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群村的牛故事
王德明
在老哈河岸边,科尔沁沙地南端的边缘地带有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小牛群村。村子虽不大,但依沙靠水。老哈河从这里流过,奔腾汹涌,多年冲荡,河岸拐弯,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湾子,形似拐杖状,人称“拐杖湾子”,河水经湾子直流而下,因此,也就撇下了大片河滩土地。现在,这里河滩地阡陌纵横,沙山植被葱郁,草木茂盛。小村宜农宜牧宜林,村民们安居乐业,争相比赛似的过日子,砖瓦房鳞次栉比,村间水泥路蜿蜒环绕,路旁绿树红花争芳斗艳,新农村建设初具成效,也算繁荣富裕。
这个村为什么叫小牛群村呢?听到上岁数人说,这个村建村并不是很长,还有个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呢。据说,那还是“满洲国”时期,也就是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时候,大概是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吧。那时这个地方,还没有人家居住,林深草密,野狼出没,既荒凉又肥沃。不知道是哪年,有个外地的大户财主路过此地,看见这里地域广阔,水丰草肥,又天高皇帝远,是个“三不管”的地方。有钱人就是头脑活络,能有发家之道,就动了心思:要是在这里养牧,岂不是个好地方?回家就买了十几头牛,雇了一个老实憨厚、无父无母的穷苦人家的后生吴广田,在这里盖了一间“马架子”房,安营扎寨,放起了牛。打那时起,附近村子的人就看见那有了一群牛,说起话来,就用“有小牛群那”指代这里。久而久之,这里就叫“小牛群”了。后来,随着外地逃荒迁徙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来这里开荒种地或放养牛羊的人也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小村子,人们索性就把这里名正言顺地叫起了“小牛群”村。
再说那个最先来这里的放牛后生吴广田,由于来得早,很占优势。水最方便、草最茂盛的地方,他最先占据。最肥沃的地方,他开了几亩地,种上庄稼瓜果蔬菜。东家年年开给他还算合理的工钱,他在放牛时顺便下套子和夹子,捕获点野兔、山鸡,小日子也算殷实富足。他老实厚道,人缘好,人们从不叫他名字,甚至有的都不知道他的名字,都叫他“牛郎”。最让他高兴和人们羡慕的是他还“捡”了个媳妇。怎么说是“捡”的呢?那是他来放牛的第三年,他出去放牛,在路边看见逃荒来东北寻亲的一家人,两口子带着三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一家人由于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也饿得东倒西晃,很是可怜。他就动了恻隐之心,把他们一家领到他的“马架子”里,给他们吃上了一顿饱饭,临走又给他们装上一斗高粱。这逃荒的两口子感动得不得了,又无以报答,看他孤身一人,就把女儿留下给他做媳妇。一是感恩,再就是为了让女儿逃个活命,减轻自家的负担。就这样,小放牛郎有了媳妇,这媳妇既漂亮又勤劳贤惠,人们都说这是七仙女下凡配牛郎。一年过后,又喜添新丁,媳妇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们的日子过得也更有劲了。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富足私欲强。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个放牛郎对外面世界也逐渐有了些了解,对有钱人吃香的喝辣的,出门骑马坐轿的生活享受很是羡慕,就想起了歪门邪道。他寻思着:我放这些牛,就给我那点工钱,太不公平。我要杀个牛卖卖,好歹也能卖个几十块钱,比一年工钱都多。他媳妇听他一说,就说:“那可不行,东家要是知道了,会犯法的。”“牛郎”却胸有成竹地说:“没事,我有办法。”原来,头几年他曾丢过一头牛,由于东家一年也就来他这里几次,只记着牛群牛的头数,至于都多大“口齿”,哪头母牛该下犊、不该下犊都不清楚的。他就急中生智,把一头按常规本不该下犊的母牛下的犊顶上了头数,蒙混过关,平安无事。俗话说,放牧的时间长了,牛倌能下牛,羊倌能下羊,就是这个猫腻。所以他就还想用这个法杀头牛赚点钱。说干就干,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一棒子把一头膘头好的小犍牛打昏杀死,剥皮剔骨后,拿到几十里地外的集市卖掉,赚了一笔在他眼里不算小的钱。