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城》的头像

《平城》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1/08
分享

刘华燕 | 凤舞未央 传奇史诗——读任勇著《文明太后冯氏》有感

这是一部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历史人物传记小说。

《文明太后冯氏》如果回顾梳理,现如今对北魏冯太后的这段历史研究的人并不是很多,相对于吕后、武则天、慈禧等明显影响力小了很多。此外,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实行制度性改革和汉化改革的巨大贡献,但是除了专门治北朝史者,很少有人知道孝文帝改革主要推手是他的祖母冯太后。她是一位在很长时期被人们忽略了的卓越女性。

形成这个多少令人惋惜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相关史料烟波浩渺而搜集整理费时费力之缘故,也有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史学界比较重视在东晋基础上建立的南朝,而忽略主要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关于冯太后史料更是几笔掠过。基于此,如不能对其抱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和具备专业的艺术知识与修养作为基础,想要完成这样一件大事,怕也不得要领。

煌煌历史,上苍有灵,冯太后光辉穿越重重历史帷幕,传奇得以再现。一个史书上没有留下浓墨一笔的女人,她的一生该是怎样的沉浮跌宕?夜雨闻铃时,厮杀争斗时,随飞烟弥散的真相究竟如何?任勇先生经年历久,探索和沉思了云冈石窟中石化了的场景,深入踏访了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市)的每一处遗址和废墟,从1600年前的历史尘埃和烟雾中,从《魏书》《北史》等记载简略的有关古籍中,钩沉发微,旁征博引,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勾画出一部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是真实有据的,次要人物、场景描述、生活细节是虚构和想像的,约34万字的《文明太后冯氏》,展开了一幅北魏图强的历史画卷,使那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推动民族大融会而彪炳史册的“千古一后”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苏格兰历史学家托·卡莱尔曾说:“传记是一种有韵或无韵的记述生平的英雄史诗。”为“冯太后”做“史诗”,首先涉及到作者以怎样的视角、怎样的情怀来观照这一历史形象。在《魏书》和《北史》的皇后列传中,文明皇后冯氏(即冯太后)的传记不过千多字,只记载:后“性聪达”“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威福兼作,震动内外”。那么,“省决万机”的“万机”是些什么呢?这些“万机”,何以能“震动内外”呢?原因其实简单,在以男子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历史从来就是男人的历史,这种情况是不足为奇的。

献文帝逐渐长大懂事后,与冯太后政见不合,18岁时让位给5岁的儿子孝文帝。孝文帝是由冯太后一手抚育、教养的,祖孙情深,志同道合。书中对这种情感作了升华:“她必须用自己的理念和心血亲自塑造一个皇帝,还承载自己的希望。所以对于拓跋宏所做的一切,除去母爱之外,她是在完成一个事业,是在实现一个宏伟的蓝图,因而必须是理性大于感性的,是原则高于情感的。”当孝文帝长大成人,太后还政之后,他还是“仰恃慈明,缉宁四海”。就是说,终冯太后一生,她都是“太和改制”的决策者,孝文帝不过是她发号施令时使用的名号,后来成为她的得力副手罢了。《文明太后冯氏》一书揭去了这层薄薄的面纱,将改革家的桂冠戴到冯太后头上,为其正名,是符合史实,这种写法是颇有见地的。

《文明太后冯氏》最可贵之处,在于挖掘大量的史料,打破历史局限突出改革,塑造了冯太后的改革家形象。从史料看,纵观“太和改制”的政治目的性和政策连续性,应当承认,一切改革措施,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的,绝非心血来潮、“决之俄顷”的产物。小说作者研究了这段历史,抓住其中的诛杀乙浑、整饬吏治、班发俸禄、均田改赋、建立三长、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昌明礼乐等极为重要的事件进行了描写。这些事件无一不关乎北魏的兴衰和存亡,也无一不是冯太后运筹帷幄、一手决策和推行的。如诛杀乙浑,是文成帝驾崩后,乙浑篡政滥杀无辜,朝中动荡不安,她设计令其入宫议事,将其诛杀,稳定了朝政。班发俸禄、均田改赋、建立三长,是她以安定民生、发展经济、统一中央集权、增加税收为出发点,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移风易俗、昌明礼乐,是她推行的一项又一项的汉化措施,奏响了一段盛世华章。通过作者的描写,在激烈的斗争和曲折的前行中,一个深明大义、睿智果敢、恩威并用、能屈能伸的杰出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以历史启迪智慧。《文明太后冯氏》虽是一部传记,却涉及人物众多,所写事件纷纭繁杂,庙堂江湖、党同伐异、宫闱秘事,移风易俗、礼仪教化、堂肆寺庙等无不涉猎,读来却不感到庞杂零乱。其原因是作者构思清晰,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线索次要线索详略得当、排之有序。全书林林总总,刻画了一众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让读者有感而发:原来这个本来似乎不大起眼的北魏竟然有那么多的动人故事,那么多杰出人物!如在书中描写的高允,这位高龄的北魏硕儒,他的博学固然令人钦佩,而他身上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骨气,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古典美学推崇的是“弃判断、自圆成”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共情共融的不二成全。共情,是基于爱的更高理性,它不因年代、地域、生活方式而阻隔;它凭借情感共鸣情感,精神共通精神,得以把遥远的古人拉进现代人的经验世界中,从而完成一场灵魂的对话。《文明太后冯氏》中作者的自觉之体验,正是创作者把自己全身心地“附着”于主人公身上,揣摩体会她不同情境的反应,成全了那份跨越时空的互相的给予和关照。如在诛杀乙浑时,冯太后要倚仗老将拓跋丕的力量,她召见拓跋丕时的纵身一跪,里面有悲痛、有隐忍、有托付、有期盼,寥寥数笔,意蕴无穷。再又如冯太后有“男宠”,史书评价是“不德”“内行不正”“为人不齿”。任勇先生却把她塑造成了柔婉多情的“小女人”,文中写道:“在李奕的怀抱里,她再次变回自己,再次以一个柔弱的小女人出现,再次对另一个人眼睛里充满了崇拜,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柔情。”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写尽的爱恨欢歌。

《文明太后冯氏》透过历史的尘埃,拂去过往的烟云,任勇先生记录了冯太后由平民成长为临朝听政的皇太后的传奇历史,揭示她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对北魏王朝乃至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这也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为历史人物正名的佳作,也透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原载《平城》2022年第2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