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巧云的头像

常巧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3
分享

河洛随笔

一、

雨时停时下,神都山下,黄河与洛河激流汹涌,浊清分明,千万年来不曾变心,它们交汇、融合,绘制了一幅一幅太极的世界,阴阳八卦文化远古文明。

站在黄河岸边,望着眼前的水天一色。天苍苍,水茫茫,黄河与洛水从西北、西南两向汇聚而来。神龟既出,龙马飞舞,伏羲伟岸地站在那里,挥舞神笔,八卦台上太极阴阳图跃然而出。在这里,黄河与洛水汇流,阴阳交感万物众生。中华儿女从此开启了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之旅,华夏文明如黄河奔腾,洛水长流,亘古未变。

这几日总睡不好,梦中常出现一些似有似无的景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有一个国宝级的青铜鼎,周朝的何尊。鼎内铭文中“宅兹中国”,正是洛阳一带以河洛汇流为中心的区域。这是中国二字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此时此刻,我就站在这里,河洛汇流之地。我的脚下正是中国的中心,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中华儿女的根基。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茫茫河流无边无际,接天连地,人站在河边是如此渺小。尽管河流到这里逐渐变得和缓,黄河与洛河如久别的亲人热情交流。

我仿佛看到黄河中那只背着河图的乌龟,又看到洛水中驮着洛书的天马,向岸边奔来。我欣喜地望着河中急流,静神观望。是幻觉?是昨夜的梦境?可是,河图洛书里的图形数字怎得如此清晰明理。

华夏文明的发生以黄河为线索,从河洛交汇处沿河流两岸向外延伸、扩展,一路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由彩陶、黑陶到青铜,我祖先智慧涌动。在这里,夏、商、周建国设都,发展成型,立足中原,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先河,确立了九州之地。

朝圣,祭拜,站在河洛之地,站在中国的中心,仰天,心中默默地吟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秦岭是华夏中华儿女的龙脉,河洛汇流是中华儿女的灵魂。阴阳八卦,太极周易,是我们的文化根基,这里自古人杰地灵。

回过神来,雨又开始零零星星地落,河水波涛汹涌,水流湍急,水面烟雨濛濛。有一只鸟从天空飞过,天空顿时清明了许多。河上也有大雁?我的心猛然一动。那不是大雁,那不过是一只翱翔的鸟。或许那是洛神,或许那就是曹子建。我仰慕洛神的美貌,仰慕子建的才华横溢。曹子建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直至才华不为所用,反被才华所害。七步诗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从文学角度,曹子建是个才高八斗的奇人,而在历史中,他只落得个失败的名声。我爱洛神,我爱子建。爱她美若天仙,爱他一身才气。子建作洛神赋,既是为洛神而赋,又像是为自己。对着洛水,我低声吟咏。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二、

别过洛神,别过子建,沿洛水往西,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邙岭之下的大力山上有一座石窟寺。这里有一件宝贝,帝后礼佛图。

早年到洛阳,听说龙门石窟就有帝后礼佛图,是龙门石窟北魏皇家洞窟宾阳洞里的浮雕,被盗卖到了国外。北魏孝文帝礼佛图,现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文昭皇后礼佛图,在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巩义石窟寺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唐玄奘出家之地。继洛阳龙门石窟之后建造,石窟群落长120米,有上万尊佛龛佛像。主要洞窟有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及历代造像龛328个。因是皇家寺庙,石窟寺有着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精妙之处。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

巩义石窟寺也有帝后礼佛图,我不由得想立即见到它。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为国内仅存的孤品,堪称无价之宝,共十五幅图。是北魏孝文帝及文昭皇后礼佛场面的生动再现。

走进洞窟,第一窟为正方形,高、阔各6米,帝后礼佛图雕刻在门内两侧。左侧三幅是皇帝礼佛图,右侧三幅是皇后礼佛图。礼佛图各分为三层六组,每层由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帝后、侍从,前呼后拥。帝、后身后跟着文武大臣和成群的嫔妃,帝后皆有侍女搀扶,前有僧人导引。

静神欣赏,礼佛图构图完美,技法娴熟,雕刻细致,造型逼真,翩翩飞天,自然生动,超凡脱俗。充分表达了北魏皇室前往石窟寺礼佛的宏大场面。

北魏孝文帝是历史上文化界的名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我们所知道的大型石窟大都建在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发展,孝文帝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不知被盗卖到国外的礼佛图在国外是怎样的情形,我有心惦记起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了。