提心吊胆一阵子过后,仍然没被东家发现,也就心安理得了。可没想到,没过多少日子,他们十几岁的儿子却发生了异常:常常半夜醒来,瞪着牛一样的眼珠子,大声地发出牛一样的“哞哞” 叫声。邻居都说他家有了“牛精”。这一闹非同小可,“牛郎”两口子心知肚明,这一定是杀牛惹的祸。就找阴阳先生给看,据说阴阳先生竟一看一个准,说他杀生害命了。他就只得花钱破绽,花出的钱就不止那个牛卖的钱了。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东家就知道了这个事,由于没有真凭实据,也就没有追究,只把“牛郎”辞掉,另雇他人了。这时,人们都议论说,“可不能杀老牛,杀老牛遭报应”。因此到现在,村中就有个人人遵守的规矩:不杀牛。想吃牛肉去市场买。有残牛不能养了,也卖给别人杀。至于“牛郎”吴广田一家去向哪里,他儿子后来如何,人们都不得而知。只留下了这个供人们茶余饭后用以消遣闲唠的传说。
小牛群村因牛得名,多年来小牛群人也靠牧而生,放牧养牛成为了小牛群村人们延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解放前,多数是给地主、牧主放养。解放后,穷人分了土地,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养牛放牧。就是在实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多数村民家也软磨硬抗地养着一两头牛,好像不养牛就没法生活一样。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到小牛群村,市场经济富民政策更加催生了人们养牛的热情和积极性,养牛户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后,养牛业更是风生水起,红火非常。富裕户带头养,贫困户重点养,一般户跟着养,全村除个别户没有牛外,都“牛”起来,全村存栏几千头牛,“西门达尔”“黑白花”,膘肥体壮,真是牛气冲天,牛财滚滚。饲养成规模,产销都兴旺,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示范村。
单说村东头有一个养牛大户——尤德才,人们都根据他名字的谐音叫他“牛得财”。他虽然已经60多了,但身体健康,没病没灾,多年来对养牛几乎“成瘾”,肯下本钱,肯搭辛苦。他有点文化,也有眼光,就是选房地基,他也申请的村子一头,既宽敞,又方便放牧,还有利于来往运输。他养牛早,一开始小打小闹,试探政策,逐渐就放开手脚,快速发展。他养牛不但求数量,还特讲质量,基础母牛都选黄花、紫花、净脸的,逐步淘汰本地牛和杂花品种,上市场品种赢人。因此他产销快,又发展快,除了每年都卖几十头外,平常都保持在存栏近百头牛的规模。他是人们公认的头脑灵活,腿脚勤快,过日子不怕吃苦的本分人。可有一点就是太小抠,啥事都算计到骨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处事交往平达平就是吃亏了,知道的都不愿意和他办事。
前年腊月,尤德才家一头母牛产下了一头黄花、净脸小母牛,一看就是好品种,他很是高兴,四五个月就是七八千元的一个“小元宝”啊!自然欣喜不禁。可是,没过几天,他就忧虑起来。什么原因呢?原来经过仔细观察,这头新生的小牛犊似乎眼睛不好使,吃奶时莽莽撞撞,东拱西拱,不是一下子就找着奶头。莫不是眼睛有问题啊?尤德才就用手在小牛犊的眼前晃了晃,小牛犊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完了,是个瞎牛!他养这些年牛,以前也出现过,一样的饲养时间,一样的草料,这样的瞎牛,就要少卖三分之一的价钱。他忧心忡忡之余,就毫不声张,凭着以往的经验,着手训练这头小牛。控制大牛活动空间,把草料槽和水槽固定位置,让小牛熟悉环境,凭判断自己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多月时间过后,小牛就好像能看见一样,能有规律的比较准确地找到大牛和草料水槽,生活能“自理”了。不知道的人冷眼一看,跟正常牛一样,根本看不出是一头瞎牛。这样,尤德才心里有底了,碰到不细心的买主,就可以“虎”出去,卖个正常牛价钱了。去年等这小牛6个多月时,他就在“养牛微信群”发布图片,声明卖牛。当村的都知道他的牛品种好,听说他卖小母牛,来家看的要买的也有几个,可尤德才不想卖给本村的,怕露馅了,以后不好相处。后来有个离他家几十里地外的一个买主来看牛,不认不识的,也没看出啥破绽,8000元钱很快成交。尤德才怕他以后反悔,砸了又砸,说:“当面银子对面钱,当面看好,再有啥事,可别来找我啊!”虽这样说,可他心里有鬼,还是很忐忑不安,怕人家来找。过了一些天,没有啥动静,他才放下心来。