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猗的头像

清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2/18
分享

黄土之上的史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正是爬坡过坎的少年,第一次看到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瞬间,被熟悉的乡愁之暖流击中!七八十年代,那个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一群推着命运的转轴人,挟裹着黄土与生活的盐,头顶青铜般的大太阳,在斑驳的碗沿,曾流下痛楚的泪水!信天游的兰花花(黄土上生长出玫瑰样的咏叹调),在耳边穿梭,时代的烙印,像一颗尘沙,融入排列着茧子的掌心……喘口气,继续推动着命运的车轴,日夜奔跑的父老乡亲们呵!哭咽河与东拉河因为干旱,河床里结满了甲骨文一样的伤痕,在路遥先生笔下,黄土高原,飞溅起特定时期的火花!此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这部小说,作者饱蘸着深沉的泪水,全景式工笔塑造了少平、少安、润叶、晓霞、兰香等人物,镶嵌在时代大幕中痛饮悲欢,字里行间氤氲着写实主义的泥土气息。乡村,承载着他们出生的脐带与母语,他们淳朴、善良、勤劳、智慧、隐忍,在平凡的殿堂里披荆斩棘,也在城乡的夹缝里挣扎、彷徨。他们一步步走出去,辗转于城里乡间,热气腾腾地生活着!尽管霜雪会洒在贫瘠的土地上,撒进他们粗粝的理想里,当那些老土粗布的破衣烂衫,窘迫的黑面馍,精神爱侣的骤然逝去……当苦难的棒喝,雨点般密集降临,书籍的光芒照亮了少平们的灵魂。他们跳出狭隘的桎梏,获得了心灵的抚慰和安稳。主人公在书籍的浇灌中逐渐成长蝶变,探索着开出对抗苦厄的药方:“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这是少平在洞察生活的背后,总结的哲学,一种诗意的升华与悲壮。当然,命运的馈赠,包括人生路上的种种诱惑,他的灵魂始终是一座富矿:高贵,向阳,悲悯的情怀,延续了传统文化“士”的骨骼,即使脚踏现实主义泥泞,仍具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寄宿在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老区重点中学,太行山就矗立在操场前。那里有“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的本地娃儿。没有一滴油花的清水煮白菜,长芽儿的麦子磨得酸的黑馍馍,加上父母用一拉车玉蜀黍缴粮站,换取一个月二十斤粮条,是这里标配兼特色。但这伙食,仍吓不退趋之若鹜的家长,这是全县最顶尖的学校,以吃得下苦为特色,金字塔尖儿般存在,也是当时最优质均衡的教育模式。当我端起难以下咽的清水白菜汤,手里揣着粘有灶灰的黑馍馍,浮现出他《在困难的日子里》——“他们分别用枯瘦的手抚摸了我的头,千安顿,万嘱咐,叫我好好‘求功名’去。”这一帧镜头,是路遥背负着如老榆树根须般的白胡子老爷爷们焦渴的土地一样的嘱托,上路了,我知道郭沫若念念不忘的神秘古国——中山国,就来源于榆林地区。我的故乡灵寿,就是这战国八雄抛物线顶端所在地。骨子里的悲歌慷慨,就是这一路呵,他走出黄土的宿命,就决绝不再回头。但是,他的精神维度,他爱恨交织的家园,夕阳西下时,就像一只留鸟,五里一徘徊,盘旋在旧巢日夜地鸣啾! 没有经历过刻骨饥饿的人,你不会明白他“上数学时,我就不由得用新学的数学公式反复计算我那点口粮的最佳吃法;上语文时,一碰到有关食品的名词,思维就要因执地停留在这些字眼上;而一上化学课,便又开始幻想能不能用随手可拾的物质化合出什么吃的来……”那种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煎熬与涅槃,小时候,乡村的集市,有丁丁当当的打铁匠,一件堪用的农具,要历经千锤百炼,烈火焚烧,路遥也是如此。

黄土是牢,也能生金,破与立,在这里不断碰撞。这本书,路遥先生以自传式、低于尘埃的视角,紧贴普通人民的心房,不断聆听着城乡的成长与拔节,记录下时代的变迁。想起书中一句话:农民啊,他们一生的诗情都在这土地上!每一次充满希望的耕耘和播种,每一次沉甸甸的收割和获取,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满足!所以,这也是作者致敬黄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血肉浇灌思想的庄稼,他求索着生存的法则,探索着拔取穷根的精神秘境,为此捧出了所有赤子的热爱。同时,告诫我们,平凡的人生也是慷慨的史书一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