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曦的头像

林曦

网站用户

小说
201811/04
分享

《一个山里娃的故事》第二十三(2)章连载

景副队长接着说:“这里给大家准备好了手电筒,每人一个,以便到时候使用,另外还准备了三袋干粮,谁若饿了,就可以吃一点。”

国庆接受了这个任务,感到有些为难。社员们辛辛苦苦,点灯熬眼,编了些苇席,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妨碍了谁?有什么不好?犯了什么法?竟要这样潜伏在暗处,去抓人家,这做法对头吗?人家要当场与我讲道理,我怎么答对呢?但反过来又一想:咱若不听工作队的安排,提出不同的意见,能顶得住吗?算了,抓就抓吧,抓住也不能怎么样。同时,他心里又想,王队长前天刚刚在群众大会上已经讲的那样明白,今天肯定没有人敢带着苇席上集去卖了,谁敢与工作队对着干呢?憨了?若一个人也抓不住就好了,咱受半夜冷冻倒没啥。

看看大家再没人说话,王队长就说:“离出发还有两个钟头,大家可以打打扑克玩一会儿,也可以就地休息休息,但不能再回家去了。”

凌晨三点多钟,大家两人一组,悄悄出发了。月亮早就落了,四野一片漆黑,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国庆和景副队长两人顺着进城的路,上了一个大坡,接着又往下走了多半里路,路边有一个平日间能避雨的破窑洞,景副队长用手电照了照,就走进去悄悄地蹲了下来,国庆也跟着进去圪蹴在墙根,顺势靠在破窑边的土墙上,将手里的干粮袋子和手电一起放在地上,两眼瞅了瞅洞外,窑洞外面是一片时紧时缓的呜呜的风声,偶尔夹杂着几声猫头鹰的凄惨的啼叫,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哇呕,哇呕”怪瘆人的叫声,国庆问:“景队长,那是什么叫声?”

景副队长满不在乎地答道:“狼叫嘛,你没听过?我家住在村边上,经常能听到狼叫,甭怕,咱们两个人在一起还怕它狼!”

国庆也装着啥事也没有似的,与景副队长聊了起来。原来景副队长也是苦出身,父亲在解放临汾时就牺牲了,是母亲苦苦挣扎着给他娶了媳妇,在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下,他参加了信用社的工作,“四清”那年又被调到县人民银行工作。这次“一打三反”运动一开始,县财贸部又把他抽调出来,参加了工作队。

正当他们聊得热闹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哗哗啦啦”的自行车快速下坡的声音,景副队长立刻警觉地走出窑洞,远远注视着有点发白的大路,这时一辆疾驰的自行车就到了跟前,他捏亮了手电筒,直照射到来人的脸上。景副队长喊了一声:“下车!下车!”

这时站在景队长身后的国庆看清了,是李志明,虽然国庆对这次抓堵进城卖苇席行动有些为难、心虚,但当他看到第一个被抓住的竟是冤家对头李志明时,他立刻就感到很开心。景副队长让李志明将自行车扎在窑洞外面,把他拉到窑洞里,问他的名字,共带了几页苇席,是哪个生产队的,一一记下来后,就让他蹲下,等候发落。

不一会儿,又听到远处传来自行车的声音,国庆出去用手电筒一照,竟是好朋友李龙发,但他没有办法,只好也将他叫进破窑洞,交给景副队长发落。

手电熄灭了,破窑洞里一片黑乎乎的,谁也看不清谁,只能听见大家一声接一声喘着粗气,龙发狠狠地向黑暗中吐了一口痰,国庆知道他很生气。

天渐渐地大亮了,估计再没有人偷偷上集卖苇蓆了,他们便离开窑洞往回走。这时候,老实巴交的李天福,背着一卷苇席,若无其事地迎面走来,见了景副队长一行几人,他热情地点头问候:“唉吆,你们这么早干什么去了?”

景副队长笑着说:“专门等你呢,走吧,到大队部去,开个会。”

李天福这才看了看后边推着自行车带着苇席的李志明和李龙发后,他好像明白了什么,伸了伸舌头,跟着大伙往回走。

第二天龙发在池塘边撞见国庆,生气地埋怨他:“你参加抓堵卖苇席,还悄悄的,提前不给我透露个消息,叫人家白白没收了我5页席,起码能卖40块钱,能顶我在地里干80天活!”

国庆苦笑道:“人家景副队长晚上11点多了才把我叫到工作队那里,简单地开了个会,就再也不准我们离开,叫我怎么告诉你?”

龙发感慨道:“王队长这老家伙真是太鬼了!”

