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算盘
村里老人常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算珠一动,粮食入库。”
算盘,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计算器”,是由我国筹算(以刻有数字的竹筹记数运算)演变而来的一种计算工具,人们总是以口诀来提高其运用的速度,所以有人把这种算法,又称之为珠算。
每到家里有卖猪给商贩或卖谷子给粮站时,识字不多的父亲总会从厨房墙壁上,取下那把老式的木制算盘,开始加减着今天的收成。这是一把以木条为框、中横木梁,呈长方形的木制算盘。在木框里,上梁串2珠,下梁串5珠,每列7珠,连排13位,共91个珠粒。近百算珠子让父亲坐在桌椅上反反复复、拨动珠子好半天,才能把一笔简单的数算清楚。可能是站在旁边看多了父亲拨动算盘珠子的原因,我从中了解到一些算盘的知识,如学着父亲1加1,再加2的打法,一直会加到100,最后得出答案“5050”,这就是所说的“打百子”。
从小对数字不感冒的我刚开始学着打算盘,完全是出于好奇。再后来,我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也开设过珠算课。记得每次上珠算课,我会把父亲那把老式算盘带到课堂上,用细小的手指不停地拨打珠粒,模仿着电视画面里的账房先生,一招一式地学习着。
可能是我缺少对数据的敏感,学来算去地打着算盘几年,总是停留在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状态。
正因为我地算盘知识得不到提高,所以特别羡慕村里能打出一手好算盘的人。我欣赏的人自然是村里老会计,只要他拿起算盘,就能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站在一旁的自己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会计打着算盘,只见他左手翻着账本,右手拨动着算盘上的珠子,不一会儿,就把手上那沓账目算了出来。直把人看得目不暇接。其利索、快捷的算法,验证了珠算口诀中三下五除二的办事风格。用老会计的话说,要把算盘打好,不但要掌握珠算方法,还要运用口算、心算等简易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提高珠算的速度及准确性。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毋庸置疑,凝结了祖先智慧的算盘已不再辉煌,又长又重的算盘也只能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