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秦心的头像

秦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25
分享

陕西会馆拾零

陕西会馆拾零

文/秦心

庚子年国庆,闲暇去成都游览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期间也寻访了几处名不见经传的街巷遗存,位于成都陕西街(今蓉城饭店内)的陕西会馆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陕西街的冠名,自然会和陕西会馆的建存有关,但在陕西街冠名之前,此街却一直以芙蓉街名闻遐迩。此名据说是因毗邻后蜀王宫芙蓉苑南墙之外而获。可耐人寻味的是,这条粘附了“皇气”的古街,最终却还是被后者给易名换姓。由此可见,陕西会馆的建立,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产生出何等的影响。若你能了解到建造时的整个详情,则更会感受到其魅力所在。

据《成都统览》和《成都掌故》所载,陕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由旅居成都的秦商人士发起修建。彼时,适逢康乾盛世,南北商品交易日趋活跃,陕西的土产山货,东出中原,南下湖广;蜀盐入秦,南丝北输。庞大的商业活动,使许多商人远离故土,翻山越岭于它乡行贾,时常是久羁异地,寄人篱下。为博取微利,还常常受到当地商人的排挤与打压。为博得淹留地人们的认同和包容,积极营造出一个相对良好的经营环境,秦商同乡们便共同倡议,要在异井它乡设立一个以祭祀先贤、议事营商、拜亲宴友、科举借宿为目的场所,遂筹资兴建会馆。但是,一切美好想法,当在付诸实施时,却并非就能一帆风顺,这个会馆的兴建也是如此。

据传,在三百多年之前,一些成都人还不具有现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怀,便不住刁难客商,也不愿把地皮卖给入川的老陕”(川人以前称陕西人为老陕)。后来,“老陕”们费尽周折,又多方打点,才用高价买下一块周边堆满垃圾的烂泥塘荒地,并以此作为修建会馆用地。在此建馆显而易见,得必先用土石将泥塘填平,而当地人又再次刁难,不许“老陕”们在当地取土。万般无奈之下,“老陕”们便做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凡从陕西到成都来的秦商,每人都必须至少携带一麻袋家乡泥土倒入泥塘。就这样历经两年之久,才把近一亩地的烂泥塘填平,继而建起了这座气势雄伟的陕西会馆。

但是后来,对于“不远千里运泥土来成都填烂泥塘”一说,还曾有人调侃,说其是个不可理喻的神话,甚至频频摇头不以为然。此传是否可信,我们姑且不去较真,但有一点确实可以肯定,那就是秦商所具备的那种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则不得不令世人赞叹与敬佩!

当然,带有争议的这段“神话”已经成为过往,而且当时所建那座会馆也被毁于战火。而今我所看到的这座,乃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间,另由陕籍川省布政使程预首倡,并在成都“庆益”“益泰”等33家商号出资下,在原址又重建的一座,此座比康熙年间那座更为气派。其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式,覆以黛色简瓦;底楼擎柱皆为石质,木制门窗雕镂精细,斗枋纹饰彩绘飘逸。且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均较好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并显现出清代较高建筑水平。

说句实话,对此次浏览的情景,我至今都在感叹不已:一所城市的文明与厚重,不仅仅沉淀在令人瞩目的那些名胜古迹之上,还往往附着在大街小巷里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人文遗存之中,或正是有了这些遗存的补充与点缀,才使得这所城市更加熠熠生辉。

 DF011265-921C-4378-A293-CDB5D6493DD4.jpeg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