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乾陵
文/闲者
转身,遇见了秋天。天凉好个秋。趁着“双节”前夕,人流不太密集这个空窗期,我们重游了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的二帝、夫妻合葬墓。
唐太宗曾说过,没有一个朝代不会衰败的,最后陵墓都会被盗。所以,他选择依山为陵,山陵合一。乾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气势宏伟壮观,堪称唐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作。
站在司马道上,回头远望,双乳峰凸起,美妙似女体,仰天而卧,品味着千年的风雨沧桑。步入景区,一条青石铺就的宽阔神道,依着山势缓缓向北延伸,与巍峨耸立的梁山北峰融为一体。
神道两旁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石碑2道,戴冠持剑石翁仲10对,自南向北,依次而列,个个表情凝静,衣着端庄,颌首而立,守护着陵墓。
沿着神道一路北上,便来到了陵前阙门,两侧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称“述圣纪碑”,歌功颂德了唐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
据说,此碑重达约90吨,碑身通高七点五米,碑顶是庑殿式的屋顶结构,是皇权的象征,屋顶檐下四角各雕一力士托住碑檐,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已残缺不全。碑身是由五块方石垒成,与碑顶碑座总共七节,也称七节碑,取意七曜,日月水火金木土,表述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如七曜普照天下光耀千秋。碑上原本5600多字,字字嵌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但由于岁月侵蚀、人为破坏,已经很难辩认字迹。但这碑依然昂首挺立。
东侧的就是千年之谜的“无字碑”。其碑体由一整块高7.53米,宽两米有余,厚1.5米,重达98.8吨的巨型青石雕琢而成。圆首的碑头刻有八条相互缠绕的螭龙,碑身两侧各有一条巨龙腾空而起。碑体厚重、气势如虹,将一代帝王的霸气雄才体现得淋漓尽致。环顾硕大的石碑,竟无只言片语的墓志铭。
关于无字碑,世人众说纷纭:一曰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二曰武则天德高望重,书已难表;三曰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自感不书为好。另曰,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因难定其称谓,干脆一字不铭。至于真相如何,后人不得而知。一座无字碑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迷,同时也承载了一个曾经的太平盛世。
阙门遗迹后面,便是乾陵第一大景观一一六十一蕃臣,分布在两侧,左侧有三十二位蕃臣石像,右侧有二十九位蕃臣石像,经过岁月的沧桑,这些蕃臣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但他们依然威武地站立在陵园中,向后人讲述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拾阶而上,两只威武的巨型石狮蹲踞于平台两侧,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霸气十足。右侧石狮体型硕健,仰望云天;左侧石狮威而不发,凝视望眺。
中国传统石刻,雄狮左蹄踩一球,即“狮子滚绣球”。雌狮右蹄抚一只幼狮,即“太师少师”。而此处的石狮蹄下空无一物,雌雄难辨。纵观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狮雕,独有乾陵与众不同。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先驱鲁迅先生曾曰,“武则天做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婢”。乾陵的石狮,是在向封建礼教呐喊与鞭挞。
走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乾陵一一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碑与清乾隆毕沅的“唐高宗乾陵”碑前,导游正在介绍乾陵的“前世今生”。
乾陵,是仿长安城的格局而建,设有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南曰朱雀,西曰白虎,北曰玄武。而今,早已化为时间流逝不见。倒是除了主墓外,周围的十七个小型陪葬墓依然如故。
据说,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陵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陵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据说,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民国初年,军阀混乱,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站在梁山之巅,感悟着大唐雄风,折服于一代女皇的雄才胆略。乾陵风水宝地,气势雄伟,仿秦墓制,至今未被盗。武则天空碑独一无二,谁敢评说功过,三重阙台,神道方城向天昭示,大周励精图治,迎来开元盛世。重游乾陵,颇为感慨,遂吟拙诗二首,予以记之。
(一)
梁山浩荡龙脉生,
遂将名丘冠帝陵。
双乳山巅风水地,
字无碑上曌魂萦。
寂寞前身千载事,
辉煌后室万年灯。
华夏国力正充盈,
神州鼎盛重振兴。
(二)
风水宝地数梁山,
对面乳峰矗两边。
仿秦墓制作准绳,
气势雄伟成典范。
铁水铸石墓坚固,
陪葬珍宝睡阴间。
历次盗掘无门入,
纵是黄巢无功返。
(202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