崇拜之意。

她说姥爷还很可爱。有次她们在院子里踢键子,苏梅竹父亲不会踢,动作笨拙,王树槐就想亲自为他女婿做示范动作,全然不知当时自己已是80有余的老人。80岁的老人了,依然挺胸抬头身板笔直,非常有精神,完全可以用鹤发童颜来形容。

医者仁心。姥爷每次来我家,我们周围的朋友、同事、同学们,凡是不太舒服的,都会来家里让姥爷看看,而他总是非常热情,有时还亲自到外地采购药材,从来不收一分钱。姥爷晚年时,还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买了医疗设备,在老家义务为大家作诊疗。他总是对我们说,要多做善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49年底,王树槐从西北战场返回稷山后,县政府选派他参加山西省解放后山西大学医学院首届举办的中医进修班,系统学习了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及技术,增强了治病救人、为民服务的本领。

1950年,王树槐被县上抽调到稷山三区开展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病,他所做的成绩非常突出,受到了稷山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为了甄别游医与真才实学的名医,当年县上举办了旧社会医生资格考试,王树槐凭着自己扎实功底与家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稷山县成立的稷山县第一联合诊所设立在吴壁村,当年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后来发展到二十多个人员,据苑曲村离休干部孙兵法的妻子回忆说,刚解放那会,王树槐所在的吴壁联合诊所仅次于稷山县人民医院,中医比较有名,汾河南岸的人大部分都到吴壁村指名要找王树槐看病。

1952年,由于王树槐业绩卓越,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医疗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被树立为运城专署卫生模范旗帜,时任专员解玉田亲笔签名给王树槐颁发奖状。这是稷山县第一任卫生行政负责人张焕才所言。

后来,稷山县对联合诊所进行公私合营,王树槐调任到稷山县吴城乡保健站(乡地区医院),任首任站长(院长)。1959年,王树槐在稷山县已是很有名气的一位医生,这年他光荣出席稷山县群英大会,受到表彰与鼓励。

紧接着文革开始,王树槐再一次蒙受冤枉,被误认“戴帽子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长达27个月,只劳动不发工资。文革后,王树槐很快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再后来,打倒“四人帮”后,王树槐的儿子王明元分别找到原牺盟会河东办事处主任裴丽生(解放初期任山西省省长),原到稷山招考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学员的工作人员燕登甲同志(解放后任决死三纵队军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负责人、地质矿产部享受副部级待遇)及解放大西北时任稷山民工团团长的陈林同志(解放后曾任稷山县副县长)和政委王怀仁同志(解放后曾任稷山县革委会核心领导组组长)提供证明,在乡宁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给王树槐同志全面落实了政策。补发了文革扣发的27个月工资,采取补救措施晋升了医师资质与主治医师,经有关部门批准为离休干部。

后来,稷山县党史研究室将稷山县1937年参加山西省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的名单以及参加决死队战斗的人员整理出来,以简报形式公开发表,当时在大队担任干部的王吉兰将此简报送到王树槐家。

(四)

稷山县“大炼钢铁”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当时参与过的人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如果没有这场全国大炼钢铁轰轰烈烈的全民行动,王树槐就在稷山县工作一辈子。

在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指引下,人们的思想和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稷山、河津、万荣三县合称稷山县。县政府在稷山县城。原稷山的18个乡(镇)分别合并为前进(西社)、卫星(化峪)、红旗(翟店)、东风(清河)4 个人民公社。在大跃进的旗帜下,中央提出:年产要达到1070万吨钢(铁)的宏伟目标,这就是超英(国)赶美(国)雄伟的战略决策。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大炼钢铁轰轰烈烈的全民行动,风起云涌。

经过自上面下深人广泛的发动和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党团员和先进分子代表、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王树槐因为医术高超,又具有战地抢救经验,经过研究任命王树槐为“钢铁医院”负责人。王树槐随着新组建的钢铁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吕梁山进发。一切均按部队编制,设团、营、排、连、班。各级首长经过报批,由上级任命,全县共组建十个团,由县委书记仪耀文任总指挥,各团领导由公社领导担任,营连排长由团领导挑选。后勤供应除县统筹安排外,由各公社负责调配。原属稷山的4个公社编制4个团,每团直属下设办公室、宣传股、内务股以及警卫连、医疗队、供销队、教师连、学生连等,分别驻扎于陈家山、段家山、石井山营地。

