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再问——“渔樵问答”展览前言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葛洪《神仙传·麻姑》)
然而相对于人类的时间,山水几乎是永恒的参照物与观察者。
山与水的永恒不同。河流以展开的方式回应时间的剥蚀,而山峦则以隆起与褶皱预表大地能量的边际。山水所系联的,一个是洪荒无名的天地[God’s Age],一个是山河岁月[Human’s Yesterday]的历史感。这天地、乾坤、山水、日夜等等结构出无情的宇宙。
历史与超越锋利地横亘,人如同悬置已久的隐喻。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思想的模型似乎早已在古典时代穷尽,人们把关于世界的沉思化入飞动的诗句。“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面对世界,人类总是迟到的。山水,大物,是天地的假名。作为强有力的观察者和参照物,山水的语言有着难以捉摸的清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蔡枫先生以具象表现的观物方式和创作实践介入到渔樵的绘画主题中,以荒率森淼的美学经验表征,透析出自然与社会、劳作与玄想等多重对语而产生的精神表征。
张乐先生注重笔法的历史属性,通过对于笔法在国画、油画、版画的技法实践,呈现出经典临摹的别样面象。山水、渔樵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他想用笔法捕捉到的,即在历史与超越的语境中呈现当下。
“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渔樵话未休。”自然的剥蚀,历史的剥蚀。渔与樵的问答,在“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与“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张力中浮现。
两位艺术家以无尽的书写呈现出无尽的对话。吾观其复。历史中的无尽,无尽中的超越。
自然不朽,劳作的闲暇构织起智性空间。
山中何所有?亭台可堪远眺,天地之悠悠。池塘春草,落木无边。天地的造化,吹云吐润,浮气蓊郁。晴明无雨,入云深处亦沾衣。濠梁之上可以游观鱼乐;野渡深树,泛若不系之舟。“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渔夫是对红尘的旁观,“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樵夫是步入道境的接引。
巨川行舟楫,沧浪之水亦浊亦清。云峰烟水间,渔歌欸乃,伐木丁丁。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仙乎?隐乎?微斯人,吾谁与归?
渔樵问答,何不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