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巧云的头像

常巧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13
分享

竹林深处

从镇中心往上、往下,或往左、往右纵横分布有七八条小路,分别通往镇子的几个村庄,每个村庄大约住着百十户、几十户人家。小村之间有羊肠小道互通。道路两旁栽种着许多处杏园,竹林随处可见。一路行走,黄澄澄的小杏繁茂地挂满了枝头。树枝低垂,被小杏们拥挤地围着、压着,树枝既辛苦又兴奋,露着丰收的喜悦。这是杏林一季的果实,也是竹林人辛苦劳作下的丰硕成果。小村竹林很多,一片一片,以毛竹居多。

早起,午后,傍晚,我已经走过了小村的几条小道。顺着山路往上,进到最后一个村子,有妇女正在门前院子起葱。葱是老葱,开过花的葱上结着一株一株绣球,葱籽饱满地蓄在绣球上。葱很老,葱白看起来有硬心,葱叶很苍劲。

这葱吃不成了,是收葱籽吗?我向妇女问道。小时候见过这个,知道是打葱籽,我的问话显然有些多余。

妇女猫着腰正在锄地,回头看了看我,说,是。

说是地,其实不是,就是院子平台边上培的窄窄的一行土。只有一两尺宽,栽种些葱、辣子和蔬菜,像城里人居住的楼房阳台里养的菜。

我向妇女问好。结了籽的老葱被妇女挖出来摆放在一边,妇女又弯腰松土,她的脚几乎是靠近了露台的边沿,看起来很危险。妇女操着一口豫剧中的腔调,朝下一层院子站着的女子喊了一声,帮我把下面的辣子苗拿上来。

我站在她站的边沿朝下看。好高呀!她就在露台的边缘,我赶紧提醒她,小心别掉下去。她回头看我,笑道,还是豫剧腔调,不会的,习惯了。回过头继续熟练的麻利地松土。那两个回声的女子已经拿了辣子苗,正从陡峭的几乎是直立的梯子攀上来,像是攀岩。这一切对她们来说都是日常。农村人肯吃苦,即便生活条件改善了,也丢不下吃苦的精神。

无意打扰,我继续向村庄的深处走去。这里的村庄房屋都是二层楼房结构,水泥石板建筑,门前的院子很宽阔,种一些蔬菜和小树。有几户人家门前停着小轿车,楼外半墙处有一根拳头粗细的管道,通向所有住户的屋内,我走近仔细瞧,标记的是天然气管道。这里的村庄已经普遍通了天然气。

一位男子端着饭碗蹲在门前。河南人也蹲着吃饭,看来蹲着吃饭不是陕西人的专利。他抬眼看了我一眼,继续低头吃他的饭。我突然矜持起来,没去打扰他。我绕过他的屋子,继续向村后走去。

这几天在村子转悠,我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几乎跟村中碰到的所有人打招呼,询问,闲聊。我有跟他们套近乎的优势,我胸前的牌子告诉他们,我是住在竹林宾馆,来竹林镇学习采风的作家。

他穿着虽然朴素,也还殷实,看上去挺精神。

沿着村庄背后的小道继续向上。小村处在半山腰,有山间小路曲里拐弯通向谷底。站在小路俯瞰,视野很宽阔,满目青翠,远处有浮云。再向沟底深望,可以看到几处疮痍的裸露地,在青翠欲滴里显得格格不入,极不协调。这是一些壕沟,壕沟里都是寸草不生的矿地。据村民说,这些矿原来都被开采过,后来禁止了。

竹林镇处在豫西山区,嵩山北麓,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形大致可分为南部山地、北部丘陵、中间河谷阶地。这里埋藏着许多矿,有煤、青石、耐火矿、矾土矿、石灰石。现在这些矿都废弃了,退耕还林,许多矿基被绿化和植物覆盖了。

穿过几户人家,慢坡往上有一条小路,小路尽头又是几户人家。紧走几步,果然就到了竹林大道,这条路前几日上来过。顺着竹林大道往下直行就是竹林镇政府办公府。这里的村庄互通有无,沿着大路继续上行,也有几户散落的村庄人家。

一户人家的门前院子坐着三个人,我向他们点头问好。有一男子看来见过世面,看我胸前挂着文学院的牌子,主动向我问好,你是来这里学习的作家。

我点头回应。看他大方,便与他攀谈起来。说话间,他虽然操着河南口音,却是我的陕西老乡。四十多年前来到河南入赘落户,一住就是几十年。起初还回陕西探亲,前几年父母不在了,老家的兄弟姐妹也很少联系,也就再也很少回过陕西。他是这里煤矿的工人,如今退休赋闲在家,与妻子一起赡养岳父。

