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高处有不一般的风景。久居之地,日日见之,对身边之物,山水房屋,不是平视就是仰视。换个地方,换个角度看这些熟悉的事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眼界格局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心随境生。向高处去,向地势险绝处去,会看到壮阔险峻的自然之美。以俯视的角度,一览众山小,眼界敞亮了,不只眼前辽阔,心中也会豁然开朗。登高是对现实的超越,登高是走向超然物外的必然途径。故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诗人学者,都喜欢登高揽胜。然不同的人,不同境遇的人,同样的登高,会让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思想情感体验。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飘泊,登高观景之行也是常有为之。在他晚年时,他寄寓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他登上了奉节县境内的大山,看到浩荡长江,听到了三峡的猿啼,长年飘泊在外,晚景凄凉,秋景虽壮,心中却是无限悲哀。
一、空阔悲寂的秋景图
秋之为景也美,秋之景不在春之景的繁荣,而在其历经生长炽盛后的成熟圆融,历经生命热闹后的沉寂、稳重。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自有它的喜悦,稻谷香,橘柚甜。动物界,丰茂的水草将食草动物喂养得膘肥体壮,而食肉动物们又迎来了绝好的捕猎季。而天气历经夏季的炎热后渐渐转凉,降雨依然较少,空气干燥。此时的天晴朗时天空格外高远,下雨后气温急剧下降显得丝丝寒凉,在中秋之后,很多地方需要套上了毛衣等才能抗御这一天天冷起来的气温。秋天里,很多植物有衰颓枯黄景象,蝉、蟑螂等小动物也在这个季节完成了它的生命使命,夏天里热闹喧腾的生命气象不再有,自然界里渐渐变得安静下来,这种气氛就呈现出一种肃杀状态,人的哀愁感会因节令而加重。
晚年的杜甫依然飘泊,这时他旅居在奉节县的长江边,他在秋天的一个清冷天气里,独自一人登上了江边的高地。一路走走停停,衰老多病的他心里很是忧伤。在外面飘泊了大半生,穷困哀愁,晚景凄凉很是不堪。一生大半时光在外面奔走,却是理想不得实现,连生活的温饱都是问题。长江边江流汹涌,江涛阵阵,刮的风是如此大,险峻的江边大山中不知猿猴为什么叫得那么凄厉,这样的哀叫听来好叫人伤悲。难道猿猴们也在为生活发愁吗?江边白晃晃的沙滩太亮眼,江水是那么清,几只水鸟在江上飞来飞去。这里显得是多么的空阔,就像人心里空落落的。青山还是那么青,树木的叶子也在黄了,风吹过后一阵阵的落叶声也叫人焦急。一叶落知天下秋,万叶落心悲哀。长江是那般的雄奇,滚滚的浪花翻巻不休,天地无情,时光永流。画面倒是雄阔壮观,但总是带着悲愁意味。
二、孤独伤感的登高情
爬山登高于常人而言会有不自禁的喜悦,但杜甫这次登高却毫无
高兴可言。长江边壮丽的河山风光也没能让他老人家快乐,他的心里装的满是愁苦悲哀。主观心境直接影响到对环境的感受,险峻秀美的峡江风景在诗人看来,到处都充满着秋的悲哀。杜甫何以有这样的心情,这与他一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杜甫从年轻时起就出外飘泊,寻求政治理想和文学梦想。他一生走过很多地方,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政治、经济萧条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同国家命运一样遭逢穷困,而杜甫在仕途上又不得重用,全家人基本的生活温饱就没有保障,现实的黑暗和生存环境的残酷让诗人千疮百孔的心雪上加霜。在外飘泊一生,居无定所,又是穷困,更为严重的还有老年杜甫又身患疾病,遭受多重摧折的诗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登高望远,他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之情像秋风一样疾厉,如秋光一样辽阔。独自一人登高,孤独与悲凄同在。