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先文的头像

孙先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8
分享

行走长镇

安徽 孙先文

行走在高店乡千年古镇——长镇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种喜悦,有一种惊艳,更有一种诗情画意。

“一岭分南北,江淮各自流。红深黄浅地,入画趁凉秋。”深秋时节,江淮分水岭犹如贯穿肥西西北部的一条画廊。美丽乡村高店乡长镇则像是镶嵌在这条画廊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沿着S312国道进入X050县道,都市的喧嚣被抛到了脑后,乡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青青的小麦和翠绿的油菜在阳光下恣意生长,收割机在金色田地里抢收最后一茬庄稼,岭头上果园里通红的柿子照亮了房前屋后,坡底下产业园里的有机蔬菜还在续写着丰收的华章……

   古镇街 巷 藏 风情

长镇街道紧邻官高公路,走进街道,入口有个高大的门楼,门楼之上有绿色的穹顶和串珠设计,下面用汉回两种语言书有“长镇回民古镇”几个醒目的大字,散发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放眼望去,长街两边有回汉特色的店铺相邻而立。商家和顾客有说有笑,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疫情没有波及到肥西这个边远小镇。商旅依旧,集市贸易繁荣。柜台上大白鹅排放整齐,肉质细嫩鲜美,羽绒产量高,已经成长镇地方特产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巷子里晒干的腊肉泛着油光,一看就是舌尖上的美食;回民的饭馆里散发出阵阵馨香,特别诱人。掌勺的师傅头戴无檐小白帽,穿着白袍子,一边操作,一边招呼过往食客,很是热情干练。集市上,脚蹬皮鞋的商贩与穿布鞋挑担子的农民并行不悖,抹口红的时髦女郎与穿布衣素颜的农妇擦肩而过,背包旅行的游客与两鬓染霜的回民老汉同坐一个茶馆吹牛……原始古朴与现代文明在古老的小镇交融。我们的造访,恰逢青石板的街面重新铺砌。社区领导告诉我们,这项施工十分考究,需要修旧如旧,保留下千年古镇的神韵和风采。我们看着老去的石条,发着岁月的幽光,似乎能洞悉世事沧桑。

沿着长镇古街走向岁月深处,典藏上千年的故事鲜活起来。曹操投鞭于此,看好这片山水形胜之地,于是驻军屯粮,想建造一座“长城”城,既可拱卫合肥,又可作伐吴的战略后方。相传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准备与东吴一较高低。为了使淮河的船,能进入长江,以便漕运将士及粮草,到达东吴,曹操便决定:指派手下一位姓杨的将军,从六安到合肥城开凿一条人工河,以此沟通东淝河和南淝河这两大江淮水系。这条有名的“曹操河”挖到了长镇东面的鸡鸣山时候“日挖一丈,夜涨八尺,而不前,嘎然而止。”曹操城没建成,河没挖通,但长镇作为曹军屯粮军事重地,留下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在历史的烟云里,我们依稀看到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古镇沉淀千年,成了这个地方的灵魂和风骨。它既保持了原生态又不闭塞,在保有回汉两族淳朴民风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应对外面世界的淡定与从容。我去过许多古镇,过分的商业运作丧失了古镇该有的韵味。长镇不从众,不随流,静静地散发着素雅、古朴、宁静、厚重的美感……

古镇长街有许多巷子,巷子深处,住着人家,或青砖黛瓦的小楼,或庭院深深的平房,高低错落,相映成趣。楼房前后,绿树隐映,花草环绕,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意境。长镇社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走“特色小镇”之路。他们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扶持特色产业,融合了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园区。社区王彦康书记说:“我们的目标是把长镇打造成“宜商宜业、宜居宜养、宜文宜游的幸福家园”。街东南有一口塘叫汪塘,已经设计成了社区公园,水上回廊亭榭,岸边佳木成荫,健身步道环绕其间,这里的人们习惯称其为“农民公园”。公园不远处有个“回民文化广场”。这里热闹非凡,篮球场上两拨队伍正在激战,广场舞的舞池里,花红柳绿的一群妇女,踏着音乐的节拍在翩翩起舞。健身区里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孩子正在做游戏。这里是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小巷深处,我们偶遇一个退休的王大爷,他向我们介绍说:“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的一番精心打造,能变得这么漂亮,就像住在景区里,我们的日子不输城里人。”

