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锋的头像

魏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07
分享

故乡的大佛

故乡的大佛

文/魏锋


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露轻轻飘落,微风拂面,柳燕呢哺,气候宜人,出县城驱车往西行10公里,留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大佛寺石窟,依靠石山于蓝天白云之下,宛如一幅佳丽的壁画。

顺着历史的痕迹去追寻前人的创造,故乡的大佛寺石窟原名应福寺,后改庆寿寺,现称大佛寺。历来的佛都降服自然灾害,因此也从这里能找到答案。

佛指轻施退洪

大佛寺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依靠石山,近临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

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工匠们奇特的构思和造型,在古代历史研究和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你如果伫立于大佛寺石窟面前,待放眼鸟瞰一过,才知彻堆的石台,名为“明镜台”,横卧台上的,是一座座楼阁。

沿着门庭登上楼阁而阙,这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袒胸披衣,螺髻罩顶,柳眉风眼,鼻大口合,两耳垂肩,如一伟岸的长者坐于石窟中央。

传说中,阿弥陀佛诞生不久,泾河大水突发,庄稼,房舍毁于一旦,老百姓痛哭,纷纷拥至大佛脚下,焚香叩头,叫苦连天,以乞保佑。

劲厉的水时断时续中毁坏劳动人民的成果,阴暗的天,荒凉的田野;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裂……阿弥陀佛轻轻施佛法,无名指轻指泾河,眼前愈显清朗,洪水向着堤岸悄然离去。

谁知佛指刚收,洪水涌上岸来,阿弥陀佛浑身一阵莫名的紧张,随后又抬起他的无明指指向泾水。

自此,他跏趺于幽深空灵的石窟中,虚诚凝视,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指直上伸,唯无名指微微前屈。

阿弥陀佛的“帮手”

阿弥陀佛也有帮手,高15.6米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于两旁,看她面色洁莹,着锦衣,手持佛书,飘飘欲仙,显得俊秀慈祥且含蓄恬静,她们同背面数尊坐佛,帮阿弥陀佛行善,挤走恶的踪影。

千佛洞,这一瑰丽的艺术宝殿,祥光灵气积于其洞,位于大佛寺石窟东侧,窟中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一菩萨的造像,主像为弥勒佛,他们独处一隅,绝不炫耀。

走进千佛洞,对着惨白的墙壁,众佛袒胸露肩,飘逸飞动,多数为楚楚动人的石雕菩萨像,经翻阅史卷,才完全明白,这些楚楚动人的石像,是唐代女性自由开放的习俗写照,也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色融入其中。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唐代女性打破了封建禁锢,中国佛祖变迁,将随世俗转移。

从惨白的千佛洞走出,头顶蓝天,随窟外清风来到位于大佛寺石窟西侧——罗汉洞。室内释迦牟尼佛为主像,和众弟子、菩萨、力士、金刚等,以一生投奔于佛的信心,接受世间祸于福的洗礼和熏陶。

投入这众佛之中,去探大佛寺石窟的底蕴,越显得深不可测。看,文殊菩萨隐骑雄师背上,若隐若现,身上留有一串微深的脚印,随蕴藏变作的盾遗,去超越佛自身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大佛寺石窟,从北朝开凿至今,历经沧桑岁月的变迁,此景此寺,已修130洞窟,错落于400米以上的半山岩壁。计1980多尊佛像。工匠变化无穷的艺术构思,更是匠心独具,千古一绝,生动地再现了西域征途的景观及佛的形象。

庙会里的钟鼓声

去大佛寺石窟游返时,我去了僧人的居室,随僧人敲击木鱼的节奏,混着僧人念经之声,叩头跪拜,也求众佛保佑。我也同时看到,僧人历经沧桑的脸上,留下一道深深浅浅的美丽风景。

大佛寺石窟众佛,为民消除灾害,找个吉祥的日子好好祭祀一下,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者称佛。因此,一千多余年,无数中外人士仰慕而至。留下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碑文,如:武则天堂侄女造像记,有宋枢密直学士王沿,魏国公韩琦等刻石题名,1940年3月14日,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行,从苏联回国,去西安途中,参观了大佛寺石窟。因此,识世俗人情的佛,也染上了文化的气息。

一来二去,大佛石窟为彬县第一奇观,成了至美至善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我到边远处饱览大佛寺石窟,已对众佛游玩有了认识,特别使我愉快的是,那天正逢三月初八(传统庙会),悬于楼阁的钟鼓响彻开来,重一点,轻一声,伴着僧人念经的声韵,传播开来。大佛寺石窟中的阿弥陀佛比其他众佛“忙”得多,人们跪于他的脚下,祈求带来风调雨顺,水土滋润,祈说苦闷心酸,心头之愁……

若到晴天,山坡上,小草吐绿,大佛置于鲜花丛中。为此,我更加喜欢故乡的大佛。

魏锋,陕西省彬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微风读书会”微平台主编,“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作家之一,《中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代表作品:《春天里放飞梦想》《微风轩书话》《时光雕刻者》《俯瞰文学高原》等,评论文章曾入选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分析,文章曾在《人民文学》杂志海内外游记征文、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全国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