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一种美德,穿补丁衣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村多数家庭生养了一大帮儿女,使得儿女在穿衣上,有“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的观念。因为生活穷苦,有些家庭,即便是老大,也得穿补丁衣。
因为农村孩子需要干农活,衣服破裂往往从肩膀、胳膊肘、领口等位置开始破裂。主妇看到衣服破裂后,总会找一块相同颜色的布补上即可再穿。裤子屁股方位破裂后,则需要找两块大布才能把它缝起来,所以每户农家主妇的缝纫水平好坏,都会在这块补丁布上体现。
我出生于70年代初,兄弟姐妹九个,顺数排行老六,所以穿衣服往往是哥哥穿过的才轮到自己。虽然旧衣服可以循环穿,但还是把母亲忙坏了。每到晚上,母亲总会把大哥、二哥的衣服拿出来,然后在破裂的位置打上补丁,如果袖子太长,会把它缝短一点,然后再交给我穿。
农村的孩子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好好的一件衣服,几天就破了。记得每一次换洗衣服时,母亲总要专门地修补一番。可能是母亲补的衣服太多,她打的补丁可细了,线脚均匀、齐整,且结实。如果碰上一块较新的布,做起来的补丁可好看了。当然,最难缝的是脚上穿的解放鞋,鞋子破裂的地方往往是从大脚趾和鞋跟开始,这时则需要用帆布或皮子垫在里面,然后再用粗一点的针线,采用大钻子,倒挂钩才能补上。
随着时光流逝,我已到上小学的年龄,记得入学头一天,母亲把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全部从箱子里翻了出来,只见她拿起又放下,反反复复,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站在一旁的我知道母亲的难处,她正在为我明天上学穿什么衣服犯愁。这时的我总会上前告诉母亲,只要不是红颜色的姐姐穿过的衣服都行。母亲听完我的话,眼角里总会含有一丝丝泪花。
就在上学当天早晨,母亲把睡梦中的我叫醒,然后将一件新旧参半的衣服放到了我面前,要我赶紧穿上去上学。看到如此新的衣服,我揉了揉朦胧的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件衣服是给我穿的,于是定了定眼睛看,原来这是一件由几块颜色相近的布组合成的一件衣服,但针线非常细腻均匀。通过了解知道是母亲把哥哥穿过的几件衣服,拿到隔壁裁缝师傅那里加工过,准确地说,那件衣服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补丁衣。
最开心的日子莫过于过大年,初一这天,我穿上母亲在集市上买来的新衣服。清晰地记得,穿上袖子、裤腿捋上去的新衣服,跑到隔壁家门口去捡没放响的鞭炮,捡完一圈下来,整件新衣的前襟、袖口、裤子总会被鞭炮烧出好几个洞。看着好好的新衣服被烧出几个洞,自然是担心母亲打骂。但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我只好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家门。回到家被母亲看到后,她气得直跺脚,可能是为了不影响过年的气氛,她最终没能下手打我。是的,作为养育一家九口人的家庭,哪有钱常年给儿女们买新衣服,好不容易买一件新衣服,一天时间就破了,咋叫母亲不心痛。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母亲给我们买新衣服时,总会挑上尺码又大又长的衣服,好让孩子长高后继续穿,所以穿补丁衣服几率很大。故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道出了当年生活的艰辛。
记忆中,儿时的我几乎没有穿过合适的新衣服,因为母亲总会给我购买大一号的衣服,为的是来年可以再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补丁衣的年代已成为过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生活的困苦。对于喜欢将裤子挖上几个洞穿着打扮的人,我只能用另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