小巷深深深几许?我们穿越几条巷子,参观了“村史馆”、“长镇人民公社礼堂”和“杨大井”。杨大井,已经成了肥西县不可移动保护文物。一口老井,井口护石上留下绳索磨砺的深深印迹,幽幽一汪泉眼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军师刘白温从紫蓬山巡游到长镇,发现一路扬起帝王之气,于是在紫蓬山挥刀斩地,又在长镇扒了七十二“面”井,生生钉下七十二颗地钉,镇住了跃跃欲起的龙脉,保住了大明江山。

在一栋栋即将竣工的居民安置点的楼房前面,有一座清真寺。这里是董大塘村民组。这座清真寺原来在老街,后被占用毁损。2005年重建,三间大殿,南水房3间,北讲堂4间,首任阿訇朱广杰。走近寺门,别致精巧的寺院让我们耳目一新。伊斯兰建筑空灵而高耸的穹隆之上,有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阿訇解释说:绿色的穹顶和新月象征着希望和和平。院子里有一座古老的石碑,引人注目,只是碑文模糊,语焉不详。据说是明代遗物。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残存的石碑,磨灭的文字蕴含的缠绵美质和古老情怀,隐藏于青山绿水之间,潜居在原野丽川之中。

在老巷深处,曹良高老人给我们讲述了清真寺与回汉两族共同抗匪的故事:民国时期,寿县三觉寺聚集了一批回民,因时常遭受六安东桥大土匪权广义的抢劫、杀戮,甚至“绑花票”。忍无可忍的马阿訇,率领回民奋起反抗。他们和土匪厮杀、拼打,最终抢回了“花票”。权广义恼羞成怒,于农历大年三十火烧三觉寺连同周围的回民房舍。为了躲避灾难,一百多回民男女投奔长镇而来。土匪权广义决意赶尽杀绝,长途奔袭长镇。当地的汉族兄弟伸出了援手,大户人家调集了一百多条快抢,打得土匪落荒而逃。从此回汉两族世代和睦相处。

这座清真寺不是一座简单的寺院,它是回汉两族友谊的丰碑,更是民族团结的纪念塔。

一路走来,高店乡文化站康站长笑着告诉我们:“长镇街巷藏风情,古镇美在新农村。”我们觉得此言不虚。

古镇的老巷可能算不得什么别样的景致,就因为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常态,往往会让人一次次忽略。可那是一种从容,是一种静谧、一种亲切、一种怀念。老巷仿佛在思索、在诉说,这深深的老巷,分明就是一种浓浓的乡愁。

长镇,一个不大不小的精美小镇,一个回汉和谐杂居的繁华长街,一个穿越千年,依然风华绝代的龙兴之地。它是这片丘陵的制高点,从它诞生之日就锚定了“长镇屋脊”的使命和责任。

   希望田野竞风流

古镇之外,是岗冲相间的乡野。我们踏着软软的衰草,行走在长镇村的田埂上。蓝天白云之下,飞机低空滑过,落向不远的新桥机场;淠史杭干渠从村前静静流淌,滋润着一方沃土;引江济淮的工地上传来“隆隆”的机械声响,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震古烁今的水利工程接近尾声。

当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结伴而行的时候,简直就是珠联璧合。长镇村毗邻长镇街道。如果说长镇街道是个特色小镇,那么长镇村就是地地道道的魅力乡村。

乡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著名学者、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张孝德教授写过一副对联“藏万世文明之码,解千年兴衰之谜”。他多次说道: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乡村。不读懂乡村,就无法读懂中国。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乡村里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秘密。

