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止止的头像

止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06
分享

多少乡愁能留心底?

朋友的女儿很得意地发给我几张,她亲手做的早餐的照片,一杯浓浓的咖啡,放在一只漂亮的咖啡杯里,杯沿上搭着一只精美的小勺;一块夹了生菜,火腿和鸡蛋的三明治,还有一盘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切成小块的水果,食物做的精细,搭配很科学,色香味应该是俱全的。小姑娘优雅地举着刀叉向我微笑。

我赞美说:西式早餐,很有品味啊。她回答:已经习惯了,家乡的饭菜一点也入不了口了呢。

我很惊讶,也难以理解,几年的异地生活,怎么一下子就把十几年家乡的饮食习惯全部抛弃了呢?

记得住的乡愁啊!

乡愁,历来是中国文学长河源源不朽的情结,人们所谓的乡愁,除了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更多的就是对故乡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的认同。

我的婆母十八岁离开了四川,在东北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她对家乡唯一不能割舍的就是四川泡菜,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抱个泡菜坛子,而且里面的汤汁还是家乡的外婆送的老汤汁,几十年来重没有换过一次。

一位表嫂年轻时离开东北故乡嫁到江南,百分之八十的人生是在江南度过的,可是到她家里吃饭,仍然是家乡的味道。什么玉米碴、粘豆包,粉面饺子,做得地地道道,一点不差味。为了能够长期吃到家乡的酸菜,表嫂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地在南方腌制了北方最常见的冬季饭桌上的菜肴。

正是因为这些守护“乡愁”的赤子,才得以让不同地域的家乡美味有了延续和传播。

为什么上一代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家多久,仍然保留着清醒的家乡情结?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却能够很快融入和接受所在地的风俗文化,以及饮食习惯呢?甚至有的年轻人,从偏远地区来到发达的地方,把带有自己家乡口音的语言表达,都认为是一种羞耻,更别说饮食习惯了,他们要在人们面前极力摆脱家乡的印记,恨不得脱胎换骨,以示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所住城市的原住民。

一方面是游子在努力地摆脱家乡的烙印;一方面又是家乡的饮食入住所在地的同时,为了适合本地人们的口味,不断改进添加原有的做法和味道,以至于想吃一口地道的家乡本帮菜,却也不容易。

      留不住的乡愁!

看来,两代人,对待乡愁的情结完全不一样了,也许是时代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先进的理念,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也许是在物欲与金钱面前,人们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实际感受,冲淡了心底那份“缥缈”的情感。

那么,“乡愁”这个古老的命题,是不是应该输入新的内涵?或者也将渐渐地在人们的心中被褪色、被遗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