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猛,古代文学硕士,创意写作博士。现任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著有学术专著《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创意背景下的创意城市建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出版散文集《今日方知我是我》《微言大义》《别有根芽》《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吹尽狂沙》等。
◎王国猛
吕不韦其人,不仅是个想象奇特的商人,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人作为商品来考量的商人,简直匪夷所思。同时,他又具有把一个无用之人经营成无价之宝的无上智慧,比专业的纵横术士思维还要开阔奇幻。
囤物出货,贱买贵卖,赚取差价,日积月累,富厚室殷,这是普通商人的当然途径。但因为大家都是沿着这条生意路径通行,所以不可能做得一枝独秀无与伦比。真正天赋异禀的商人,能在大家都司空见惯随意进入的市场中发现巨大的商机,犀利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必使其迅速生意兴隆富甲一方,财富之巨固然让人瞠乎其后,模式之奇亦无人可以复制,因为他能见人之不能见,能为人之不知如何为。吕不韦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人。
吕不韦出生于商人家庭,当然少不了受到商业熏陶。身处战国时代,做着国际贸易,往来交道,耳闻目睹,离不开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一次,他到赵国做生意,偶然见到了身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他心中突然一动,一个大胆而奇妙的想法突然跃入脑海:世间万物可以用来贸易者,以其富有使用价值也。这个倒霉的秦国公子,使用好了,也许价值连城亦未可知!回到家中,他问经验老到的父亲,耕田种地,能获得多少利润?他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可获十倍利润。他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多少利润?他父亲痛快淋漓地回答,可获百倍利润。他接着问,扶立一国之主,可获利润几何?不可估量!他父亲满怀欣喜地回答。从父亲的回答中,他悟出,越是珍稀出奇的货物越是利润高昂,而人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包装销售得好,乃是无价之宝。于是,他决定将异人作为奇货,精心设计打造,期待有朝一日出手,自己能够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异人乃秦昭王之孙,安国君(秦孝文王)之子,因为母亲去世,在众公子中地位不显,被选为人质,送至赵国质押。其时秦赵之间关系不睦,两国随时有交兵的可能,也就是说,作为秦国人质的异人,只要战端一起,便要丧命。赵国官方自然对异人不会关照保护,赵国的贵族商人也不可能对一个朝不保夕的异国公子有什么青睐,异人在赵国的际遇就可想而知了。能吃饱穿暖平安无事就谢天谢地了,更不用谈奢侈享受了。正在异人孤独寂寞、忐忑不安之际,吕不韦出现在他的身边,不仅供以华衣玉食宝马美姬,还推心置腹坚其信心,异人如何不感激涕零唯命是从!他把一切都交给吕不韦去策划安排,自己只顾逍遥快活。
以异人的尴尬处境,获取他的全部信任,并非难事,无非是损失些财货珠宝而已。如何将异人变废为宝发挥功效才是真正的难题,这是考较吕不韦能力的关键。吕不韦经过精研秦国政治生态,顺利找到了最佳突破口。他信心十足地来到秦国,见到了炙手可热的安国君妻弟阳泉君。
这时节秦昭王年事已高,随时可能驾崩。太子安国君(秦孝文王)年纪也不小,继位后也当政不了太久(后果然继位三天就去世了),儿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其中异人的同父异母兄子傒最有可能接任太子之位,因为他母亲尚在,朝中支持者相对较多,比之异人具有压倒性优势。在这种局面下,吕不韦要扳倒子傒,而让没有一点政治基础的异人继位该有多难。吕不韦却知难而上,要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知道,能决定将来继任太子人选的人物看起来是安国君,实则是安国君之妻华阳君一族,而王后一枝的代表人物正是阳泉君,所以吕不韦直奔主题,一到秦国就晋见阳泉君。
一见阳泉君,吕不韦并不寒暄迂回,而是开门见山地告诉他:你的死期到了。这让阳泉君吓了一大跳,自己整个家族正蒸蒸日上,大权在握,祸从何来?吕不韦从容地解释道,君之门下居高位,珠宝满府邸,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富贵荣华无以复加,而王后却无子袭位,将来何人可保君全族平安!反观子傒之族,门下无贵者,府中无盈余,一旦其继位,你们整个家族将危如累卵,祸在旦夕。阳泉君听后深以为然,连忙问计。吕不韦献策说,子傒有他的家族势力,又有朝臣相助,将来继位,王后之门必生蓬蒿,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子傒继位。异人贤能,现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王后无子,不如把他认作儿子,迎回秦国,立为太子,以后整个家族就有保障,你也可以继续享有你的荣华富贵。阳泉君听后觉得十分有理,立即找到姐姐华阳君,确定了这一方略。
然而异人回秦,并非易事。虽然异人没什么大用,但要白白丢掉这个人质,赵国当然不干。吕不韦又跑去赵国,劝说赵王说,秦国若真的要跟赵国开战,绝不会顾忌一个儿子的性命,那时异人这个人质就毫无价值。现在秦王后要认异人做儿子,将来异人一定会接任秦王,你不如这时乘机厚礼相送,施恩于他,他一定会记得你对他的好处,从而感激于你。如果把他硬留在赵国,将来秦国另有人继位,异人更没有什么人质价值了,到时赵国什么利益都得不到了。赵王称善放行。
形势朝着吕不韦的设计方向发展,异人终于如愿当上了秦王,他也不负所约,以吕不韦为相,并将蓝田等十二县作为他的封域。至此,吕不韦的这笔贸易才算完成。
这是一单耗时大半生,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的大生意,耐心勇气智慧时运缺一不可,吕不韦毅然决定倾囊倾力倾心投入,在完成这单生意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实现了凤凰涅槃,从一个天才的经济家,蜕变为一个机智的政治家。
必破的木石之盟
《红楼梦》中的木石之盟,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真爱情。他们前世一为补天剩余之石,一是绛珠仙草,到了红尘之中,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似乎只有天上才能永存,人间哪能长久?爱情越是纯粹,恐怕消亡得越快,不是自然死亡,便是人工扼杀。
贾宝玉是个膏粱子弟,虽然读了不少书籍,却对经学八股毫无兴趣,一味只沉迷于红脂艳粉之中,所谓的仕途经济,他是从来不在乎不上心的,甚至听到都不舒服。《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贾雨村拜访贾府,每次他来,不仅要见贾政,还一定要见见贾宝玉。贾宝玉其时正和史湘云在说话,听说贾雨村又要见他,十分不耐烦,但父亲之命又不好违抗。
湘云听后就劝他道:“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得出些什么来?”
