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兰亭,让人自然想到了王羲之书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而练习书法能使人达到怡情气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好处。
2007年3月初,我循着历史的记忆穿过一片竹林,沿着林荫小道来到鹅池碑,见浓荫深处大水池边立碑亭一块,碑上镌有遒媚劲健“鹅池”两大字,传为王羲之父子手笔。“鹅”字瘦长,“池”字肥胖,故叫“父子碑”。凭栏俯瞰,清澈的池水倒映着青山翠竹,几只白鹅悠闲畅游。
景随步移,最让人喜欢的自然是鹅池碑旁边的那块“太”字碑。传王献之在练完三缸水后,自认为字写得好,就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可王羲之认为“大”的一撇和一捺叉开的角度太大,于是在“大”下加了一点,成了一个“太”字,弥补了此字的不足。后来王献之的母亲看了此“太”字,便说:“吾儿习字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惭愧,就发奋努力地练习书法,在练完18缸水之后,他的书法有了极大的长进,最终王献之也成为一代大书法家。
继续循着古雅的气息,再往里走便是著名的曲水流觞发生地,此地曲径通幽,绿意盎然,竹香扑面,意境连连。相传,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邀集官宦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此修禊,饮酒赋诗。王羲之情不自禁地挥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从此成了我国的书法圣地。为此,兰亭也被辟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八个景点,供游人观赏。
闻着书香越过三曲石桥,穿过流觞亭至兰亭碑,碑冠浮雕云龙,极为精美壮观。碑正面刻有清康熙帝手书《兰亭序》趣文,字迹工整,有气度。碑背面刻有清乾隆帝《兰亭即事》七律诗,字迹潇洒大方。在兰亭碑东边为王右军祠,粉墙黛瓦、素雅庄重。祠周清泉流动,前后古樟蔽日。厅中悬有“尽得风流”一匾,祠内有一长方墨池,名曰墨华亭。传说是王羲之向魏夫人临池学书,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尽黑。池中有亭,左右长廊对拱,壁间嵌有多种版本的《兰亭序》和名人题咏的碑刻。这些作品有草书,有隶书,有楷书,有小篆,尽展书法之风流。
兰亭,一共有三块碑,分别是父子碑、君王碑和子孙碑。来到君王碑前,只见这块碑上写有“兰亭”两字,为清朝康熙皇帝的手迹。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君王唐太宗,更是对王羲之的书法喜爱有加,在他取得《兰亭集序》之后,便命令当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也让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然而,历代尊奉的“天下第一行书”,只是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本”或冯承素的“摹本”。使得《兰亭集序》之美只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向往。
过兰亭江,一座现代建筑书法博物馆立在绿阴深处,四周林间小径均用卵石铺成,简单质朴。漫步曲径通幽的小径,听着江水的涛声,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意境。
浙江绍兴自古人杰出,兰亭集序写丰碑。兰亭真不愧是“景幽、诗雅、文妙、书绝”的书法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