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孙先文
柿树岗,是我的家乡。
回到家乡,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山岗,依然丛林叠翠;河水,依然清冽澄澈;长天,依然湛蓝明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里不是江南,却有晚秋江南的韵味。我们穿越了繁华的都市,屏蔽了俗务的纷扰,怀揣着对文学和田园的渴望,来到了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柿树岗。
柿树岗是个小镇,有点像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它偏于都市西南一隅,水清木华,民风淳朴,文化兴盛。乡镇文化站隐于绿树丛林之中,我们慕名而来的一群文友围桌而坐,聚焦一个操着皖西口音的敦实汉子。今天,是他的主场。在这里,我们聆听他从心灵深处弹奏出来的文学妙音,流连他用精美的文字堆砌起来的象牙之塔,欣赏他用匠心着力打造的长篇力作《憩园》。他声音浑厚,不疾不徐,平和而又流畅,真情而又洒脱,他略带乡音的腔调,让他的演说更有乡土的味道。他的每句话都像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家常话。他不讲排场,没有名家的包装,更没有流量时代的煽情和做作。这个男人很本色,很真诚,一看就是个性情中人,是个被文学滋养到了已经熟透了的作家,一个不需要虚张声势来给自己加分的男人。他就是陈斌先——长篇小说《憩园》的作者。
他八十年代农校毕业,乡镇历练,成长为县局领导。现在他已华丽转身为市文联主席,大学客座教授。岗位和地位 一变再变,文学的“憩园”却一直相伴相随。
说起《憩园》,他娓娓道来,依然注满深情:“砚山有墨,汪着灵气。砚山的中间是一泓冰凉的潭水,在莫先生的眼中,寒潭分明是砚山的一块墨锭。”极富诗意和禅意的开场白,抓住了我们。他说起莫先生、文璟、句一厅和水月三男一女,像是在说他的亲人和朋友,说起他们的故事,陈先生神采飞扬,已然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我们不知不觉在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为人物的求索、觉悟和救赎的故事深深震撼,为小说呈现出的人性扭曲分裂和痛苦挣扎感叹唏嘘,为一个有良知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击掌赞赏。
正如同行的评论家陈振华教授所言:陈斌先是一个成熟、低调、沉稳的作家,中短篇小说创作颇有建树。长篇小说继《响郢》取得较大反响之后,又推出现实主义力作《憩园》。本文从时代和个人欲望的升腾与坠落,心灵伤痕的"时间性"内涵以及个体生命在历史嬗变期的灵魂皈依等维度,深入论析小说主要人物身上所负载的转型期历史和时代的特殊症候和病理,进而揭示个体的人在"大历史"中的命运逻辑。《憩园》具有深邃的思想题旨和良好的艺术完成度,并具有重要的当下启示性意义。
如果说陈斌先的《憩园》的小说分享给了我们一场文学盛宴,那么午后我们行走乡村倒像是真正走进了“憩园”。
金色的原野无边无垠,乡野的秋风轻柔馨香,高天的流云洁白飘逸。湛蓝的天幕下,“诗韵甜园”映入我们眼帘,这是紫蓬山民宿之一的乡村俱乐部。在这里,抬头蓝天山野,低头篱笆小院,有新鲜果蔬,有好吃的土菜。炊烟袅袅升起时,漫步田间地头,看夕阳西下,望周遭烟火,让人想起儿时外婆家的院子。这里的民宿突出了一个“土”,这个“土”是质性自然的“土”,是返璞归真的“土”。“土到极致”便是一种风味。在“诗韵甜园”中,土味、土景、土玩法都是自然的献礼。我们听到了鸡犬的叫声,我们看到了鹅鸭在戏水,我们看到了黄桃园里喜鹊在觅食……
进入周桥新村“乡村振兴体验馆”,我们感受到了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书画馆的笔墨纸砚,散发着书墨之香,艺术焕新了古老的乡村。农耕文化馆里我们看到了石磨、风车、犁、耙等农耕用具,一件件物品、一处处场景,既承载着历史,更浓缩着记忆。成为“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柿树乡党委委员朱家秀说,我们收集农耕器具,希望通过农耕文化展陈馆展现农耕器具的时代变迁,留住百姓记忆中的美丽乡愁。
周桥乡村振兴体验馆与唐五坊圩遥相呼应,两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合肥晚清时期的“圩堡”文化。我们漫步在“唐五房圩”里。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相传唐氏兄弟在获得大量财富后,决定在家乡兴建圩堡。他们从苏州大庙请来了一位风水地理大师,在“唐、塘也”的理念下,到丰乐河上游洪桥、双河实际查看,觉得现在唐五房圩这个地方是个龙兴之地,背靠大潜山发脉的潘家岗龙脉,东有古桃溪乃至三河,南六里是丰乐河,北六里有龙潭河,龙腾凤舞六六大顺千金难买的吉祥栖身之所。因此,择此地开始修建,亭台楼阁,轩榭庙宇,样样俱全,是晚清徽派圩堡庄园的典型代表。
岁月风霜老桑梓,盛世新曲谱华章。“唐五房圩”近几年,几经环境综合整治,“唐五房圩”已恢复了原有风貌。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打卡观赏。
走出圩堡,我们看着晚霞中碧绿的菜地,金黄的稻田,低飞的斑鸠。一个文友吟出了诗句:
曾经
田园是一种生活
如今
田园是一种梦想
看惯了高楼林立
听腻了汽响鸣笛
方知田园的一草一木
虫鸣螽跃有多令人心安
撑一把荷叶伞
循着袅袅升腾的炊烟
在这暖阳倾泻的深秋
我们驻足这个“甜园”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