一切均按部队编制,设团、营、排、连、班。各级首长经过报批,由上级任命,全县共组建十个团,由县委书记仪耀文任总指挥,各团领导由公社领导担任,营连排长由团领导挑选。后勤供应除县统筹安排外,由各公社负责调配。原属稷山的4个公社编制4个团,每团直属下设办公室、宣传股、内务股以及警卫连、卫生队、供销队、教师连、学生连等,分别驻扎于陈家山、段家山、石井山营地。

为了适应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需要,县委决定新开西社至陈家山公路。由县交通科组织技术人员勘察测定,“稷山钢铁路野战兵团”艰苦奋战一百天,终于在被人们称为“老虎嘴、陈家山,行走如同攀青天”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钢铁公路”。为全民大炼钢铁首建奇功。山西省在稷山县召开了全省钢铁公路现场会,并授予锦旗和两辆汽车的奖品。

王树槐负责的“钢铁医院”人手少,病人多,他白天黑夜连轴转,常常累倒在工作岗位。工地上是白天黑夜加班干,医护人员就要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手术、包扎、用药等。特别是被炉火烧伤的病人较多,王树槐自己配制烧伤药,用上后不仅止疼,而且休养几天就能结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一位位康复的患者就是王树槐最好的誓言和行动。1960年1月17日,中共稷山县委员会、稷山县人民政府,联合授予王树槐“1959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奖状。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随着全国一盘棋,被国营钢铁厂的相继诞生所替代。所生产的铁,大部分都运到“临汾钢铁厂”,部分人员也自愿报名,去"临钢”“太钢”当了工人。王树槐自“钢铁医院”撤离后,被分配到最近的尉庄公社卫生院,这一干就干到离休。

( 五 )

医者负有操人命、决死生之重责,医德修养十分重要。

1962年2月,乡宁县尉庄人杨玉珍在40岁时患血崩证,她极度贫血,全身浮肿,疲乏无力,面黄肌瘦,脉搏微弱,病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又处于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病人对前途命运失去生活信心,寻找短见要上吊,经病人的邻居也是王树槐的徒弟廉晓峰推荐,请王树槐诊疗。王树槐观察病情重笃,慎重考虑后拟出一方。一剂服用后,神志清醒,血崩止住。稍乞进粥;两日能起坐。至今这位病人已经一百多岁,精神矍铄。2022年夏天,王明元亲自去这位老人家中探望,老人知道是当年救命恩人王树槐的儿子前来,紧紧握住王明元的手,诉说当年命悬一线的情景。

乡宁县的王树槐同事还给我们说了一事:有一位妇女因卵巢破裂,手术后输液反应,初由发热渐入昏迷,血压下降至40毫米汞柱(收缩压),有时测不出,用升压药效果不显,患者家属经人介绍,迅速找到王树槐。他经过诊脉、望闻问切,立马开了一副独参汤加了两味中药,饲管灌下。六小时后血压回升至40毫米汞柱以上,二剂后血压恢复正常,神志清醒,逐渐好转到出院。

王明元有一年到稷山,顺路去南梁村给一位患者看病。患者见到王明元时第一句话就说:“你们当医生,一定要有好的医德,咱们稷山大李村有一位老医生叫槐儿,几代行医,很有医德,解放前只要捎个信,说要请他看病,他只要接到口信,就亲自步行去了,不讲任何代价!槐儿的医疗技术很高,医德更好,没有任何架子。”当时在场的有一位医生叫毛金虎,年纪有七八十岁,对患者说:老先生,您知道站在您面前的这位医生是谁?患者说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临汾市中医院长。毛金虎老医生说,他就是大李村槐儿的儿子王明元。毛金虎在六十年代,经常去王明元家请教于他父亲的中医技术,所以认识王明元。