抓堵卖苇席的行动之后,社员们的副业就基本断了活路。有人给工作队反映:那些堆在院子里的芦苇再不编成苇席就要霉烂变质了,难道社会主义就不需要苇席?工作队经过研究,责成大队会计杨茂河去公社供销社联系,订了个长期合同,社员们在自己家里将芦苇编成苇席,然后送给供销社,大队统一结算苇席款,按数量给社员几工分。就这样,这条“资本主义尾巴”算是被割掉了,王队长说这是“一打三反”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对于社员们养母猪的事,可能是王队长接受了几个老党员的意见,他悄悄改变了主意,自动员会以后就没有再去认真追究。嘴上倒是还讲过几次,但等他在二队的张欢喜家里吃饭时,看到猪圈里的那头哼哼唧唧的老母猪时,却啥也没说,好像没看见一样。

工作队提出的“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符合广大社员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进行得比较顺畅。讨论时,大家的发言很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形成了“关于新事新办的八条办法”。如,不论红白事,除了两桌办事帮忙人员,待客不准超过5桌;待客的席面只允许四菜一汤,烟酒一律不准上;大队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管谁家有事,事前必须向“理事会”申报;过事当天,“理事会”派专人前去监督,待客每超过一人,就当场罚款1元。

青松岭大队“关于新事新办的八条办法”刚刚公布,就恰逢国庆姨夫尚文忠的大女儿出嫁。尚文忠是个党员干部,也是个老实人,去年女儿订婚时,他就对媒人说:女儿只要嫁个好人家就行,只要女儿乐意,在彩礼上他绝不争竞,亲家愿意拿多少就给女儿陪多少。他还说:他不花女儿一分彩礼钱,还要额外给女儿陪嫁一辆小平车。

年前媒人来通话时,媒人再三征求尚文忠的意见,看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其他不说了,就是女儿的婚礼一定要办得喜庆、热闹、大方一些,家里的亲戚多,送女的客人有20桌。媒人满口承当。

女儿结婚的日子定了以后,尚文忠便凑正月走亲访友的当儿,逐户给亲戚朋友家送去了请帖,热情地邀请大家都来参加大女儿的婚礼。可是没有想到的是,临近女儿结婚不到十天的时候,大队忽然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说“关于新事新办的八条办法”立即执行。尚文忠一听就作了难。他既是一队的队长又是个老党员,还能不按大队的规定办?可是已经给亲戚朋友下了请帖,还能把说了的话再咽回去?他回到家里和老伴商量了半夜,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次日一大早就到亲戚朋家里又走一遍,把送女的客人压缩在5桌以内,尽管老伴又是哭又是笑,但他还是没有动摇,坚决按新法办。

国庆对姨夫的这种举动很感动,事情过后,便写了一篇《尚文忠嫁女》的通讯报道,送到龙城县广播站。那几天龙城全县都在搞反对铺张浪费的运动,正处在新事新办的高潮中,广播站的编辑看到这篇适时报道,如获至宝,特意在这篇报道的前面加了评论,每天早晚各播一次,连播了三天,每次都要广播10分钟时间,《尚文忠嫁女》的新鲜事儿立刻传遍了全县的角角落落。

不几天的一个下午,公社一把手杨伟秋书记来大队下乡,他特意让人找来钟国庆,与他谈了几分钟。

杨书记老家是河南的,一口纯正的河南口音,很好听。他微笑着问道:“国庆,听说《尚文忠嫁女》的那篇报道是你写的?”

“是,杨书记。”国庆答道。

“报道中的具体事实都没有什么出入吧?”他继续微笑着问道。

“句句属实,那是新闻报道,可不是由我胡编乱造的,杨书记,尚文忠是我姨夫,那天送女我也参加了,那篇报道上的内容都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一点水分。”国庆立即给杨书记打包票。

“国庆,我是想再核实一下,不是不相信你,你是否带我去见见尚文忠。”杨书记继续和善地说。

那天晚饭,国庆是跟着杨书记在姨夫家吃的,杨书记边吃边和姨夫交谈,他不仅表扬了姨夫这种敢于带头破旧立新的精神,还一再肯定了他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临出姨夫家的大门时,杨书记风趣地对姨夫说:“你有一个好外甥,他的那篇报道写得很好,写得很实在,很动人。在广播上听了那篇报道,公社好多干部都感动了,要不是他,你干得这件好事,全县那么多人能会知道?”

几天后,公社召开大小队干部会议,部署“抓革命,促生产”,大会上宣布了公社党委“关于向模范共产党员尚文忠同志学习的决定”,杨书记在他那热情洋溢的讲话中,肯定了尚文忠一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说,尚文忠同志不仅是破旧立新的模范、树立新风尚的带头人,同时他也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先进典型,等等。

此事不仅鼓励了尚文忠的积极性,同时对钟国庆写通讯报道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高。他后来竟一篇接一篇,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就成了龙城县委通讯组的骨干通讯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