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寺庙,就像喜欢站在阳光照射下的林木间,舞动着自己的脚步,跳出人生的精彩。当我踏入静谧的碧云寺,像穿越时光一样将游人带入古老的佛道境界。
2008年4月末,循着佛音来到北京碧云寺,山门两侧有清代旗杆基石。山门上有蓝底金字匾一面,上用汉、蒙古、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碧云寺”,为乾隆手书。
山门前的石桥比一般寺庙厚重,紧靠山门是一对身躯瘦长雕琢精细的石狮,蹲坐峙立,威武如生。驻足其间,自下而上,寺院依着倾斜的山势而建,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一层比一层升高,优美典雅的景致也一级比一级递进。
穿过山门,迎面是殿堂两侧那两尊泥质彩塑的哼哈二将,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在这宁静的角落,感受到一份超越尘世的宁静,心随墨香飘然,漫游在千年的禅意之间。或许,这正是它独特的魅力。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的檐下饰有斗拱。极具有艺术感的殿堂正中,供奉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释迦牟尼塑像后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女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图案。与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后的八角碑亭,亭内立有乾隆御笔亲书碑记,上面记述了乾隆重修碧云寺的情况。与亭相依并存的是院内的古树,属娑罗树最为珍贵,枝干盘曲,叶片长圆,树顶像曲伞,形状恰似枣核,每个杈长有五叶和七叶不等,故又称“七叶树”。如今,碑亭内的佛像仿佛在述说千年的故事,静默中传递着智慧的光芒。身临其境,深感这片石海承载了文化的厚重,如同一本悠长的经文,等待着有心人去品读。
参观大名鼎鼎的碧云寺罗汉堂,堂内供奉有508尊木质雕像。有袒胸露腹的,有闭目静坐的,有低头微笑的,有抬头大笑的,有老态龙钟的,它们外覆金箔,身材大小与常人相同,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其中,有两尊是康熙帝和乾隆帝的塑像,真是令人费解。
来到风景清幽的水泉院,松柏参天的院落里有一口天然的泉池,名水泉,又称“卓锡泉”。泉水自石缝流出,汇而为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池旁边,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与周围的树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座优美的庭院花园。
踏入第三重院,院内正门上方悬挂红底金字木匾,上为宋庆龄手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八个大字。正厅设孙中山半身塑像一尊,室内停放有1925年苏联赠玻璃盖钢棺一口。周围陈列孙中山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史迹。堂壁后镶嵌汉白玉石刻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有各种花纹,白底金字,上书“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
寺院最后的金刚宝座塔,塔高三层,分塔基、宝座、塔身。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塔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石,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佛像。
八角攒尖的碑亭,下面八角,上面是伞,重檐斗拱。内部顶端为龙头藻井。碑身雕刻的狮子,披肩散发,两眼圆睁。整个碑亭青灰色,稳固而端庄。石牌坊是明代的魏忠贤修建。在这宁静中,仿佛能聆听到千年前的禅意,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底蕴。
驻足金刚宝座塔前,回首举目,六进院落,相互连通;大小建筑,逐层升起;南北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汉白石玉阶,因梯式地势而形成步步为营的布局,营造出视野开阔、胸怀大志的境界。古刹之美,不仅仅在于庄重建筑,更在于它蕴含的历史沧桑。一位修行者曾在这静谧之地领悟佛法,将心灵的智慧留在石碑,徐徐踏上那三百多级石阶,仿佛沿着时光的脉络一一揭开岁月的印痕。
精美古刹,当属碧云。除了喜欢寺庙佛音环绕和端庄的佛像外,我更喜欢在游历过程中用心发现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以此来激发人的想象力,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被称之为北京西山风景区中最精美的古刹碧云寺,不仅是建筑的艺术之美,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