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19
分享

革命摇篮井冈山

说起井冈山,大家知道是中国革命圣地,碧海茫茫的山区,满目松杉翠竹,岭上谷下,淡浓交错,深浅相叠,堪称森林王国。此外,“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是井冈山当年的生活写照。红米饭一直是自己的最爱,南瓜汤喝起来更是爽口、润胃。对于秋茄子,只能在秋季的时候吃,才算得上地道。

2013年6月底的一天,怀着对革命圣地和对自然的向往,游历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一、挹翠湖:呼之即来的美丽

从井冈山市搭车往茨坪镇,汽车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颠簸,车驶入镇中心,道路两侧生长有很多巨大的水杉,一幢幢楼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掩映在绿色丛林中。不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绵亘蜿蜒,重重叠叠,翠色诱人。

挹翠湖,湖面绿树倒映,阳光照射在水面,天光云影,灵韵自来,别有雅趣。信步入园,园内设亭榭、盆趣园等游赏景点。在湖心岛,山岩谲奇,蕙兰争艳,似情侣呢喃私语,讲述着一个遥远的梦。

沿湖边林荫小路慢行,赏心悦目,繁花似锦,时有三二游人,或漫步湖边,或谈笑风生,或湖中荡舟览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难怪现代著名书画大师陆俨少为之题写“挹翠映波”四个字。了解到湖始建于1979年,是井冈山人民为了发展井冈山的旅游业而挖的一个人工湖。

二、历史档案:尽藏革命博物馆中

看完挹翠湖上中心马路,映入眼帘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白色石墙上书“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为朱德手书。气宇轩昂的建筑在阳光照射下,与杉木交相辉映,“红色情怀,绿色井冈”的神韵油然而生。

进入博物馆大堂,借助光线见幽深过道墙壁浮雕上,身着灰色军服的红军战士正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井冈革命精神尽显其中。

看过朱德题写的“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的拓本,绕过长廊进入宽大空寂的展室,大银幕闪现出井冈山自然的风貌,重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地势,格外漂亮。这幅美丽自然景观图,见证了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抗战史,从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

目光自然落到躺在玻璃柜中的扁担上,焦黄的竹面上印着“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扁担见证了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上山的艰辛。

一个接一个的展室观看,令人感动的是陈毅安写给未婚妻李志强的那封信,信的内容说道:“志强,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如何?挂念得很……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地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信写于1927年10月,而主人陈毅安就是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员,于1930年在湖南牺牲。

辗转展馆,一支支傲然挺立的枪,不减当年威武;一份份字体潦草的手稿,见证着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井冈的身影。展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重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最终夺取了新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革命博物馆,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茨坪旧居:革命家园

参观完博物馆,搭公交车来到茨坪旧居,门上悬“毛泽东同志旧居”七字的农舍,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就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幽静自然。

入农舍,毛泽东当年居住的卧室陈设有床铺、桌椅,一张油漆剥落的长形木桌上,摆放有一盏马灯、一盏油灯。为了节约用油,毛泽东每晚坚持用油灯,且只点一根灯芯,马灯一直不舍得用。正是在这盏油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文章中,他结合湘赣边界革命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看过上悬“井冈山红色邮政陈列室”字样的建筑,又见门上悬挂有“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匾额,了解到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设立防务处,张子清任处长。同年7月,设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王佐任主任,邓允庭任党代表。主要任务是召集各县赤卫队长会议、部署各县联防工作,组织群众修筑哨口工事、救护伤员、运输物资,以及将打土豪筹集的财物分配给红军、地方政府和群众等。1929年2月被敌人烧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

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屋中间厅堂是军部召开干部会议的场所,右间是朱德军长的住房,左间是陈毅主任的住房,住房内陈设有床,床上垫有稻草和铺有土布床单,一床军用线毯放在上面。而在桌子上,除批阅文稿的笔墨外,还有一盏照明的油灯。此外,院内还有修理、制造梭镖、大刀和鸟枪各种武器的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以及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旧址。

毛泽东旧居的房东名叫李利昌,原家中开有一小杂货铺。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如今,旧物依然在,但门庭若市。

四、革命烈士陵园:永远的怀念

由毛泽东旧居出来朝中心车站方向,来到五井路北见宋任穷同志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陵园两边,青松苍翠挺拔,像战士一样迎接着八方游客前来参观。

登上百级石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彭真同志题写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匾额,这便是烈士纪念堂。入堂后见瞻仰大厅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烫金大字。厅内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部分参观者献的花圈和花篮。左侧陈列室有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等领导人的挂像。何长工、张令彬、贺敏学、温玉成等其他英烈们的肖像、遗像、革命文物则安放在忠魂堂内。

东侧雕塑园,花木丛中散落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张子清、何挺颖、贺子珍、王尔琢、王佐、袁文才等人的塑像,有的骑马张望,有的握枪待发,有的横刀勒马,从容不迫,运筹帷幄,英姿飒爽。

邓小平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十个大字特别抢眼。驻足山顶纪念碑,一座寓意深刻的铜雕,近看像一杆杆直刺蓝天的长枪,远看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烈火呈“山”和刺刀形象,是红色英烈浩气长存的一种象征。在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石上刻着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浮雕,南面为“会师井冈”,东面为“红色割据”,西面为“浴血罗霄”。纪念碑左前方是母亲与手持梭镖的孩子的塑像;右前方是新娘手挎一篮鸡蛋,送胸戴红花的新郎上前线,昭示着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