王树槐在世时,常到乡宁周边县去给人看病,所开处方一般不用贵重药物。1983年他去河津给一位县领导看病,药费才花了两毛多钱。患者连连称赞说:吃了好多名贵药,都不见好,没想到吃了你两毛钱的药,就药到病除了!你很了不起。后来,河津这位领导还介绍其他人去赵王树槐看病,他还是用几毛钱的小方给患者把病治好了。

有人见了王树槐开的这些小方嗔笑说,这不像一个名老中医开的处方。其实,这是人们对他所开处方的一种误解。他治疗疾病用小方,有严密的配伍和精深的理论,是建立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辨证准确,用药才能恰当,做到少而精,然而这又是一般医生所不容易做到的。王树槐治病处方就不拘一格,根据病情而决定。该用大方开大方,该用小方用小方,并不受古方和时方的限制。

药方不在大小,服药后能治病就是好方。医生也不在有名无名,给病人看好了病就是好医生。王树槐就是一位既善开小方而又名闻晋南的名医。

王树槐从事了一辈子中医,在他看来,只有用简、验、便、廉这四点来验证临床疗效,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师。他常常是一把草、一根针、一个单方就能立竿见效。而这一切都是凭王树槐学识渊博,古文功底淇深,辩证得法而成就的。

王树槐的治学生涯从不间断,在他小时候就随父亲背汤头,在行军途中也不忘看书,首长问王树槐:“看什么书?”他答道:“医书、药书。”首长吩咐:“你是战士,要休息好,决不能在行军路上掉队。”他也从未掉队,既背诵又在途中品尝路边野生的中药材,读完《金匮心典》、《医宗必读》等名著,同时一路给战士们治病疗伤。正如他后来对人们所说:“随兵团多年,我的中医理论更进一步,为我后来从事医药打下很好的基础,这期间我没有师傅教授,也没有人指导,全靠自己磨练与摸索。”

回到稷山后,他不甘心所学医学中断,一边行医,一边自修。可谓后稷故里一位自学成才的名医典范。

“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中唐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对诗圣杜甫的赞誉,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格调高雅,能够洗涤世人俗情,净化灵魂;笔触神奇,能够巧夺天工,使自然回复春天。如果以此评价王树槐的医术、人格和思想,也是颇为适合的。

他是晋南历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医家之一,一生救治危重病儿无数,可谓“心夺造化回阳春”。不仅"著名于时”,并为后世推崇。

(六)

“没有王树槐老先生,就没有我廉晓峰这一辈子从事中医药大业。”这是王树槐的徒弟廉晓峰说的一句话。

廉晓峰十三岁就随王树槐师傅学医,师傅常对廉晓峰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那时廉晓峰年少贪玩,师傅给他提出背诵的书目,有时候就囫囵吞枣不加思考不予深究,照作家柳青说的那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学中医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背,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廉晓峰没有师傅王树槐博学强记,只能望其项背。

廉晓峰经常随着王树槐上山采药,一路听师傅讲采药的知识,学一些采药技术,认识了生药,见到药材的生境、形态,对于了解药性又进了一步,为廉晓峰以后在农村就地采药治病打下坚实基础。七十年代乡宁还很贫困,卫生院条件极差。群众就医用药很困难,王树槐就带领廉晓峰经常进入深山野林采药,炮制加工,制丸散药,为卫生院补充了一部分常用药品。

廉晓峰说:年少不懂师傅恩,懂时已是中年人。当年,师傅王树槐语重心长地对廉晓峰说:“小廉啊,你还年轻,记忆力强,背会的东西不容易忘记,要读熟几本医书做底子。你要是对《金匮要略》、《伤寒论》书里的内容,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回想起这些教育,廉晓峰感叹道:这些语重心长地话,无不是从医的经典经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

廉晓峰说他是涉浅水之人,王老师才是涉深水大家。王树槐一辈子所有的付出和汗水,换回了无数人的健康。或许,从他心里种下誓言那一刻起,他的身上便焕发出了光亮,照亮了每一位患者,照亮了三晋大地。他像一缕清风,把大千世界的福音传给晋南人民的健康事业。

诚如王树槐所说:“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中医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责任。我这一代中医是坎坷的,也是幸福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历了多次运动,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对待,遭受了数不清的苦难,连累了很多亲人,但我对党和中医药事业,从未失去信心,对歧视不动摇,对整治不抱怨,能把我王氏中医这份珍贵遗产保存和继承了,我才心安,我才无愧于历史。”王树槐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和对中医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