国兴人兴,国亡物亡。我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历经涂炭,文化人文、国宝文物大多遭到了数次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如今,我国民万众一心,只图发展,待他日国富民强,重建雄威,不再受人欺凌。三年疫情,已验证了我们的进步。我民族正遇崛起的良机,人人励精图治,强健身体。唯政治强大,经济强大,疆土可保,民生安康可保。似汉朝,像大唐,国强威盛,疆土丰盈。

三、

北宋的事自古就是国人的伤心事。文强武弱,遭人欺凌,亡国之耻焉能释怀。就福祸而论,北宋因此出了许多忠臣和文盛。岳飞,杨家将,欧阳修,苏轼,在北宋,中华文化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走在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与平地,这一带是北宋皇陵的陵墓园区,看着眼前残垣断壁有些荒芜的陵墓园区,我的心里七酸八咸,泛起丝丝痛楚。

在西安,不管是秦陵兵马俑,汉阳陵,还是唐盛世的各种时辰夜景芙蓉园,遗址公园,都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盛世的情景。眼前的北宋陵墓几度人为被毁坏,残破的断石和无头的雕像七零八落,虽然经过整修,也能看出整修前的不堪与回忆。

然而,这并不能遮住北宋人文至高的文化。走在北宋皇陵雕像群,依然能感到北宋崇文的风气和儒雅风流的国民风尚。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文化历来斗不过野蛮,在金人的强弩攻击下,北宋亡国的狼狈最让人心痛。皇帝陵墓多被掘被盗。洪水仿佛也趁机湮灭历史,毁灭罪证。许多陵墓前守卫的马官、文官雕塑被埋在地下,近代解救文物,它们才从埋着的土里被施救出来。

如果石雕会说话,它们将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些故事,辛酸的经历。南宋短暂的存留没有多少辉煌可言,他们的愁和恨之如李后主,也恰似一江春水,汇入东流逝水诉说心酸。元覆灭了一切,摧毁了一切,忘记了一切。

走在修整如平的陵墓广场草坪,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北宋崇文,文人们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北宋的文化也因此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秦文化中野蛮的味道尚浓,汉文化也未走向正统,即便在唐朝的盛世里,汉文化中依然存有野的成分。只有到了北宋,汉文化才到了完美至圣儒雅风流的高度。南宋太过短小,只有北宋,是文化学者文人爱好者永远的怀念与追随。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中华文学进入了炉火纯青的时代。涌出了司马光、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文学名家。然而,历史从来就不是循规蹈矩的,野蛮的侵入通常给文化以沉重的打击。在规矩与无规矩的世界里,无规矩者通过掠夺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中国与中国之外莫不如是。世界的秩序不由规则而定。

在有序的世界里,我们要生存,在无序的世界里,我们也要生存。当生存的法则发生变化时,人也要与时共进,这样才不会被历史覆灭和淘汰。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所谓善良而不露锋芒,这是新的做人的法则和利器。别人打你右脸,你把左脸也伸给他,这样会惯了别人的毛病,打人者不打人便心里不痛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一些本领,在别人企图侵犯你的时候给予有力的还击。善良做人,保持触觉。家,国,人,相处之道莫不同理相当。

北宋灭亡了,而北宋留给我们的教训和遗产将是永恒的,不被世人遗忘。读史明鉴,二战已经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

在今天的文学世界里,不光要做嘤嘤我我的文字,作文就要立意高新,做一些于国于民族的文字,才是文人不能忘记的作文根本,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北宋的皇帝们,你们安息吧!从你们的经验里,如今的我们已走出羸弱的阴霾,爱国之心颇盛。在祖国腾飞的新形势下,历历国耻,牢记在心。

四、

雨还在下,拥着爱国情怀,心意缠绵,我来到笔架山下,杜甫故里。走进偌大的公园,杜甫的塑像伟岸屹立,我心潮澎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的胸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的宏伟抱负。

