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死亡。”我在讲台上说着,同学们发出了“啊”的惊讶声,继而小声讨论起来。一小会后,我淡定地解释着:“谈论这个话题有两个原因,一来死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二来死亡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逃避的宿命。在写作课上,谈论死亡,写作死亡有关的内容是是十分必要的。”
我讲完后,同学们安静下来,认真地看着我。“你认为死亡是什么含义,和死亡有关的文艺作品有哪些呢?”我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出《活着》,有的说出《生死疲劳》。有一个同学提到了电影《入殓师》《寻梦环游记》。我请他对《寻梦环游记》提到的三重死亡进行解析。
“正如电影里讲的,死亡有物体的消亡,也有精神层面的死去,被遗忘才是彻底的死去。留下自己的痕迹,例如写文字,可以用精神延续自己肉体的消亡。”他精彩的发言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我借机补充,从精神层面而言,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是永生的,因为他们的作品被后人铭记,一代代传诵,这是超越了时空的文化记忆。
“你经历过亲朋好友的死亡么?”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发言环节,有人说到自己的祖母去世了,讲到祖母生前如何疼爱自己,她有些哽咽。也有人讲到自己的宠物狗死了,如今想来还是思念不已。
这样的发言让课堂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气氛,同学们似乎都进入了感性的“写作前奏曲”。我表示关于死亡的讨论暂时结束,进入第二部分的思考与写作,幻想自己的死亡。“啊,幻想自己的死亡?”有同学显出惊愕的表情。
“是的,幻想自己的死亡。我们终究会死去,何时何地死去,不得而知。正是死亡的未知性让生命充满可能性,给人希望。幻想死亡,是为了站在生命的终点来看生命的过程。就像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幻想自己拥有光明,我们也可用写作的方式幻想自己的死亡,以及死后的种种。”听完我的话,同学们再次安静下来。
“死亡的方式,是正常老死,生病去世,或者意外离世?死亡来临的瞬间,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的葬礼是怎样的,会有哪些人来参加,现场会播放你喜欢的音乐么?你的墓志铭会如何写......”PPT上显出可以思考的不同维度,意在启迪同学们打开想象,来一次死亡写作之旅。
伴着抒情柔缓的大提琴音乐《殇》,同学们开始了一场心灵疗愈式的死亡书写。教室十分安静,轻音乐缓缓地进入我们的心里。我听得见同学们沙沙的书写声,甚至还有微微的啜泣声。分享环节,同学们主动分享自己的死亡穿越体验。
“我想我死于一个樱花盛开的春天,我生在春天,也该死于春天......”
“我的墓志铭是,这是一个可爱的人,她曾经很努力地活过。”
“一束红光在我眼前出现,我飞起来了。是的,我死于一场车祸。当我血肉模糊地躺在马路上,听见有人在喊救人啊,我想张口说些什么,嘴巴怎么也张不开......”
台上的同学们念着,台下的同学有的抹了抹眼角。“老师,我不忍心念这段死后的内容。我能说自己做这段死亡想象的感受么?”有同学问道。
我点头后,她深情地说着:“刚才在我幻想死亡的过程中,心里很难受,很舍不得。我发现,活着多么快乐,可以自由呼吸,可以奔跑,可以晒太阳。我会更加珍惜活着的感觉。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这番发言把这堂课的精髓点出来了。
最后,我对这堂向死而生的写作课进行总结:“同学们,其实我们活着的每天都是向死亡靠近一点,所以有人说向死而生。我们思考死亡,写作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热爱自己,珍惜生命,善待身边的人和事。死亡作为生的一部分,提醒我们好好地活着。万物可爱,生活明朗,向死而生,未来可期,愿同学们都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下课后,我回想同学们课上的表现,感到欣慰。或许一堂向死而生的写作课,会播下一颗特殊的种子。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不论遇到泥泞还是坦途,我们都能自信从容,向阳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