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孙先文
“好读书,读好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则古训不知被多少家族奉为家规家训,寄予着长辈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自古及今,读书奋进,励志报国,成了我们一代代华夏儿女不懈的人生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我想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曾经谈到的人生“三重境界”。读书何不如此呢?
好读书的人,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踽踽独行者,一定不惧“西风凋碧树”。无论是黄叶纷飞的暮秋,还是枯枝直立的严冬,读书能让你像候鸟一样,找到最理想的栖息地,安放好自己的身心。读书可能是冷清孤独的,但读书又是幸福甜蜜的。读书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读书人“独上高楼”,那是寻找最美丽的风景。高楼之上,方可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超尘拔俗的境界,才能“望尽天涯路”。无论天涯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好读书的人一定会上下而求索,因为“天涯路”是他的“诗和远方”。用余秋雨的话来讲,“我们读书的一切初衷就是为了摆脱平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除俗气。古人有言:三日不读书人,便觉面目可憎。真正有魅力的人,不只是有漂亮的仪表与潇洒的举止,更重要的是有高雅气质与人格力量,高雅气质与人格力量往往源于读书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读书高度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脱俗。
爱读书,开启了探索求知的大门。渐入佳境之后应该是“读好书”。读好书,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读书要读好书,遇见一本好书,如同遇见生命中的“伊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苦苦追寻那“伊人”痛并快乐的状态。好书,她风情万种,仪态万方,她和我偶遇在一个清雅的书房,万籁俱寂,明月映窗,唯有书墨飘香,清风徐来,我们悄然幽会,以心相许。好书成了“真爱”,为真爱付出真情,直到地老天荒,即使我“憔悴”到“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周而复先生所言极是,一本好书“是你最真诚、最忠实的朋友,在你春风得意时,它不会吹捧你;在你遇难落魄时,它不会背叛你。”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好读书,只算入门;读好书,才算登堂入室。物质功利的当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如何挑选好书来读,反映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眼光高下。读好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能很大程度地改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要想不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就得守得寂寞,耐得清贫,在各种诱惑面前稳住心神。只有读好书,多读书,才能净化心灵,祛除身心的浮躁之气。读好书滋养美好的心灵,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读好书、善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一个教育专家说过这样的话:看一个人的修养,通过看他的书房就可以看得出来,看一个孩子的未来看他家庭的、父母的书房也可以看得出来。
读好书,此乃读书的“第二境”也。
读好书,确实如沐春风,虽苦思求索,形销骨立,也甘之如饴,像屈子所说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但真正的读书“高人”,不仅好读书,读好书,还要是一个“善读书”的人。众所周知的伟人毛泽东,不仅博览群书,他还能把马克思主义的“西洋书”和中国革命的“本土书”结合起来读,读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开创性真理;王明也可谓好读书、读好书的饱学之士,但他食“洋”不化,不善读书,最后沦为了“读书死”的“书呆子”,差点把革命引上歧途的。清代诗人袁枚曾打过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这个比方很贴切,所以,“善读书”才是读书中的“高人”。这样的高人方可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高境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物欲横流,碎片化阅读,容易迷失自我。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好读书,读好书”,欣赏沿途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我们还要能“善读书”,引进立德修身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