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0/05
分享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于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怀着悲愤填膺、彷徨无助的心情和满腹爱国救民的忧伤,挥毫写下了《有感》。

2012年7月初,我沿武汉市首义公园一路前行,开阔广场周围广植花木,绿草茵茵,散落其间的是一些人物雕像,有提着鸟笼的,有街头剃头的,有时尚少女,有奔走在街头的小报童,还有穿着长袍马褂的老者和西装革履的年轻人,都是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期的民俗民风。

首义广场南侧大楼外墙为红色,飞檐翘角,双坡屋顶,肃穆凝重。大楼侧面有三块几何形拼出的建筑,这就是辛亥革命博物馆。驻足其间,发现对岸是蛇山,山下是辛亥革命纪念馆(俗称红楼)、辛亥革命纪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祠等建筑,像历史长河一样地呈现在眼前。

领票入博物馆,序厅墙壁正中有一幅“共和之基”的巨大浮雕,内容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为题材的历史画面。尤其是武昌首义的那部分,采用浮雕、圆雕的形式,逐渐推进,把起义的士兵队伍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达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

循着历史的余味进入晚清中国展厅,昔日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法《黄埔条约》、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中英俄《北京条约》、中俄《伊犁条约》、中法《中法新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瑷珲条约》、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英《虎门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雕刻形式出现在两侧墙上,让人一脚踏入了沉重的历史。就在走廊尽头,是一组逼真的人物蜡像,左边是外国人,右边是清朝官员。还有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戊戌六君子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的场景和解说。晚清年代,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下,湖北民族资本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时,大力操练新军、设学堂、派出留学生,为辛亥革命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沿着指示牌参观,进入第二展厅——革命原起,看到了“唐才常汉口被捕历史事件”复原场景塑像,被绳索反手捆绑的唐才常,在紫阳湖畔的草木间不屈地眺望远方,慷慨激昂,令人鼓舞。孙中山赴檀香山复原场景塑像,讲述的是13岁的孙中山站立在轮船上,凝神远眺大海,随母从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1894年11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

一组塑像描述的是留日回国的吴禄贞邀集曹亚伯、李书城、冯特民等主要成员借武昌花园山李廉方寓所为聚会点,畅谈革命方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派遣知识青年进入新军。此外,还有名人陈天华、邹容、于右任、冯自由的照片和介绍。

进入第三展厅——武昌首义,里面展示有青石板、老屋、古树、小巷茶馆、德和酒庄等微缩景观,并以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模型、实景、影像、音响、灯光搭配组合,让参观者可以看到起义士兵的走动实景。其中就有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在城外塘角辎重队纵火为号,打响首义的“第一枪”场景。道出了武汉人、湖北人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正是这次武昌首义,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最后使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步入第四展厅的创建共和,里面展示的是起义军攻占武昌城后,原湖北咨议局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获绝大多数人赞同。革命党人李翊东代黎元洪签署了第一份安民告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黎布告》。其中就有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蜡像。此外,还有《黎元洪祭天》巨幅油画和黄兴将军骑马指挥阳夏保卫战塑像。

在陈列室展出的大量文物、照片中,其中就有一幅描述了湖北汉口“租界图”(英文版),反映英、俄、德、法、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正是这些大量的物证,使得此馆已成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从这里开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