1989年10月,有关部门把“离休干部”证书颁发给王树槐。充分体现出他“爱国、敬业、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大医精诚的传统美德。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王树槐一个人的肯定和褒奖。

什么才是大医?什么才是人间大爱?王树槐以自身付出和贡献,诠释出了最真诚的回答。小人物一样具有崇高而伟大的情怀。爱和医疗,像春风和暖阳,吹绿了乡宁山上的草木,山花烂漫。王树槐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奉献,这样的大爱,愿在人类社会的进程里,永恒地传递。

(七)

择一事终一生,是每一位从医人员的毕生操守。而如何在时代的更迭中做到守正且不断创新,也是所有医生都要面对的人生难题。在悠远绵长的中医药文化脉络中,曾遵循自身的步伐与节奏,嬗递传承。但在历经西方医学浪潮与现代中医药冲击的洗练后,散落于民间的中医药正在逐渐失去它们的原生土壤,甚至面临着传承凋敝乃至消亡殆尽的艰难处境。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王树槐在继承与捍卫传统医学的同时,更以发扬光大开拓创新的姿态迎接时代的考验。

王树槐学医过程中,一则从小长期与名医父亲相处,耳濡目染,有所熏陶;再则由于自己喜好中医药,家父督促他苦练基本功,打下良好基础。最开始学习中医的三本书是《药性》、《汤头》、《脉学》。王树槐认为,这三本书是学习中医的立根著作。王树槐清楚自己作为一名中医,不懂药不行,不懂方不行,不会看脉,那叫什么中医?

稷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过任全保、杨文水、焦顺发等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大家,鲜为人知的是他们都曾从师过王树槐。王树槐当时已是名满河东的中医师,任全保曾多次登门拜访,一起探讨交流心得。王树槐曾对杨文水传授过“辨附骨疽、附骨痰论”,他明确地对杨文水讲:古人已经把骨髓炎与骨结核区别开来,在临床上一定要辩证得当,内治与外治结合,局部与全身结合。王树槐对疮疡外科有独到之处。他常惯用虫类药如全蝎、斑蝥、蜈蚣之类,配成秘方丸散。用以内消疮疡,功效卓著,驰名于世。后来,杨文水顺着王树槐的思路,研制出了以全蝎、斑蝥、蜈蚣为主的特效药,其科研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奖,成为全国劳模;当年稷山许多医生,都曾与王树槐多次探讨过中医理论,使他们受益非浅。

王树槐毕生钻研,食古而化,巧创新方。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不仅在于智慧,还在于毅力。在工作任务之外,无论是盛夏寒冬,王树槐都起早带晚地阅读各种中医典籍和医学刊物,既学习前人的经验,也接受今人的创获。平时还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收集资料,分类笔记,以利于吸取前人和今人的宝贵经验,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稷山县姚村贾成凤二十多岁时,因风寒感冒发烧三十九度,昏迷三天不醒,到县医院就诊不见好转,还发出病危通知书。病人拉回家里后,家人打听到吴城乡医院王树槐院长是治疗疑难杂症高手,便求救于他。王院长带领贾弘毅和刘学敏二位医生一同前去病人家中救治。当时,贾弘毅和刘学敏二位医生一看病人病危情况,立即劝说王院长赶快离开病人家庭,不然病人殁了,医生们就不好出病人家门。王树槐认为病人尽管气息奄奄,危在旦夕,但病人现在还有一线希望,就应该给予抢救。王树槐当机立断开了一副四逆汤,说把这幅药赶紧煎好喝下,明天上午我再来。第二天病人就缓过劲,高烧逐渐退下。经过王树槐中药调理半个月,患者彻底康复。再后来还生育了两个女儿。

“以良方寿世,如春雨膏田”其意虽是赞誉,但却成了王树槐治医做人的标准。

(八)

从王树槐开始做医生时起,父亲王云汉就告诫他要严守家规:待病人如贵人。“父亲从他一开始学医,我祖父就告诉我,待病人如贵人。因此我对病人,第一尊敬,第二同情,第三爱护。”王明元回忆道。

