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湫水之魂
作者:肖坚勇
说起碛口镇,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过去跑买卖的人,都知道是黄河上秦晋相往、明清通商的古渡,也是湫河水注入黄河的地方。从碛口沿湫河北上二十多里有一个小镇,叫林家坪。林家坪虽然没有碛口名声远扬,但你如果驻足这里,就会发现历史的印痕和时代的变迁。
山道弯弯沟壑交错,石头岭上黄土盖帽,两山之间夹着湫河。那河的东岸有一片缓丘地带,这里有一群参差不齐、高矮错落、窑洞和石屋拥挤在一起的建筑,这就是我们的扶贫工作队的大本营----林家坪。
林家坪乡在临县城之南、碛口镇以北、湫水河东岸。我们在林家坪住了一年多,跑项目、催资金、送材料、拉树苗、作协调,往来于县乡镇之间。有一个事物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当我们翻山越岭地行进在崖壁弯道或梁脊峻峰的山路上时,总能看到沿途山岗上偶尔印入眼帘那大大小小的塔。这些塔,大都是砖石砌成,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嵩岳寺塔、晋阳双塔、西安雁塔、延安宝塔风格样式大体相同,蕴含着丰厚的黄河文化和陕晋风情。远远看上去,所不同的是高矮不一,围径有别,高的三四仗有余,低的不过七八尺,有的途中能看到,有的只露出了塔尖,塔身藏匿于山梁背后。
塔,是一种标志,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文化。从碛口经林家坪到县城,不到百里就有好几座。据当地人讲,这些塔有的是为珍藏佛家之物所建,有的是为驱魔镇妖而修。还有传说,一位老汉,携子逃荒。一日回来,正遇大疫,老汉将讨得全部银两买了汤药,分给穷人。父子二人只剩一份,老汉死,其子活。子乞讨三年,为父修了一座塔,自塔落成,风调雨顺,天子得知封以官职。从此,大大小小的塔即多了起来,今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总之说法不一,无心考证。
林家坪也有一座塔。
因其坐落的位置不在乡的中心,不在干道旁边,也没有像别的塔建在山岗之上,而是建在乡政府的西南下方,卫生院的北侧,水文站的南面,西林家坪的对岸,湫河边的古道旁。
说古道,是因为去过林家坪的人,大都不注意湫河边的一条破旧的街,虽然古街残断,但从参天蔽日的古槐,巨石筑基的宅院和飞檐上的风铃,还有石台上的老井,这些沧桑古韵,可以折射出昔日的暄闹和岁月的风景。
古道被湫水蚕蚀,河床越来越宽,河岸越来越窄,塔周围原有的开阔地,早已被泛滥的河水吞噬,密集的乡屋农舍等建筑把这座塔围拢在当中,空间狭窄而拥挤。
但这座非凡之塔,神韵震烁,轩昂独具。
这是一座台高七级,三层八面,由石条石板砌成,座东朝西的塔。虽然仅高六米,但雄伟挺拨,庄严古朴,一颗用钢铁铸就的红五星置于塔尖,在太阳的照耀下星光灿烂。
正面塔身雕刻着“西北军工烈士塔”七个大字和“一九四八年十月革命节立”的字样,塔的背面雕刻着毛泽东苍劲有力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塔的侧面为中共晋绥分局及党、政、军领导人贺龙、李井泉、甘泗淇、续范亭的题词。
第一次来林家坪,尤其首次见到这座塔的人,都会产生疑惑:在这深乡僻壤怎么会有这样一座,“镇吕梁、定湫河”的光辉之塔。
湍湍不息的湫河水,见证着红色故事;巍巍绵延的吕梁山,铭刻着革命诗篇。一九四七年三月,胡宗南进犯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时转战陕北,边区的军工厂由陕北东渡迁建,因林家坪地处招贤、碛口、三交三地中枢,晋绥军区工业部就设立于此。据《晋绥根据地军工史料》记载,晋绥军区工业部所属的兵工二厂和四厂由陕北迁至林家坪的张家沟村、光明村和薛家圪台村、郝家塔等村落。二厂是弹厂,主要生产炮弹、掷殚筒和手榴弹,职工最多时有324人;四厂是药厂(又称化学厂),主要生产炸药、发射药、雷管和甘油、肥皂等,职工最多时达575人。二厂和四厂是晋绥军区工业部十六个军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两个生产厂。从1947年3月至1949年8月,这两个厂在极其简陋的设备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生产各种炮弹1万多发,地雷两千余枚,各种炸药和发射药千余斤,有千余名军工战斗生活在林家坪。
他们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当中,有的东渡时随机器卷入滚滚的黄河,有的在试验中光荣牺牲,有的积劳成疾倒在生产岗位,有的在意外事故中献身。据记载,1947年12月中旬,在薛家圪台村的四厂,发生意外爆炸事故,当场死亡4人,重伤7人……为了纪念牺牲的军工烈士,为了纪念这些未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的英雄,为了纪念长眠在吕梁山麓湫水河畔的战友,晋绥军区工业部在林家坪这块热土,建造了这座“西北军工烈士塔”,并于1948年11月15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我们曾在林家坪一位年迈的老人家中看到一张历史的照片:巍巍的山峦低垂着,远处的窑洞凝视着对岸,在烈士塔旁边的阔地,汇集着千余人,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有干部、战士、工人和民兵,人们复杂的表情注视着前方,思绪万千。他们在怀念,怀念战友的音容笑貌;他们在告别,告别牺牲的同志、告别林家坪的乡亲;他们在集结,集结在吕梁山脉,集结在黄河之滨,他们将待命出征,挺进中原,挥师南下……
自打1948年12月军工离开林家坪,林家坪人民将烈士塔视为吉祥之宝、镇邪之神,革命之光。当地政府和百姓精心维护,人人敬重。每到重大节日和民间祭日,林家坪的人民群众都要以各种方式在塔前凭吊,寄托哀思,激励后人。1958年,为了防止河水蚕食河岸,危及烈士塔,政府拨款在湫水河东岸烈士塔前,修筑了一道300多米长的护坝,保证了烈士塔的安全。军工烈士塔就成为林家坪的永固标志,成为林家坪人民的光荣,成为教育后人的基地。谁曾想,历史的巧合、军工之源缘,我们扶贫又来到前辈战斗生活过的红色土地。
“扶真贫真扶贫,带着感情来扶贫。”这对我们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人来说,更具有特殊理解和特殊作用。这座“西北军工烈士塔”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啊!
清明,融化了的湫水轻悦的流动,河岸的田野泛起了绒绒的翠色,烈士塔上的五星被春雨洗刷一新。
我们扶贫工作队----来自军工的后人,在队长带领下,怀着浓厚的情感和特别的敬仰,在“西北军工烈士塔”前献上了队员们用采集的山花编织的花环,向牺牲的英烈深深地三鞠躬,虔诚地围绕着塔身默读着塔上的碑文。并在烈士塔前栽下了小松树,种植了紫丁香,那情景是久别的亲人来扫墓,是归来的赤子来祭祖。这真是:
老革命报国救民献身湫水河
新军工扶贫政坚情系林家坪
写于1997年5月
改于201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