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古人这样形容。如今交通发达,想回去也是几个时辰一天的事,再也用不着泪汪汪了。可是中国人念旧,见到乡党,不管走到哪里依然感情倍增,瞬间距离拉近。

他邀请我去他家里坐坐,这正是我所希求的。来到竹林镇几天了,竹林的风景看了不少,竹林的故事听了不少,而有关竹林人的真实生活我也只是道听途说,我想走近真实的他们,了解更多。

他家屋外和村里其他家没有什么两样,院子里有自来水管道,通向屋内厨房和卫生间,洗澡用天然气热水器。家里冰箱、洗衣机、电视、现代化的设施样样都有,他甚至用的也是智能触摸手机。他女儿在镇街道工作,儿子在郑州,他与他们沟通更多的也用微信。视频,语音,写字,他都会。

正说着话,屋子里走出一位老人,寿星眉毛,花白头发胡须,看样子有八九十岁了。我凑近老人问,您老高寿?

老人耳背,我又问了一遍。他还是没听明白。

九十三了,乡党替老人回答。老人虽然耳背,看起来却精神,灰色短袖T恤扎在蓝色裤子的裤腰里。老人向我打招呼。

来时就听说这里有座长寿山,这里的老人多长寿。原来真有其事。

乡党的家也是村里的模范家庭,一进门就看到荣誉墙上挂着的奖状。听说村里有许多模范家庭,好媳妇,好夫妻。每年都要进行评比,以鼓励人们和谐向善。镇上有村民公约,沿途村庄墙面有各种遵守公约的标语和口号。“遵守居民公约,建设最美竹林。”

“尊长者,爱晚辈,讲民主,不独行。

夫妻间,重感情,相濡沫,敬如宾。

一家人,互关心,人健康,最开心。

亲帮亲,邻帮邻,邻里和,胜远亲。”

郑州自古就有孝文化,在巩义竹林镇,将传统的孝文化落到了实处,不得不叫人口服心服。在城市人人担心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时代,竹林镇却走在了前面,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发扬并传承。

他家是一栋两层楼,楼上楼下加起来大约有两百多平方米,屋内装修白墙花砖,装饰布局合理清爽,被女主人收拾得整洁干净。虽不算奢华,也颇有现代城镇居民的居住风格,现代化的东西样样都有。他家里也有车,儿子在郑州工作,媳妇孙子都在郑州,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个把月回来一次。

我们说着话,女人要沏茶,被我挡了,坐一会,晚上还要开会,一会得赶回宾馆。

女人不沏茶,就从屋子拿出来一些杏,递给我。早上刚摘的新鲜杏,尝一尝,我们这里周围都是杏园,随便摘随便吃。

我捏了一只黄澄澄的杏入口,酸甜可口,像竹林人的热情。

我看你们这里山清水秀的,挺富裕。真是适合人居的好地方。

以前可不是这样,我们这里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土薄水少,那些年真是艰难。男子说着有些伤感,好像触到他的痛处。他接着感慨,这多年日子好多了,不但脱贫,还致富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买了车。

我岳父还没耳背的时候经常说,我们这里自古缺水,从爷爷的爷爷的时候起就缺水。经常连喝水做饭都成问题,用水要到很远的外村去取水。洗脸经常是一家子人用一脸盆水轮流洗,刷锅洗碗用过的水还要喂牲畜。庄稼更没有水浇灌,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好了有收成,雨水不好,经常遭饥荒。我们这地方也奇怪,不但缺水,还缺土。

怎么还缺土了,我十分好奇。乡党停顿了片刻,继续说。

土地少,庄稼少,人穷,我们是出了名的穷山沟。缺水缺土,生活那叫一个艰难。没有办法,女子寻情钻眼嫁到外面,男的娶不起媳妇,近亲结婚的很多,生了许多瓜瓜娃。

这几天,我在周围转了不少,人们的生活虽然比不上城里,在农村也算上乘。那你们是怎么富裕起来的。听我问话,男子打开了话匣,向我讲述了竹林镇这些年的风云变化史……。

拜辞了乡党、老人和媳妇,沿着竹林大道,抬头看看竹林的天空。我心中升起一股情感,对竹林人,对竹林事,对竹林的一切我怀着无比的敬意和钦佩。改革开放,真的给了竹林一个全新的农村。

二零二三年六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