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心的头像

秦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13
分享

邂逅王徵墓


喜欢清静之人,每遇喧嚣之地,就总想找个避静之处松弛一下。

岁首假末,适逢妻表侄婚庆,一早便随亲朋来至泾阳龙泉乡(现己并入安吴镇)王家村表哥家贺喜。

要说这天,确不失为吉庆之日。尽管己入二九时节,但风和日丽和张灯结彩的景象,却早己汇成浓浓的喜庆之气。尤是街前巷后,那些源源不断波涌来地轿车、人流以及各种喧鸣,更为这桩婚庆增色不少。

去接新娘车队走后,长时处在人头攒动及鼎声沸腾气氛之中,难免令人觉得有些焦躁。于是,便走出门外想找片避静处放松一下。

站立门外,随意向村外田间眺望,约距三百多米处的一块墓地,立刻引起我的注意。于是,脑海深处,忽就闪出一个关注许久的历史人物——王徵。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学家,字良甫,号葵心,又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支离叟,明西安府泾阳县鲁桥镇温丰乡盈村里尖担堡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对王徵的关注,最先印象于初中的历史课本,知其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致力于发明创造。后在翻阅课外书籍时得知,其从政之前,就在家乡以著书讲学为务,精研理学,并从事一些农具和日常用具的改良和发明,如用于灌溉的“鹤饮”、自转磨、代耕、轮壶等水利工具和农具等。其所积累的许多科学成就,大被收于《新制诸器图说》一书。另有理学著作《两理略》《辩道说》等也均在此时完成。又知,这位令人瞩目的发明家故里,居然就和我家乡唇齿相依,对其敬仰之心,不由陡然加重。

多年前,因常去亲戚家走动,闲谈中曾知,王徵去世后,就葬于家乡附近的辘辘把塬上。后在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开工时,有段公路要从辘辘把塬上穿过,竟使这位著名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中西会通”起过重要作用人物的墓葬,一下成为高速公路进展的一个障碍。起先,依照省文物局相关意见,工程在穿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王徵墓)时,建议避让。于是,公路设计单位根据要求尽量避开了“王徵墓”。可阴差阳错,当时避开的所谓“王徵墓”不过是个土堆而已,而真的王徵墓却恰在一旁,结果,致使真墓反被设计进了公路中间。因此线又是包茂线路在陕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贯通全省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路段,根据法律规定,原则上尽量避让遗迹,避让不开的,应依据法律规定迁移。于是,几经协调王家族人,终把墓地迁回了尖担王村。把墓地迁回此处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王徵父母及其祖先的坟墓都在此地,并还存有一些完好的石碑可被利用。

墓地被安置在一所废弃的小学后院,与村外田野相连,即我方才眺望关注的地方。一想可与崇拜人物的遗迹能有近距离接触,不由兴致勃勃,便辗转步往此处。

驻立墓园,四周一片肃静,布于园内的几株如筋骨一般灌木小树,疏立坟冢一旁。王徵之墓位于墓园最北,坐北向南。墓前竖有一石龟背立的墓碑,其上书有:“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了一道人葵心王公墓”字样。由北向南相继为其家族其他成员之墓。距其墓冢三四十米处,静立着一尊王徵石雕。石雕上半部惟妙惟肖再现了王徵当年之音容笑貌:一代名儒骨风尽现眼前!而石雕下半部则扼要记载了王徵生平简历。从其简介中不难看出王徵从政前后的丰功伟绩。另据史料记载,近400年前,这位气质独特的中国儒生,怀抱救人救世的忧思,写《畏天爱人极论》,译《远西奇器图说》,与法国传教士合编《西儒耳目资叙》。按史学家陈垣等人的说法,王徵身上有不少“第一”,如:第一位中国人习拉丁文者;中国第一位有功于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拼音者;中国第一位机械工程学家等。王徵一生最为传奇的,还在于他是第一批中国的天主教徒。法国传教士利玛窦、金尼阁均为他的好友。大约在40多岁时,他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教名斐力伯。其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关键时期,当时,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影响了一批中国士大夫。同时他也把中国文化带回西方。王徵有着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曾著成《畏天爱人极论》,阐述天主教思想。尤值一提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王徵是其中重要的推动者。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言语不通,遂著有《西人耳目资》,就是说语言就像人的耳目一样,此书堪谓一本字典。王徵积极资助其刊印,并在其中进行了大量的校对、修改等工作。

王徵晚年时逢李自成起义,当他面对国亡的残酷事实时,深浸于儒家传统的王徵,终在「大节」和「十诫」之间做出抉择,毅然选择了绝食七日,自杀尽节。

因一生操守,其被称为端节先生。


注:首发《西安日报》2018年6月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