收受病人礼品礼金,在王树槐这里从未发生过,相反他会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因为他知道,在困难时期,每个大小病人都面临不小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找王树槐看病的患者,都记得他的认真和仔细。

“王老看病很细心,望闻问切一步都不少,一把草一根针能解决的病,再不开方抓药。”原一起共事的尉庄卫生院院长张根发回忆说。几十年前的一幕,让王树槐深感医生所担负的责任之重。当时,他救了一名患上脑膜炎的孩子,一次在大街上偶遇,孩子父亲当即让孩子给王树槐下跪,以示感恩。“你用心对待患者,患者更把你放在心上。”

数十年岁月过去了,“待病人如贵人”的家风时常在王明元的脑际萦回,记忆犹新。至今王明元还保留着父亲的好多诊治体会与行医笔记。

王树槐历来重视门楣家族乡风和家风的教育和传承,累积形成了明礼、孝亲、诚信、友善等中国式乡风和家风。

王明元、王良元弟兄谈起家风家训,不约而同的讲到父亲在世常说的话:“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小时候,他们时常听父亲王树槐这样讲,似懂非懂,表面听话,心里不以为意,现在长大了,才明白比起物质,这些原来才是他们家的传家之宝,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中一直受用,他们家的家风家训就是在一句句唠叨中建设起来的。

待人以礼,做人之基。礼貌和自立都是一笔家庭财富。小时候每次和父亲一起出去,在路上遇到熟人,一定要主动问好,微笑相对。不避人走,主动问好是父母交给儿女们做人的最基本的礼貌和素养。成人之本,自立自强。力所能及之事,不假他人之手。从小时候开始,诸如洗袜子、叠被子、独立生活等基本生存技能,儿女们早早都会自己来完成。

儿女们终将会长大,不能永远做父母身后的小尾巴或是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只有走出“保护伞”,让自己多见见世面,才能增强抗击打能力。王吉元、王明元、王良元兄弟们就继承了王氏家族自立自强的家风,在他们以后多年的生活和工作中愈发坚强和奋进。

家风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的家风正,即使家徒四壁、蓬荜陋室,他也会活得很精彩,因为他有追求有信念,这些终将会让一个人得到心之所向。反之,如果一个人家风不正,即使家产万贯、家族显赫,他的精神也是贫瘠的,因为他迷茫他被桎梏,这些终将会让一个人竹篮打水一场空。

王树槐常讲:“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要想公道打个颠倒”、“雪里埋人埋不住”......谁家有困难,王树槐总是伸出温暖的手,即使在从前那个整人的年代,村人对王树槐一家都心存感念,时不时帮一把。

四乡八里,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村民需要,王树槐都能随叫随到,从不推辞,手头拮据的村民哪怕是赊欠药费,王树槐也同样乐意上门服务。有的村民困难,几年了医药费也付不起,王树槐都能一视同仁地看待,背着药箱,走上几个小时山路,热情地上门为村民送医送药。王氏的祖辈们传承着“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诚信为患者、崇德向善良、任劳任怨“信为本”的传统家风,至今滋润着王氏家族儿孙们的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薪火相传:为官者忠党爱国、勤政廉洁;为师者德才立身、言传身教;从医者仁者心术、救死扶伤,从商者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王氏家风教育了后辈一代传一代地养成了“吃亏是福”“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吃饭要让,干活要抢”的任劳任怨的好习惯和好风气。

承祖业悬壶济世恩泽乡梓,创新绩中西合璧誉满河东。2000年元月7日,王树槐同志寿终正寝,享年84岁。王树槐去世后,他的儿女们把祖上家教整理成12条:正义正确、合理合情、诚实守信、取财有道、勤劳勇敢、灵活机智、博学多才、光明磊落、尊老爱幼、行善积德、光宗耀祖、继往开来。目前,王家后人从医的仍有12人,其中研究生、本科毕业的10人,有王树槐家风价值观的托举,有王氏四兄弟王红元、王吉元、王明元、王良元等人的共同努力,王树槐后世家族定能兴旺发达,高超的医术与良好的家风定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