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深巷,心中不免有些惊慌,不是自己不想去体味,而是心被无情的岁月摧残,好在前方有一丝丝灯光,让人看到了希望,迈开坚定的步伐,原来这条大道如此平坦。
2012年的国庆假期,辗转福建福州城中的多条街道,终于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找到了被称之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的三坊七巷。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服装的,有卖裱褙的,有卖花灯的,有卖工艺品的。更多的是传统小吃店,有同利肉燕老铺、永和鱼丸、木金肉丸等,游人络绎不绝,争相购买。
踏入衣锦坊,逶迤于弯曲的小巷,皆为白灰厚砖的马鞍墙,墙体随着屋架起伏成曲线,引得游人争相驻足欣赏。通过墙壁上张贴的资料了解到此坊旧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以里人陆蕴(官至御史中丞)、陆藻兄弟同知福州而名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官江东提刑,居其内,改名衣锦坊,沿用至今。在坊里还有一座总面积达2377平方米的水榭戏台,戏台顶部刻有象征福、寿的团鹤和蝙蝠,翘角上有精美镂空角鱼。足以说明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来到三坊中的文儒坊,了解到此坊除了居住过国子监祭酒郑穆之外,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代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名士。光禄坊则是因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闽山保福寺时,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而得名。
寻访三坊七巷,与名人有关的建筑举不胜举,大家熟知的有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戊戌变法六君子林旭、感人肺腑的《与妻书》的作者、黄花岗英烈林觉民等等。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故居,大门与照壁相连,天庭、天井连接着大厅与住房,敞廊围绕结构的屋顶,为宅内采光及空气流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沿街走来,看过几组塑像见两层高的建筑门前,摆放有一对石狮。后通过悬挂在墙壁上的文字介绍了解到此宅为叶在埼世居之地。当年的叶氏宗族满门被誉为世代翰林,乃福州知名的书香门第。现改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信步入馆,整个故居进深三进,正厅及两翼均为方柱,雕饰细腻的垂花及雀替。现里面摆放有陶泥、剪纸、银饰等传统的工艺品,有年长老人在现场制作工艺品。吸引我的是由寿山石雕刻而成的水果荔枝,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
巷弄间,古井悄然滴水,传承千年的历史在这静静流淌,古老的文字在空气中回荡,仿佛穿越时光的画卷。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敬仰,每一处遗迹都是岁月的见证。每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是匠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中,心中对文化的传承敬仰愈发深厚。
古街不仅能看到粉墙黛瓦、雕花篆刻的门窗,还有古井、石砌牌坊、石桥古迹、古榕点缀。最有名的要数圈着金瓜井栏的苏公井,是目前福州仅存的一口宋井。据说舜元公在任知福州时,在福州城开掘水井十二口,唯有此口幸存。因为此街有如此多的遗迹作衬映,使行走其间的游人能感受到当年将相人士出入的身影。
行走街巷,心中仿佛携着一幅永不磨灭的画面,留存着时光的痕迹,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前行,唯一不能选择的自然是放弃。一幅好画永远欣赏不够。这是我在寻访三坊七巷感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