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是长在现实泥土里的花朵,通过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写寓言40多年,先后出版了《幸运的亚军》《蜗牛取名》《今天是个好日子》等10余部寓言集。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把我的作品集作为课外阅读书目,向孩子们加以推荐,还有的老师把我200字左右的短文,当作作文素材,让孩子们扩写。不少人问我,为啥能写出那么多寓言,包括那么多水浒人物故事。我想就寓言集《新水浒外传》中的寓言,和大家谈谈我是怎样写寓言的。
三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准备播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我想如果能在《水浒传》播出前和播出过程中,在报刊上开辟水浒人物寓言专栏,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便开始着手创作,边写边发表在山西的《大同晚报》,一直写了上百篇。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我在创作这些寓言过程中,是如何编写故事的。首先说说《萧让学书》的写作过程。还是在1995年的时候,山西省作家协会在我们县里,召开了一次全省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会议期间,省作协主席焦祖尧先生为大伙题字留念。焦主席题字时,有一位小女孩儿站在最前面,看得格外专注。在场的一位记者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场面摄了下来,并且发表在省作协一家儿童刊物的封面。照片上小姑娘那双天真的眼睛,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拿着儿童刊物找到小姑娘问她,为什么别人写字,她看得那样认真。谁知小姑娘却出人意料地回答:我看他戴的戒指,比我姐姐戴的那个好看!这件事过了很久,我还不时地把它想起。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寓言素材,就写成了一则寓言《萧让学书》发表。
我小的时候,听人说起村里的一个人,上了好几天学校,因为贪玩,老师让他读“头”字,一连读了几次,都没有读出正确读法,我把这个故事稍作加工,便成了《李逵识字》。
《吴用吃饺子》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写成的。我上高中的时候,放了暑假,回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当时,村里人正在另外一个村里大会战,修一条水渠,参加劳动的是全公社所有能下地干活的人,场面十分壮观。中秋时节,工地也不放假。那时,在我的脑海中,最钟情的食物莫过于饺子了。村里每年每人只能从队里分到两三斤麦子,除了过节外,平时很难吃到白面,吃饺子的事简直想都不敢想。多数人家都是一年固定吃两顿饺子, 正月初一吃一顿,八月十五吃一顿。所以,不论大人小孩都特别看重,节日的气氛也就特别浓厚。包饺子的时候,大人们在饺子里面,包上一枚崭新的硬币,对孩子们说,谁吃到了谁就在新的一年里欢乐幸福。小孩子们围在大人们身边,一个一个地数,焦急地等待着能很快吃到饺子,都希望吃到包硬币的那个饺子,希望自己一年好运,幸福常在。中秋节那天,我和村里人一起在大会战工地吃的是食堂饭。饭后,村里一位大爷家人送来一饭盒饺子,大爷让我也尝了几个,在我吃的几个饺子中,我意外地吃到了一只包硬币的饺子,当时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这件事在我的心中一直搁了二十多年,直到写出《吴用吃饺子》为止。
《燕青养马》这个故事是我很轻松地写出来的。一天,我到县委收发室收报,收发员小张无意中说出一件事。办公室一位清洁工,父亲生病了,请假回去照看。临走的时候,他把自己一位家在农村的同学找来,为他顶一段时间的工。这位顶工少年顶工期间,干的十分尽力,就连一些不属于自己干的活儿,他也干了。顶工期满后,被领导看上,把他留了下来,没多久便签了合同,成了一名正式机关职工。回到办公室,我就把这个故事记了下来。
可以这样说,在我的寓言中,多数故事中都含有我本人或周围人的影子,有生活的原型。因为有了多部寓言集,1991年在我30岁时,成为以学者教授为主体的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一名会员,后来还出任副秘书长,著名寓言作家凡夫在《北京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把我列入当代人物寓言创作代表作家行列。著名寓言作家马达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国寓言文学大事记》一文中指出:侯建忠是90年代初寓言创作最为活跃的青年作家。
以上谈了这么多,读者一看听出了些眉目,你说的都和民间故事有关,确实如此。我说的意思就是民间文学对我的寓言创作,对我喜欢上写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的父亲就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讲的上百个故事,被我整理后,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这些故事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也使我从中受到了教育。可以说,是民间文学滋养了我,成就了我的作家梦。另外,在写作过程中,我时时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一些我认为有用的东西,当时就用笔记下来,不然就会忘记,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单凭个人想像,闭门造车是很难写出东西的,这也算是我的一条写作经验吧。
感受生活,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文学之花才会灿烂。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并在感受中充分地感知感悟,才能创造出一片神奇的文学天地。而阅读一些作品,则是我们在生活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的过程。总之,一个人如果有兴趣,不妨多读点寓言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我想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或多或少会起到作用,有的人由此走上创作之路,成为作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载《平城》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