杜甫不愧被称为诗圣。胸怀天下,杜甫一生心系国家,心系天下苍生。在他的诗里,描写了大唐兴盛战乱的兴衰更迭转变。遭遇乱世,朝廷裂变,下层人民生活艰难。三吏,三别,是乱世中人民生活不幸与困苦的真实写照。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身处乱世,奸臣当道,杜甫不能为国效力,仁政思想付诸东流,生活飘荡,人生失意,倍感孤独。杜甫的晚年生活贫困交加,潦倒不堪,一代诗圣客死他乡,而杜甫一颗系着天下苍生的心至死不渝。

进到杜甫故里景区,我终于放下心来。园子很大,挂满了杜甫的诗句,有缅怀杜甫的回忆和表演。杜甫长眠了,如今的他并不孤单,真的很好。

雨越下越大,天色黑暗下来。我终究还是不放心,在偌大的园子,脚踩泥水,就着灯光满院子跑。逢人打问,杜甫的窑洞和那棵枣树在哪里?

在那边。回答的人向我指了指方向,踩着积满地面的水急匆匆向大门走去。

雨把我的头发淋湿了,雨水把我的鞋浸湿了,把我的裤管打湿了。我不管不顾,只朝着他指的方向匆匆急步。我要找到那棵枣树。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童年的杜甫该是多么的快乐调皮,我多想一下就见到他的快乐。

杜甫出身名门,与杜牧同为晋代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母亲娘家也是大家。童年的杜甫和青年的杜甫生活愉快,生性豪迈。

透过关闭的窑洞门缝,就着手机灯光,我看到了杜甫的生活。窑洞内空荡荡的,这使我有些失望,至少应该有一些生活用品。无论如何,我看到了杜甫曾经生活的场景。那个聪慧的少年仿佛就在窑洞,就在我的眼前。杜甫的母亲死得早,少年的杜甫随姑母长大。

窑洞门前的枣树树围并不大,我猜想,这不是杜甫曾经上过的枣树,也许是建园子者为了纪念重新栽种的。果不其然,在一棵粗大的塑造的枣树模型上,真的有孩童在树上打枣,树下的两个孩童正捡地上的枣吃。那是少年的杜甫,是那个七岁写诗的杜甫,少年豪放的杜甫。

现如今的文化真让人感动。你想要的穿越历史的约会,在人们的塑造里立即呈现,形象逼真自然,足叫你瞬间乱了心神。看着眼前的情景,我的思绪瞬间飞向了千年以前。我走向枣树,与那个快乐的少年搭讪,也去捡拾被少年摇晃,掉落地面的甜枣。又好像我也上到枣树,与少年共同打枣聊天。又仿佛我是回到了我的童年,正往老家后院的枣树上攀。枣树上一颗一颗枣繁茂地挤在一起,摘一颗枣入口,清香脆甜。

杜甫和李白的事,是天下文人们关心的事,比关心皇帝的事更上心。在成都杜甫草堂,我见过了杜甫与李白的相见,那是千百年来文坛的巨大盛宴。

“月是故乡明。”安息吧!师圣。杜甫故里,我来了,我看了,我放心地走了。从此专心作业,作文。

五、

我住在巩义市竹林镇,长寿山脚下竹林古镇有竹林七贤的雕塑。竹林的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夜夜入我梦境。我踩着风雨趁着夜色神游。河洛流域自古就丰草水美,这里的人们历来生活昌盛。然而后来,后来的后来,这里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千百年,一个轮回,竹林镇缺水几乎到了干枯的地步。上天赐福,于是就出现了能人。清有康店镇康百万,今有竹林镇赵明恩。康百万创造了几个时代的康百万,赵明恩创造了一个赵明恩的时代。康百万是豫商富豪财主,有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赵明恩是竹林新贤,人定胜天,赵明恩将黄河水引到了竹林镇,引到了竹林人的锅台饭碗。竹林镇如今富甲一方,竹林产业走出河南,竹林精神享誉全国。竹林镇又恢复了山清水秀,竹林复出,惠泽了当地生活着的百姓。

如今竹林镇荣获全国宜居城镇称号,长寿者不计其数,竹林深处的山也被赋予了长寿山,久负盛名。

走进长寿山,竹林七贤潇洒地醉卧其中,风流再现。竹林在发展,竹林又涌出了许多新的能贤。

朝圣,这个词只在去孔庙的时候用过。这次来河南,来巩义,来竹林镇犹如一次文化之旅,文化朝圣。学习文学,朝圣文化,追根文明,河洛文化,华夏文化文明的根源。

二零二三年六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