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渠》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散文?小说?评论?史书?志稿?游记?纪实?报告文学?或是工具书?是,非是,总之,很难依照现行的文本范式来框定这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与许多概念化、理念或者模式化的写作有极大不同。譬如《开篇》和《秋雨梧桐》一章就是一篇绝妙的独立的散文,语言流畅隽永,层次清晰明朗, “我”(作者)主动介入,无疑是白描先生对地域人文有比较清晰的价值,用心用情自由地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时空,在洋洋洒洒四十万言中时进时出,主题贯穿始终,厚重而意义非凡,给人以百万字鸿篇巨制的收获。可以说,《天下第一渠》是一部史学研究真实,可读性强,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本创新。
阅读的快感是非常享受的。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阅读白描先生的纪实作品《天下第一渠》,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天下第一渠》读的我酣畅淋漓,耳目一新。
文学作品肩负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天下第一渠》的视野不仅是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价值呈现,而是一个文化学者探寻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关系中如何传承与延伸。个人拙见,《天下第一渠》有非常独特的特点,作品以“天下第一渠”为灵魂,讲述了“我”置身于千年风云变幻的世态百相中,在真实可信的史料和亲历事实展现中向读者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郑国修渠疲秦的历史故事,它诠释了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诠释了千年郑国渠独有的中国文化。白描先生笔下的郑国渠,既有以竖线为脉络的绵长深厚,又有以横线为疆域的广阔繁杂,经纬交织,密厚辎重,在突破文本范式的架构中,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详实感。
首先,作品以史学家求实客观的态度借用和采撷资料,以方志编纂者的精神秉笔直书,在资料的搜集、筛选和应用上达到了准确、真实和客观的标准,分解、糅合、穿插,直到抵达神来之笔,让读者身临其境徜徉于历史中。书中首次披露了不为人知的已经被历史烟尘淹没了的事实,也诠释和破解了一些民间不为人知的常识和传说。所有这些元素的锲入,不但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信息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了作品的张力,让阅读者在享受阅读的旅程中获取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作者并没有被题材体裁所限定的文本范式束缚住手脚,也没有被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所绑架,而是突破了硬件框架,运用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意念,紧紧围绕“天下第一渠”这一“标的”,信马由缰,纵横恣肆,形散神聚,妙不可言。
在揭示历史真相的书写中,作者并没有违背事实而“戏说”,也没有囿于事实照搬历史,而是站在史实基础之上,进行艰苦的辨析论证,运用缜密的思维和推理,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合情地演绎历史人物和事件,作者精巧而又雄辩地圆满完成了一代水利大师从间谍蜕化质变的心路过程,既有客观现实的逼催,又有人性化的自我觉醒,令人折服,令人拍案。
其次,作品饱含真挚的情愫和深沉浓烈的感怀,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寄于无限的深情,用散文的笔触以小说结构的形式将“天下第一渠”幻化为血肉丰满的主人公,将贯穿于2000多年的“天下第一渠”与家乡优美的传说和书写者真实的经历融合一处,沿着作者行走的足迹娓娓道来,让读者倍感亲切,倍感愉悦。与此同时,对“天下第一渠”岸边长大的作者本人年少经历的叙述,主要作用在于引申到后边关于“仁”的论述,农耕文化中的“人耦”,人与人之间相互帮扶的劳动协作,由此衍生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支撑“仁”,这样书写,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现实社会联系了起来,无言地畅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仁”的价值作用,潜在地抨击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和精致缜密的利己主义,提倡亲情、友善、互助、仁爱、帮扶这样一个人与人的和谐理念。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一桩往事“表象”,意在阐述“仁”的力量,仁者指有德行、有恩情的人,我们再不妨将煤车幻化为“责任和担当”,将陡坡幻化为“人生之路”,如何在肩负“责任和担当”的情况下,顺利爬上“人生之路”,显然,作者告诉我们,这就需要仁爱帮助,需要三个人和谐的关系和共同的努力,一句话,需要“仁”的支撑,“我”爬坡如此,“天下第一渠”修筑亦如此,中华千年传承的文明莫不如此。“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我以为,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书写这段少年往事,并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一段温馨的文字快餐,主要意图在于重述“仁”的重要性,倡导“仁”的价值观,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以“天下第一渠”为支撑,可以浇灌千里沃野,获取丰收;以“仁”为支撑,可以兼爱天下治国理政人人和谐,获得强大和繁荣;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第三,作品立意高昂,主题突出,逻辑严密,文字优美,语言干净,惜墨如金,通篇“干货”,绝少水分;同时,往往在文眼之处能够画龙点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相当突兀的高度,写古不加修饰,描今不事娇柔,以严谨、客观、真实的灼见,用“天下第一渠”映托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使作品具有了史诗性的作用和价值。如第五章中写道:李斯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而今天秦王取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实际上是壮大了诸侯,削弱了自己,这样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做不到的。终篇写道:同行的一位朋友问他:如果请你概括郑国精神,关键词是什么?赵良妙略作思索,回答了八个字:认准目标,义无反顾。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准确而精彩的概括。象这些高度浓缩和概括的点题式语句在作品中屡见不鲜,帮助读者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地领会作品、品读作品、欣赏作品,从而获取某种警示和启迪,将作者真实的思想和意图一览无余地传播到阅读者的脑海中,实现作品极限功效,使作品的价值源远流长高山仰止。
离心灵最近的作品,才会让读者真心喜爱。我深信,只要认真读过《天下第一渠》的读者,对千年郑国渠前世今生并非视觉、听觉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在场,一定会有更豁达的理解与更深入的洞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