意思是让贾宝玉考虑考虑自己的仕途前景,与官场上的人多接触接触,交些有用的朋友。哪知贾宝玉平生最讨厌的就是仕途经济,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搞得史湘云很是尴尬。一旁的袭人赶忙解释,还说上次薛宝钗也说过类似的话,结果他听完后一声不吭,拿起衣服就走,倒是对他的林妹妹,不仅不恼,还老是赔礼道歉。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贾宝玉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富贵权势的概念,看见泥做的男人就厌烦,看见水做的女人才舒心,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和众姐妹们玩耍,和林妹妹缠绵,哪管它仕途经济,油盐酱醋。如果贾府还能继续支撑下去,也许宝黛二人还能延续一段美好时光,可惜好景总是不长在,好花总是不长开,外强中干的贾府终于大厦将倾,宝黛的纯洁爱情即使没有其他人的干预,也难以为继,人总是要吃饭的,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硬道理。宝黛即使如愿以偿,完美结合,也必然会碰到仕途经济问题,一旦生活都继续不下去,爱情将和生命一起灰飞烟灭。
宝黛爱情来不及自然死亡,就已被人工扼杀。人们总认为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合谋,调包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她们是生拆宝黛扼杀爱情的刽子手。其实她们再清楚不过,宝黛爱情的结局就是自然死亡。正是为了挽救这种自然死亡,她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试图改变结果。我们喜欢打抱不平,将宝黛爱情的失败归因为封建势力的腐朽,保守势力的残酷,从而狠批贾母等人。
其实,这种情形到了富裕自由的当今时代,恐怕故事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毕竟越是纯粹的东西,越不适合存世,环境的不适,人们的阻碍,都是击毁纯粹的巨大力量。死亡,是纯粹必然的宿命,不管是封建还是现代,是过去还是未来,好在纯粹在死亡后,会不择地而重生,循环往复。
无往而不自得
苏洵父子三人以文章名著天下,特别是苏轼苏辙两兄弟,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高中进士,为时人所艳慕。可惜苏轼苏辙仕途蹭蹬,一生坎坷。尤其是苏轼,东南西北贬了个遍。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苏氏兄弟豁达乐观的心态,从而写下美妙深刻的文章。因为本身都是通达之人,都经历了宦海沉浮,加上互相鼓励开解,苏轼兄弟对于人生的认识基本一致。一个做到了“无往而不乐”,一个做到了“何适而非快”。
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道:“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从钱塘谪居胶西,生活一下子无异从天堂到了人间,按说当有诸多的不适应,不开心。但苏轼食宿适宜,快乐如常,身体、精神、心理都没有受到影响,苏轼将原因归结为“游于物之外”,也就是超然物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他找了个旧台修葺一新,以为登览游乐之用,他弟弟苏辙为其命名“超然台”。
苏轼官场遭贬,苏辙一样不得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被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迁。元丰五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看望苏轼。与苏轼一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览观江流,于其居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代取名为“快哉亭”,苏辙应邀作文《黄州快哉亭记》,其核心观点与苏轼《超然台记》如出一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心中有碍,到哪里即使当上大官都不快活;心中坦然,到哪里即使贫困潦倒也很开心。兄弟俩历经劫难,心胸都变得开阔,精神都变得达观。
其实通达者其行不孤,不唯苏轼兄弟认识到并做得到“无往而不快”。早在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有此论,他在《与元久书》中说:“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他觉得大丈夫应该守道待时,无论进退入隐,得志失意,都应该“何往而不自得”。白居易一生仕途算是比较得意的了,但早年也曾贬官江州司马,无往而不自得正是他在江州司马任上提出的,可见他的胸怀和气度。
有趣的是,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栽花种树,并将此地称为“东坡”。不久,白居易升迁为中书舍人,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苏轼有感于此,于是效仿白居易,也在黄州的城东开垦了一片坡地,并借用白居易“东坡”之名,自号“东坡居士”,以期像白居易一样东山再起。后来苏轼也曾升迁到白居易担任过刺史的杭州做太守,但终究没能像白居易那样在官场上越走越顺。然而他们“无往而不自得”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