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6/10
分享

游国子监,行读书礼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道出了读书人的心声,折射出考取功名对读书人极为重要,而位于北京东城区街内的国子监就是这样一个见证古人考取功名的地方。

2006年初春,我由北京成贤街槐荫夹道旁矗立的黄色琉璃牌楼前行,远远望见牌楼上“国子监”三个斗大的金字。长方形下马石碑立于甬道边,上面用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验证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儒家传统治学思想。

驻足门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有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据说此建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行政机关设立的最高学府。

入院,古柏参天,花木葱茏;庭院深深,清雅幽静,一株株高大的槐树挺拔,树冠相叠,枝干交错,给整个院落增添了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作为北京市树的槐树,蕴藏了浓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生长在这古香古色的古建筑群里,是一道亮丽风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一棵枝干虬曲苍劲的古松柏格外引人注目,树干左侧极其像人的脸型,据说是严嵩的脸。传明朝嘉靖皇帝派大奸臣严嵩代表自己来这里祭孔,当严嵩行经此树下时,天空突然狂风大作,一根吹断了的树枝正巧掀掉了严嵩的乌纱帽,在此之后数年严嵩就被革职查办了,因此树能辨忠奸,代惩奸恶,于是后人便称这棵老树为“辨奸柏”。

穿过太学门至甬道,映入眼帘的是七楼三洞式琉璃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传说当年乾隆皇帝让刘墉出方案建这个牌坊,刘墉参考了大量宫廷建筑资料后给出了一个有龙凤图案的方案,可是乾隆皇帝认为代表女性的凤图案出现在国子监这种读书人的地方不太妥当,所以并不满意,当然也不好意思直接批评刘墉,就私下把这个活儿交给了和珅。和珅善于揣摩皇上心意,就给出了如意云图案为主的琉璃牌坊方案,代表百姓如意为官者就如意,为官者如意皇上就更如意的意思,结果乾隆皇上非常满意,就按照和珅的方案建成了这个牌坊。

在园中心的圆形水池中央四方高台上,伫立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的辟雍大殿(北京六大宫殿之一)。殿堂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大殿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殿堂左右两边分列有木桌,相传此乃国子监校长专门给皇帝讲学的地方,而文武百官和学生只能站在外面露天听课。通过文字介绍了解到,此殿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来到国子监藏书的地方,见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的建筑,中门上悬“彝伦堂”三字匾额,为清康熙帝御书。堂前宽广的平台,被称为灵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上面为观测时辰的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也是当时学校的主要计时器具。此外,后院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敬一亭院落。敬一亭东邻的敬思堂院落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办公的地方。

至于彝伦堂的作用,主要为历届科举考中进士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比如一甲,也就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率领,祭孔后到国子监彝伦堂东门拜谢恩师。当然,这些进士不一定都是国子监的学生,但最高学府的校长、副校长是全国老师的代表,也就具备了这一恩荣。然后还要进行“释褐簪花”之礼,即众进士从此脱下粗布的百姓衣服,换上官服,并由祭酒、司业亲自在前三名的头上插金花,是一种非常荣耀的礼仪,过后祭酒还要赐宴,与所有中进士的学生们把酒庆贺。

行走院区,室内陈列了有关科举制度的书籍,从中介绍了解到当时国子监的学生多为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学生主要的功课是读书、写字、做文章等。据说,每隔六日写一篇正式的文章,每一年转堂(升级)一次,六年毕业,学生在校期间,每月领助学金(膏火)8两。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发派县长(知县)、副县长(县丞),或为教育科长(训导)等职。

紧邻国子监东侧的是孔庙。由先师门进得院子,里面石碑林立,上面记载着当年一些进士的文章或履历,如今大部分都已经模糊不清,好在碑底有介绍,诸如严嵩、于谦、刘墉、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列在上面,他们在气度上无形地被人划了高低等级。他们的命运,更是与当朝皇帝的重视程度有关。

是的,人世间并非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每个人都有他独有的生存法则。如今的国子监,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尊荣,只有那一把木椅,一张木桌和一方高出地面半米的木台,将尊卑等级明显划定,使得这里处处渗透出一种浓郁的政治色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