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诺的头像

一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20
分享

回望北山

我常常倚窗远眺北山,那莽莽苍苍的秦岭,正像俨然挺拔的父亲的脊梁,给我力量,让我憧憬。

我的家乡汉台区汉王镇就在那大山脚下。那里地处汉台区东北部、秦岭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带。那里有我童年的歌谣,少年的梦想,还有那无穷无尽的梦牵魂绕。

儿时的家乡,“九岭十八坡”的“红苕窝”,是最深刻的记忆。在那块出门就是坡坡岭岭的土地上,人们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却只能是一筐筐红苕和玉米。偶尔去镇上集市买卖东西,也得翻过一面坡和几道梁。那“晴如刀、淋如胶”的来回路,不知走累了多少奔波的人们。我的父亲,正是在山村中辛勤劳作的一条硬汉。

自我记事起,父亲就在起早贪黑的轮回中操劳着。那时候,爷爷年龄大了,我们兄妹还小,母亲体弱多病,家里所有的农活就只靠父亲一人操劳。为了供养我们几姊妹上学,父母省吃俭用,一个不落地把我们送进了学堂;为了让我们有个稍微好点的生活环境,父母狠下一条心修了新房,搬出了拥挤的四合院。

父母常说,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学习。我切身感受到了农家孩子的艰辛,一支铅笔,总要写到实在握不住手,才回家换新的。不上学的时候,找猪草、放牛、割草、砍柴、挑水……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得轮换着去干。当然,最惬意的,还是下雨天放牛,因为只需要让牛吃饱,而不用镰刀割草。最难的也还是下雨天,踏着泥泞去十多米深的井里拔水上来,再踏着泥泞上坡,挑水回家……

经常,我牵着牛在山坡上吃草,不时放下手中的镰刀,远眺南山,目光总会落在南山之北的那片繁华之地,梦想有一天,我会在那里读书学习,在那里工作挣钱,改变命运,出人头地。

我清楚地记得,读初中那会,为了买一本辅导资料,我和同村的同学,骑车跑了几个乡镇,才买到了一本。我还记得,为了订一份学习用的报纸,我宁愿瞒着父母,上学放学来回步行近一个小时,省下伙食费订阅一份《中学生学习报》——那是一个除了语文数学课本外没有其它课外书的年代。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感觉自己刚过不惑之年,转眼就到了知天命之年。人生就像还在昨天。恍然间,家乡却像在梦里了。

如今,昔日的“九岭十八坡”,早已是回家路上最靚丽的风景。从汉中出发,汽车10分钟就到武乡古镇。踏着柏油马路,车子穿梭在一片翠绿之间一路向东,路边稻田高下如棋局,绿树掩映的村庄,白墙红瓦格外醒目,像是在画中漫游。

今日的汉王,一改昔日之贫穷落后,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金银窝”。全镇各村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农业产业也由单一的种粮,调整为以果粮兼作,橘柑和桃、李、杏、梨、猕猴桃等特色杂果种植,昔日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立体化套种的南瓜、豆角、豇豆、水果玉米等订单农业,让群众足不出村,常年都有丰厚的收益;还有示范的虾稻、稻鱼综合种养殖业,让大家亲眼见识了科学种养带来的好处……如今,群众的日子富裕了,家家盖起了新房子,有的买上了小轿车,村民们的笑容写在脸上。

近年来,汉王镇以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着力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强化主体培育,增强发展活力,建成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和汉王果蔬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加强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力解决了杂果、蔬菜等的销售问题,进一步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条,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产业发展是汉王人民发家致富的秘籍,那么,家风家教文化的熏陶,孕育的汉王淳朴民风,则是山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在汉中市首个家风文化村汉王镇汉王村, 传统的家训名言、民间的家风家训、家规俗语集锦、“新二十四孝”挂画、“为人之道”画廊、农耕文化记忆展览随处可见,让昔日脏乱差的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走进汉王村,家风文化墙古朴典雅,爱党爱国、家庭和睦、孝老爱亲、邻里团结、勤劳致富的文明乡风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汉中市“最美乡贤”李旨春,利用老宅建成“惠风书屋暨家风馆”,成为了乡村文化的“标杆”,前往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成为网红“打卡”地。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在家风文化村建设过程中,村民人人出力,现在,村里打牌、闲逛的人少了,热心公益的人多了,人们一心谋发展比贡献,村子更加整洁美丽,文明淳朴的家风、民风、乡风更浓了。”李旨春说。

汉王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汉王刘邦曾在此建兵营。如今的惊邦河流域,“脱贫振兴+乡村旅游”之风蔚然兴起,花溪湾农旅融合产业园就是典型代表。在这里,农业旅游观光项目集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亲子游玩、党史宣教等功能于一体,将自然风光和趣味项目紧密结合,门票及游乐设施项目收入让集体经济有活水而来,多个用工岗位让辖区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有了稳定的收入,园区内外摊位为过往游客提供者热情周到服务,使人流连忘返。

回望北山,我荡气回肠。陕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牛尾泉党支部旧址”光辉照人。那些曾经的石匠、篾匠们,连同那些儿时老旧品都渐渐远去,而石匠、篾匠们的品格却深深地烙在山乡人民的心中,那些或叫的起名字或连名字都忆不起的老物件掠过心头使人温暖,一如父亲那稍有伛偻的身躯而依然铿锵有力的教诲一样,滋养着我的心灵,提醒我时刻不忘自己是北山的儿子。

此刻,耳畔传来阵阵《家乡美》的旋律,“家乡美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家乡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我想,我又该回那山村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