此时的杜甫再无年轻时的雄心抱负,回味一生,感受眼前,风烛残年的暮路心境是多么的无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老诗人拖着瘦弱的病躯,拄着木棍,颤微微的的慢慢行走于山里的小路上。草木枯黄,秋风萧瑟,一阵风似乎就能把病秧秧的诗人刮跑,诗人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显得无比渺小,他的声音没有人听到,他的肉身与衰枯的秋景融为一体,他的生命就要消失在荒颓的秋天。天地虽大,无诗人安身之地。江山虽古,人的生命不过瞬息之间。孤独悲哀伤感的心情充塞着诗人不愿向命运妥协的心。
三、苦恨无奈停浊酒
杜甫饮酒不及李白闻名,但他一生也是诗酒为伴。“白日放歌须
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发人”,“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筳”,杜甫留下了众多有关酒的诗句。杜甫饮酒一则因为唐代流行饮酒,二则酒能助兴解愁。高兴时饮酒庆贺,愁苦时饮酒化销。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一生得意时少,忧愁时多,所以有酒时必当饮。杜甫年轻时就过得失意流离,
一身本事不得施展,一腔抱负不得实现,而又遇上了朝代繁荣过去后的动乱,无论是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在杜甫这里都难以获得浪漫闲适愉悦幸福的体验。这是杜诗多写愁苦不堪的重要原因。晚年的杜甫,晚景并不好过,仍是在外漂泊,居无定所,衣食堪忧。又加上身体大不如前,晚年的杜甫患上了多种疾病,这让本就愁苦的诗人雪上加霜。“艰难苦恨繁霜鬓”,生活艰难,生命艰难,理想追求的艰难,种种情状的艰难带给杜甫的只有无穷尽的苦恨,就如这大江边秋日的风,秋日的叶,晚景凄凉痛苦无以言表。内心焦灼,外相病弱,两鬓斑白,青丝不再,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诗人形象呈现在眼前。稍加想象,我们还可以听到杜甫的不断叹息,许是在叹家国,许是在叹自己。生命短暂,青春的风光永远成为过往,病弱的诗人还能对现实有什么改变。如此不济的现状只能叫诗人潦倒,而那打发愁苦的浊酒也不能再饮了,病弱的身子经不起摧折,杜甫此时的心可以说是碎成了万块。秋景如此好,他却只能捱,浊酒本不好,不得不搁下。
四、精致严谨的格律风
律诗在古代诗歌里占有重要位置,因其格律要求,对创作者的自由发挥有一定限制。杜甫的这首《登高》四联八句,是律诗中的典范。杜甫这首诗的严谨度远超一般律诗,法度规范,对仗工整,平仄合辙,音韵优美。从对仗来看,每联入对。首联风对渚,急对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颔联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对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律诗不同一般律诗只是中间两联对仗,四联都对仗,这是难能可贵的。律诗的格律增大了诗歌创作的难度,四联对仗难度就要大得多。有些联对仗严格些,有些联对仗宽松些。总之四联入对,在律诗里极为少见。诗人几乎做到了字字对,句句对,让这首诗富有个性特色。从字音用韵来看,这首诗严格按七言律诗的平仄要求完成。音韵和谐,读来铿锵有力,表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气象恢宏的特点。
一次偶然的登高,让杜甫看到了长江秋天特有的景象。江渚清清,江沙银白,秋风劲疾,猿啸哀鸣。长江滚滚波涛汹涌奔流,辽阔的森林树叶飘落。秋天的景色非常壮丽,但诗人的心中却满是愁苦。由此秋景进入诗人眼中也是悲哀的色调。景与情相融,情与景相生。老年杜甫受漂泊多病之痛,物质生活上又穷困,再加上一生的失意,诸多伤悲汇聚在一起,令诗人不堪其苦。但诗人内心又是无比坚强的,现实的不幸虽令其哀愁,但其并不可怜的倒下,而是更加激发其慷慨悲壮的情怀。此诗道尽了诗人的孤独悲愤,其潦倒痛苦之情尽可览见。其格律的精致严谨,其悲壮阔大的意境和荡气回肠的美感让其传诵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