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浮槎山水记)。
上述一段文字是我在《四库全书》里偶尔读到的,题目叫《浮槎山水记》。作者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我之所以关注这篇文章,首先呢浮槎山在合肥市肥东县,是我所在的省会所辖;其次呢因为我曾经日日夜夜与水耳鬓厮磨,是个专业水利工程人员,因此看到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大文豪、品水专家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便油然而生去浮槎山寻水的愿望。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终于来到肥东石塘镇王铁社区。下了公交,我谢绝当地老乡的好意——坐车上山。倒不是为了省钱,除了安全因素外,主要是想自己徒步行走可以深切感受浮槎山的脉动与呼吸,在不经意间与浮槎山二泉(清泉、浊泉)邂逅,给自己一个惊喜。
一路上随处可见“浮槎清泉小镇”的广告牌,让你在一入山之前,便被它先声夺人。这一天不是节假日,只有少许几辆车停在山下,加之中午时分,更不见一个游人。我沿着来时的山路顺坡登上去,途中被多处的秋景所迷醉,红叶、黄叶、绿叶交织在一起,如一幅幅生动的水彩画。这浮槎山更像是一张巨大的画布,摊开来迎接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宾朋。
马不停蹄地行了一个多小时,曲曲折折 总算登上了山顶,我不知这算不算九个峰顶之一。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如黄山松样的迎客松树昂首挺立,正迎接着敢于攀登的勇士。我站在它的身旁,俯瞰山下顿感视野开阔,襟怀坦荡,可谓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继续前行,便见一些奇形怪状的巨石,东一块,西一块横七竖八地躺在各处,如同园明圆遗址再现。咦,我今日来不是寻水的吗?欧阳修老先生笔下的浮槎泉到底在哪呢?听说见到山民的二进房就能找到浮槎泉了。于是我开始寻找建筑物,刹时,几间天蓝色的简易房在前方不远处的平坦地带出现,走近才看见左边丝网围栏的禽舍内圈养着数只鸡、鸭,其中有两只鸡白如雪团,恍如白鹤,格外耀目。见门口无人,我便喊边往里走。那门前拴着的狗竟然表现的很有礼貌,没有阻止我前行。看见山民拿着铁锹在和泥,便说明来意。他非常热情地停下手中的活走出来,告诉我往前走左道,翻过山头才能看见庙(后来发现是房屋离远看似庙)那就是浮槎泉。
谢过老乡指路之后,竟毫不犹豫往前冲,当走到山峰前时,我迷茫了,如果说起始还有路,越往前走竟无路可走了。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难道没有车就没有路吗?一个字:冲!我从背包里又拿瓶矿泉水,咕咚咕咚灌了半瓶,为最后的冲刺储备能量。当我披荆斩棘地冲到半山腰时,向右往去,远方雾霭迷蒙,那片灰色让人顿生惊悚孤独之感。此时,我忽然懊悔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开始寻折回的路,可是路在何方?此时我进退维谷,沿原路返回岂不是白走这么远的路,再受一次苦?继续前行吧,前方何种环境,吉凶难卜。困到山上下不去了怎么办?手机电又不多,寻求救援吧,被一座小山所困,岂不让人笑话?继续爬,没准前面就到山顶了。我给自己打气。当我终于爬到山顶跃上平台,看见一片庙样的建筑时,我知道我胜利了,下一步就是终点。
顺着左道下去,走到近前才发现远看是庙,近看却是山民石屋。门囗写着清浊二泉简介。见山民进进出出忙整修,便匆忙聊了几句,请一位宋姓大姐替我拍了张照留做纪念。原来这合巢泉被保护起来了,只能隔着护栏观看品味这历史遗芳。我想,这清泉该代表着历代社会清流,浊泉代表着社会浊流,二泉合在便是一个真实的社会生活写照。我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浊流逐渐消弭,清流汹涌澎湃,社会和谐美好,我们再品浮槎泉的泉水时由衷地赞叹,不愧为天下第七泉,就是甜。
下山的时候,宋大姐顺手一挥,我还是走错了路,又走到了山上,可我很快发现了错误,因为下山路不会越走越高,只能越走越低。既然人家能摸着石头过河,那我为何不能摸着石头下山呢?那些坦露在外的石头不正是很好的路标吗?
摸到山下的时候,已是下午三四点钟,我在一片红叶前留下了永恒的回忆,虽然自拍照了个大花脸,可我认为还是很美,因为我寻到了浮槎山的水——合巢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