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明泉的头像

张明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7
分享

缕缕书香

张明泉

在我记忆中,父亲总是手捧一本书,眼镜架在塌陷的鼻梁上,如痴如醉地阅读着。他一般是默读,不会出声,但要读到精彩之处,面部表情会不由自主的发生变化,这细微的变化,有时连他自己都不曾觉察。

母亲是支持父亲读书的,她任劳任怨的一人担起全家老少十多口人的吃饭、家务和干农活的担子。父亲从年轻时候起,在做农活方面就只是母亲的一个助手。乡亲们都说,父亲就是一个“白面书生”,一身的书生气。母亲也是喜欢读书的人,可惜母亲只是初小毕业,而母亲后来认识的很多字,甚至自己能自如地读书、读报,这都应该归功于父亲的。

“读书,做学问”这是祖父、祖母那代人对自己的孩子最大的期望了。父亲之所以能读书,得益于我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教授私塾的先生”。

关于祖父的事情,还是小时候听父亲讲到的。那时候,祖父算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文化人了,在距离县城30里的乡里教授私塾。所谓私塾,那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能读的。祖父是私塾先生,每年换得几斗谷米供一家人生活所用。而父亲便有条件从小就接触到那一包袱又一包袱的古典文学书籍,大约就是从那时起,他便喜欢上了学文识字。

 

解放后,父亲有幸参加了一个医学讲习班,师从一位有名的中医名家樊阳武(音)学习中医理论和小儿推拿术、针灸术等。学成毕业后,父亲曾在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一家医院上班。据称,那时候大伯也在襄陵县工作。可是父亲是孝子,从小就不舍家,更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在洪洞乡下的生活。于是上班没有多久,就擅自决定回老家了。

父亲陪伴着父母住在乡下几十年,一直从医,却没有丢了好读书的习惯。因为家境贫寒,有时三顿饭上顿不接下顿,但是母亲还是支持他买书和读书的。所以,父亲在书籍方面可谓富有的人。

小时候,家里有一孔西窑洞,就是父亲放书的地方。那时候没有书柜,只有一个简易的书架放在西窑洞的炉台靠墙的一侧,书架有一米多高,近一米宽,分三层,每层都可以放置近60本的书。书架上没有玻璃门,只是挂着一块绿色的绵绸布用来挡灰。除了这个简易的书架之外,父亲的书籍大多数任意放在土炕上的木箱和纸箱里,还有一些书籍则装进纸箱放在西窑的一个旧衣柜的顶上。父亲大约有多少本书,我现在记不清楚了,只是清楚地知道,每年春节前腊月二十四大扫除的时候,哥哥姐姐们最发愁的就是父亲那些书要从窑洞搬到院子里清理和整理一遍,而此项工作是大家都有些发愁的事情。一大箱一大箱子的书,从窑洞里搬出来,在阳光下曝晒一下,就是吹吹风也算,然后再一本一本地收起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分门别类,然后再款款装进箱子,最后再搬进窑洞,整齐地摆放在土炕上、书架上、柜子顶上。这着实是一件体力活儿。

我那时候年少,自然不用我去搬,可是我清楚地记得,有时候全家大扫除到了日落西山的光景,人都累困了,谁都怕去搬那些重重的书箱。而这时候,大多是父亲自己亲自搬起一箱又一箱的书,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们放到该放的位置上。

父亲的书籍,以医学类为主,兼有文学、易学、佛教等书籍。文学类书籍,则多以他自己偏爱的古典文学为主,也有近年来姐姐、哥哥和我买回去的一些现代文学书籍。

父亲爱书,却多因小时候,乃至他成家立业之后的很多年间家境一直贫寒,而不能慷慨地买回自己喜欢的书。想到此,总感觉心里止不住的酸楚,这也是他老人家从少年时代起,到如今一直令人感觉不幸的一点。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县城的新华书店,每每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总是爱不释手地拿过来拼命地看,恨不得一口气就把一本书读完。有时看到很喜欢的一本书,看看书封上的定价,又不得不遗憾地把那本书放回书架上。

父亲每次买了新书回来,总要高兴地拿出来让我们看一看,然后找来牛皮纸或是旧画报包一层厚厚的书皮,在书皮上轻轻地写上书名,轻轻地写上购买日期和地点。

父亲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做读书笔记。他读书的时候,不容你在身边吵闹,总是一个人静静地趴在炕沿上,或者是坐在靠墙的长凳上,边研读边思考,不时地还拿出笔来在笔记本上做笔记。他总是说,“记忆力不好了,要记住这些东西,就要动手了。”其实,这一点我是很清楚的,父亲的读书笔记我是看过的,他并非记忆不好,而是把自己所读的内容进行了概要,或者是将自己读书的思考进行了记录。

父亲对书有着特别的感情。他每次买了新书,总是拿到鼻尖上嗅一嗅,闻一闻。父亲总是说,就是喜欢这书香的味道。

父亲和母亲从乡下搬家到城里的时候,我那时因为工作太忙没能回去。我知道,搬家对父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书籍,是一本也不能丢掉的。我在太原给大哥、二哥和姐姐们打电话,告诉他们父亲的书一定要装好箱子,打好包裹,让他自己也清楚哪些书装在哪里,这样到了城里他才好整理。

父亲住到城里,我们专门给他腾出一间30平米的房子做书房,放了3个书柜给他放书籍。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父亲的书房里一直都弥漫着一股特殊的味道。我知道,那就是父亲喜欢的书香。缕缕书香,岁岁年年,伴随着父亲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书香永远都是这样沁人心肺,鞭策着我们的人格操守,鼓舞着我们去努力地品读人生诗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