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中国要花多少年?随心游,6到8年,2000多天。如果是坐高铁、飞机、开车呢?3年,或5载。如果是徒步呢?10年,或更长。如果是慢游呢?20年,或一辈子。于是我带着梦想、循着文人墨客的情怀上路,计划在自己有生之年游完祖国大好河山。
我出生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故里──江西南丰县,从小喜欢听老人讲曾巩当年多次落榜,但永不言败、不断应考终获成功的人生励志故事。17岁那年,跟着母亲游历了曾巩幼年学习的地方──读书岩。通过游园,获得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人走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砺,何来日后的功成名就。
自游历曾巩读书岩产生感悟后,我便有了前行的动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风土人情、大地景致,以及旅行过程中体味到的酸甜苦辣用笔记录下来。在耕读历史、写意人生、赏析美景之余,我也不断在思考问题。为什么寺庙偏好建在深山幽谷中?原来是古人为了躲避战争等灾害,远离红尘是非之地,加上好的空气能帮助自己修行。又如,为什么中国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均与山湖有关联?《白蛇传》里面的西湖断桥相会、《牛郎织女》与河南鲁峰山、《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的坐游船求学、《阿诗玛》与云南石林。动人的故事总是借美丽的山水更加动人。
记得我第一次读到徐弘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时,便被他笔酣墨饱、入木三分的文字深深打动,他前后两次游黄山日记中提到“登黄山,天下无山”画龙点睛之句,让我彻底迷恋上旅行。为此,我学习过、模仿过、崇拜过。
我不是徒步爱好者,但我喜欢带着思考和问题上路。在旅行过程中,我明白了人为何看了五岳还要去黄山,黄山归来还要继续登山?因为人骨子里都向往大自然,喜欢在名山大川中感悟自己的渺小,认知自己,喜欢拿自然作战场,喜欢陶醉在山水之间,远抛烦恼尘世。
旅行是辛酸的,2010年国庆,慕名来到四川崇州三郎镇九龙沟,震后景区不对外开放,只好偷偷进山。越往沟里走,山道受损越厉害,几十吨重的巨石砸在山道上的痕迹,清晰可辨。除了担心被蛇咬,也害怕山上的滚石。在登山过程中有幸遇到了一对勇敢的情侣,是他们陪我艰难地前行,虽然最后没有行至终点,但也体验了一把徒步探险的刺激。
2012年4月18日,我在西藏米林县旅行时,有幸遇到几位徒步爱好者,得知他们即将徒步探险雄伟峻险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后来,通过新闻才知道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遭遇了雪崩,导致两名背夫死亡。正是这件事,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从出生到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已经不完全是自己的,尤其是当自己受到伤害时,比自己更难过的是父母。因此,人活着除了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同样要延续生命。要知道,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停止改变,但会因为有你的存在而更加精彩。
从小体弱多病的我要实现游遍中国的梦想,自然需要一种力量支撑。记得在西藏、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和四川黄龙这三次游行时,因为行走的路太多,过于疲劳,导致高原反应尤其强烈。但我还是艰难地顶着头昏脑涨、胸闷乏力的症状,从头到尾游完了整个景区,这完全是靠意志在支撑。还记得我购买好门票进入开封清明上河园时,正好肾结石病发作,考虑到已经花钱购票进园,只好忍受着阵阵钻心的疼痛游完了整个园区。直到下午4点多钟,才前往开封市人民医院就诊。最后连医生都感觉到惊讶,从早上9点病疼痛到下午4点多,居然能强忍7个多小时,真乃奇人。
旅途中总会有些事难以用文字表达。就像人喜欢远离城市的喧嚣,选择到农村亲近大自然,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下,体验一种生活的宁静!记得在四川、贵州、江西、湖南的乡村游,选择在农家住宿,主人总会拿平时不舍得吃得腊肉、笋干招待客人。当主人为我倒上一碗自家酿的米酒,然后把大块的肉夹到我的碗里时,这种纯朴、诚实的待客之道只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一汪水,一座山。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思考几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去哪里的目的是什么?”起初,认为问题答案很简单,因为我来的目的就是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旅行结束后,得回到自己工作的地方。随着岁月的变迁,这种观点发生了改变,我不仅来看景点,还要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大家。
今日的我依然在努力地前行,因为要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力求把中国最美的大地景致,通过自己细致、深入、质朴的平民视角呈现出来。
阳光给人希望,月光给人静思。山水间,荡气回肠。路在前方,我在路上,因为向往,所以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