可一个多月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让他那颗悬着的心提了起来。有人说他卖出去的那头牛又被本村一个养牛户——赵成山买来了,是一头瞎牛。他的头嗡的一下,这下丢人丢大了。又一想,这家又出手了,和他关系不大了,更没理由来找了,也就心安理得,没事一样。听有人说是瞎牛,他就理直气壮地说:“在我家可不瞎!”原来是那个买牛的回去就发现上当了,可由于当时没看出来,还说得那样死,又听说尤德才的头也“难剃”,不好和他理论,就认了。养了一个多月,认赔1000多元钱,卖给了愿意要的别的养牛户。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风平浪静,尤德才还是牛业兴旺,牛财茂盛。可是到了国庆节过后的一天,确实让他害怕了一回。那天早晨,他正在和儿子清理牛圈,突然看见驻村干部李书记领着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后边还跟了一群人,其中就有那个买他瞎牛犊的人和本村的赵成山。他一看,完了,这是兴师问罪来了。那也不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也是个顾“外面儿”的人,就硬着头皮迎了上去。没想到,来的人,谁也没提他卖瞎牛的事。而是李书记首先介绍那个年轻人说:“这是正在大学读畜牧专业的大学生,假日回来给大家讲讲养牛技术。”还指着那个曾买过尤德才牛的那个人说这个大学生就是他儿子,招呼大伙儿上尤德才家里来讲,是因为他家养牛多,经验多,给全村带个头,做个典型。这个大学生讲了很多养牛知识,尤德才最入耳的就是“导致初生犊牛眼睛瞎原因”的知识:1.长期缺乏维生素A,圈养的牛因为青绿饲料采食量少,如果在饲料中没有合理的配方或者缺乏营养全面的预混料,就很容易缺乏维生素A;2.母牛怀孕期间饲喂霉菌高的饲料导致霉菌中毒,霉菌是饲喂母牛的一大问题,要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双效霉杀清,吸附和彻底排除霉菌毒素;3.母牛怀孕期间慢性酸中毒,饲料或者饲草酸度过大,小苏打给的不到位或者小苏打假的;4.母牛怀孕期间高烧原因、抗生素而产生的副作用;5.近亲繁殖。还说,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不是很高,但出现了就会影响收入,影响发展。哦,这么多的奥妙啊!以前怎么不知道呢?这时,那个买尤德才牛的人半开玩笑地对尤德才说:“瞎牛不好养,不好卖吧?”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一层窗户纸戳破,笑得牛德才无地自容,脸红脖子粗,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也是个机灵人,稍一冷静,急忙跑到屋里拿出2000 元钱,对买他牛的人连连说:“对不起,我是财迷心窍,挣了昧心钱。你不但没来找我,还领着孩子给我们讲授养牛知识。这回我得把多要你的钱退给你!”那个人说啥也不要,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谁也不计较了。看他俩推来搡去的,那个不接,这个不让,不可开交。驻村干部就上前说和,并提出了一个建议说:“现在谁家也不在乎那一两千元钱,我看尤叔也是诚心诚意,我看不如用这些钱买点养牛用书和资料,让全村人受益。”大家听了,都拍手称快,尤德才也是如释重负,几双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尤德才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托那个大学生买了一些养牛书籍资料,有时间就看书研究,发现啥新知识、新问题就向养牛户通报。由于他养牛多年,也成了半个兽医,谁家的牛有个大病小灾或驱虫、接生,他是有求必应,有请必到,尽力帮忙。村里有的贫困户需要基础母牛,他就把自己最好品种的母牛赊给他们,等下犊了再要钱。今年村里成立养牛合作社,大家都推选他当董事长,他更是不遗余力,尽职尽责。联系饲料,调剂饲草,协调买卖,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尝试探索“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整日忙得不可开交。尤董事长成了当地养牛业无人不晓的名人,也是村里养牛户的主心骨和智囊。他自己也说自己这回活得滋润、踏实了。
现在,小牛群村科学养牛深入人心,牛越养越多,越养越肥,成了“大牛群”村了。听说那个大学生今年暑假毕业,大家都一致邀请他来村里当养牛顾问呢!小牛群村的牛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