为了寻找这样的秘密,我们来到了一户村民的家里。一个瘦瘦高高的男人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叫王代胜,说话爽快,干练精明,走路带风。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干的庄稼汉子。他家住在塘埂上,鹅棚里几百只大白鹅引吭高歌算是迎接我们,水塘下面圈地里饲养的几百只鸡正在安静地觅食,门口的鸽舍里有几十只鸽子在“咕咕”打鸣,天空中还有一群鸽子在盘旋。我们问起王代胜的养殖业规模,他打趣道:“海陆空”部队加在一起有几千只吧。”他笑着说:“家禽养殖只是我的副业,我还种了一百多亩农田。”他指指身边的妻子,“现在政策好了,收入提高了,我们两个人忙活这大摊子事干劲也大了。”进屋后,他慢慢谈起了他的“创业史”——早些年因为妻子和母亲生病,加上两个女儿上学,家庭陷入了困境。2014年被政府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王代胜曾外出打工,想挣钱改变境遇。终因难以放下家里的牵挂,最后还是决定返乡创业。我们问到他粮食和活禽的销售。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这里交通便捷,我的东西早就被城里订购一空。他最为自豪的是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大女儿已经考编“六安市妇幼保健院”。我们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两位中年夫妇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想他们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是千千万万美丽乡村里农户们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王代胜的返乡是因为家庭的拖累,是被动的,是个人奋斗的逆袭;那么刘宏的返乡是因为家乡发展的吸引,则是主动的,是利用机遇与知识的华丽转身。

长镇村的刘宏,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农户,土地流转以后。他和父亲租种了1500亩土地,水稻的亩产可达1100斤。看着还有点腼腆的后生,很难相信他是远近闻名的种庄稼“高手”。走进他的农场,场门口停有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旋耕机,烘干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种机械,仓库里堆着黄橙橙小山一样的稻谷,几个工人正在搅拌麦种,准备播种。

小刘是90后,2013年大学毕业,后来在城里打拼了几年。有车有房,江淮汽车制造厂有意留住他。2017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他看到了机遇和希望。有了见识的小刘深知传统乡村正在迅速衰退,他将面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严峻局面。但家乡的青山绿水在召唤他,父老乡亲期望的眼神在注视他。他最终决定打道回府,用他的聪明才智,回报桑梓,赋能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条创业之路。

他和他的父亲王成业定下了“父子联盟”——父亲分管田间生产,他专管科学种田和电商销售。小刘通过省市农机公司和互联网技术,优选高品质的水稻品种,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制剂替代农药,用休耕、种植绿肥等方式来提升地力,严格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带领全村发展有机水稻种植。今年7、8月份,肥西遭遇了大范围极端干旱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少了很多,田里的水稻很可能因为干旱少雨而停止发育。多亏小刘优选的品种,确保了一千多亩水稻没有减产。“父子联盟”把种植水稻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了周边农户。“互联网+智慧农业”正在长镇村悄然兴起。刘宏信心满满地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科技就是力量,未来的高科技一定能帮助我们农业生产者提高土地亩产,稳定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刘宏的父亲王成业是老一代农民,朴实憨厚,我们问他庄稼收成的时候,他满含感激地说:”我们丰收了,得益于我们乡的高标准粮田建设,现在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地越来越多了,去年我家小麦一亩地比过去平均多打100多斤。”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镇村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返乡创业。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正在分享着新时代发展的“红利”,变成了渐渐脱去旧貌的美丽乡村。这里有聪明勤劳的老一代庄稼汉,这里有热爱家乡的新时代知识青年……只要你用深邃的目光去触摸,用纯净的心灵去思考,这样的乡村足让人们荡气回肠,为之感动。

在全面乡村振兴的春潮之下,返乡知识青年不仅是有思路、能做事的致富带头人,也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领头雁,“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有效治理”的实践者,乡村振兴的催化剂。长镇村对返乡的知识青年寄予了特别的扶持政策。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重点扶持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先锋,搭建青年发展协会和返乡创业社团。通过鲜活的案例、成功的示范、榜样的力量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让更多的知识青年愿回来、留下来、有发展。村支书孟红玲说得好:“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全面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积极为青年到乡村基层服务锻炼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在广阔的乡村一线激扬青春,放飞梦想。”

青年凌云志,追梦赤子心。小刘这样充满活力的“新农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已成长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让我想到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一句高赞的话:致敬耕耘 礼赞收获。

深秋暖阳,我们驱车前往江淮运河长镇段游览。这里有世界最大跨度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淠河总干渠从引江济淮运河上凌空而过,渠水通过渡槽过流,如同高架立交一般,形成了一座可上下通水通航的“水上立交桥”。真是“天河地河相交,上下通水通航”。当年停工的“曹操河”如今惊艳了世人。

站上桥头,我们极目远眺,风景旖旎的紫蓬山悠然可见,新桥国际机场上的飞机起起落落。我们随行的一位作家感叹道:“长镇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行走在高店乡长镇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种收获,有一种感动,更有一种奋进新征程的豪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