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诗人、批评家、研究员,现工作于中国作协《诗刊》社。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诗人生活》等专著、评论集、诗集、散文集十余部,编选《天天诗历》《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等。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参加剑桥大学徐志摩国际诗歌节、黑山共和国拉特科维奇国际诗歌之夜、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澳门文学艺术节。
◎霍俊明
从未被触及也从不需要说出
沿山向上
明亮之物
经年的云和山顶的残雪
人们已经忽略了
那些不带刺的植物
不大不小的石块
从悬崖偶尔翻落
下面是暴急的河流
再下面
一些事物从未被触及
也许有形状
也许没有
也许有声响
也许没有
热爱那些失眠的人吧
失眠的人
在夜里站起来
开始跳伞
一个红色的防雨棚
跳落者使它
突然变形
变形的
还有黑夜里瞪大的瞳仁
失眠的人
必须学会在夜里走路
走累了,就跳到悬崖或楼顶上去
接着,就降落下来
速度取决于
是在做梦
还是继续失眠
热爱失眠的人吧
你看——
他又一次在站起来
准备跳伞
再一次写到失眠
这个夜晚
又多了失眠的人
山峰更为沉暗
雷声和闪电刚好来临
极其短暂的照彻
沦陷于更深的黑暗
僧人的早课还没开始
那些喧噪的苦蝉即将死去
松鼠从来不做隐士
如果不是久居山中
如果没有松林在侧
我们不会遇到他们
灰色或黑色的一团
它们从来不做隐士
光天化日之下活动
小利爪剐蹭着树皮
响动如此张胆明目
这一切只需要对视
或见或一切都不见
松树向南或者朝北
那些松针一致向上
风一直在吹在摧毁
动念头却少之又少
沙沙作响或沙成冢
松鼠松树或松生火
恍惚的松针在黑夜里
绿漆护栏已经斑驳出红锈
山中从不缺少无所事事的人
静默是最伟大的学问
那些树林那些辨不清颜色的房子
夜晚泅渡的人
必须学会换气
季节如果有折页
翻动就永远不会停止
独居的人
身侧空出来的地方越来越多
当地独眼老人讲
那座明晃晃的桥
是为了末日建造的
黑夜里有人招手
隔着恍惚的静默的黑色松林
麂子
戴眼镜的人
需要每天擦拭那两块玻璃
以前是用手
用哈气
后来用棉布
纸巾
再后来
有人找来一块麂子皮
一大块剪成数小块
轮换着用
它们干燥时有些发硬
像是崭新的柳树皮刚刚经过晾晒
每当我用水冲洗上面的污渍
麂子皮
顿时会变得柔软滑腻
那时它又成为动物的皮
新生的肌肤
被利器剥下
在水管喷溅的白色水流中
我闻到了肉体或尸体的腥气
它们仿佛又回到了丛林
那时
哗哗的水流声令人恍惚
这无关痛苦
也无关杀戮
关于死去之物
我只是想起了一首歌——
“我愿变作一只麂子
只要跟着你在一条河边”
梦的对岸
从河的这岸
游到河的另一岸
没有水流声,也没有
拍打水的声音
一切都悄无声息
回头看看对岸
仿佛刚刚
离开了一个尘世
没有树木
没有石头
没有房屋
甚至风也没有
只有这条河岸
这一切都是在梦里发生的
只是为了验证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
也抵达了河的对岸
记梦
梦里
你靠在我的肩上
我们在高原,在船上,或者
在一个忽高忽低的马背上
那是从未见过
也从未想象过的
高山中绝美的湖水
它比亲眼所见更真实
醒来
还是梦里好
可以在梦里死去更好
就在那片谁也没有见过的湖水前
读重症打鼾者80年代的日记
日记本霉变发黄
翻到其中这一页
当年就活生生来到了眼前
西南某地某青年旅馆
三个男人同住
一个打鼾者喝多了提前回屋
在半夜的头疼中他翻身坐起
一左一右
两个加夜班的青年马达
旅馆成了轮船底层的轰响机房
鼾声时而间歇时而急促
有独唱有和声
有摇滚乐有重金属有咏叹调
有鼓声阵阵号角齐鸣万马齐喑晴天霹雳
醒来的打鼾者呆坐无语
他走到房门外
黑夜中正在下着80年代的雨
雨声中的悬崖时有碎石滚落
那时沈从文还没有过世
那个年代的最后一天
还没有到来
生活不是诗或蓝色的李子
陌生的地方
最终都要离开
走之前
我们都有些眷顾
这个小小的山镇
几天来的局促
转换成此刻庭院里
迅速坠落、腐烂的苹果
认命了
“生活并不是诗”
我们几乎同时注意到了
那些蓝色的长得过于奇怪的李子
仔细挑选
不多不少一共六个
卖水果的本地男子
话不多说
做着谁都明白的表情和手势——
这些果子送给你们啦
不得不承认
有些时刻
生活比一首诗更重要
磨损或空缺之物
灰尘缓慢落在
冷彻的屋顶上
寒冷中的人
羊皮护膝已经磨损了大半
窗外的水泥路可以抵达一个缓坡
在更大面积的灰暗中
刺桐不多不少
花萼仿若佛焰
有些房子
彻底地空出来
再没人来小住或安眠
不明所以的灰冷之物
四处飞散
回旋
又慢慢落下
具体的松树
据说世界上有80多种松树
这么多年
我却只记住了一棵具体的松树
不在山上
不在湖岸
在北方平原的村子里
它紧挨乡村墓地
早已死去多年
其他的松树
我觉得它们并不是同类
那些油脂和松针
仿佛刚刚经历了
一场新鲜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