由纪念碑下至碑林,墙壁上嵌有“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井冈红旗代代相传”“星星之火燃遍全国”“雄山秀水”等题刻,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老红军战士的诗词手迹,以及书法家和知名人士的翰墨,多达100余块碑刻。

五、大井旧居:一景一物道乾坤

坐景区巴士来到大井,整个村庄深藏井冈山腹心地带,四面为层层叠叠的高山,房前屋后为菜地,成片稻田,绿色一片。

毛泽东旧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因墙壁为白色,故当地人称之为“白屋”。房内大堂两边各有两个院落,院子里有两排房间。第一个院子的右首是厨房,另一边与之对称的也是厨房。毛泽东卧室就在第二个院落。据说毛泽东和贺子珍当年是在这里结婚。值得一提的是大堂左侧的那堵泥墙,泥墙上布满了子弹打过的孔眼。当年反“围剿”失败后,敌人窜入大小五井,大井村的房屋基本上被焚毁,烧得只剩一堵残墙,解放后进行重建,但残墙仍嵌在里面。屋前大树下,木栅栏围有一块乌黑的石头是毛泽东当年读书的地方,故称“读书石”。此外,因本村名为大井,故有词叫“坐井观天”之意。说的是胸怀广阔、目光高远的毛泽东,坐在大井观世界。

旧居房前的海罗杉、凿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株高大的红豆杉特别引人注目。树旁保留有一堵残墙,上面弹痕累累,向世人诉说着井冈山斗争的艰难岁月。

彭德怀同志旧居,了解到1928年夏,红四军医院由宁冈茅坪迁到大小五井,在这房屋的中厅设立医疗所,红军医院院长曹鑅也曾在这里居住。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同志率红五军一部上井冈山后曾来到大井,在房屋的西厢居住和工作。此外,旧居旁边的黄屋里为朱德、陈毅的旧居。

六、水口:景色迷人

从大井向西南深山至水口景观,一条曲折峡谷两边山岩长满了青苔,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营造出一幅迷人的景观。

一路上流水潺潺,环境异常清净,河床上随处可见被水冲刷干净的石头,或圆或方,或大或小。经过碧连桥过百跌泉,开阔的峡谷中插进半片山崖,仿佛石门半开半闭,远山也就半隐半现,景观奇丽。

过山口由磴道向山谷,绿树掩映,但听哗啦啦的水声传来,不远处观瀑亭立于山坡,白花花的瀑布呼啸着从山崖上飞泻而来,落差百米,发出震耳欲聋的轰响,幽静的山谷顿时热闹了起来。

从观瀑亭旁边蜿蜒石阶朝谷底深处探寻,见落下的瀑布随之转折并连跌三级,像开锅沸水顺着山体倾泻。瀑布跌落山岩沟渠后,由于沟渠狭窄,跌落的瀑布经过山岩的阻击后,喷涌着扑向对岸,腾起高高的水雾,使得整个山涧被笼罩在一层雾气中。

驻足瀑布下深潭边,飘落下来的水花不停地朝自己眼前飞来,使人的双眼变得模糊起来,好在阳光明媚,使得水雾显现出两道绚丽多姿的彩虹,异常美丽。

小径伴清溪,激情汇水口。双瀑飞奔泻,恰似龙腾起。

七、黄洋界:天下第一山

从茨坪中心车站转车往黄洋界,穿过一段公路隧道,一座巍峨峻峭的山峰,凌空突兀,赫然在目,这便是井冈山主峰。因主峰状如五指,又称“五指峰”,故朱德称为“天下第一山”。毛泽东则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有“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之句。

车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的广场上停了下来,下车观之,近处枫叶渐丹,群山如黛;远望烟云迷蒙,峡谷中的村落依稀可辨。

黄洋界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放置有一块呈五角形的火炬亭,正面镶刻有朱德亲笔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十一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旁边有一块横碑,横碑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看过纪念碑由山道登至炮台,高低不一的石台上架有一门大炮,旁边有文字介绍: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插竹钉、挖壕沟、抬石头,筑起竹钉阵、滚木礌石等防线,凭借黄洋界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山坡上的农舍哨口营房,一门居中,窗开五个,黄色外墙,低矮古朴。门上悬挂有“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字样。室内有文字介绍:1928年夏季,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客栈的基础上建造红军营房,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宁冈县第四区工农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

站在哨口营房前,朝山谷眺望,陡坡下面名叫五里横排小道欣然在眼前,据说“朱德的扁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从宁冈龙市向茨坪运粮,穿着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坳,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时任军长年过四十的朱德与一起挑粮的年轻战士相约,挑到黄洋界大槲树下歇息。红军战士为了让他得到休息,两次拿走他的扁担,朱德便请军需处的同志为他削了第三根扁担,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开国上将朱良才写下此事,我在学校就读过这篇文章。

好一个雄伟险峻的黄洋界,迎来了一条神奇多姿的天路。难怪有人说“不上黄洋界,不算真正到过井冈山”。

八、茅坪八角楼:井冈精神放光芒

由黄洋界搭景区游览车至茅坪村八角楼,一路上风景如画,秀竹摇翠,山岭明丽鲜润,沟壑绿意盎然,沿途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引人遐思,激发诗情。

一栋土砖结构的楼房,门楣上有一块红漆金字木匾,嵌有郭沫若题写的“茅坪毛主席旧居”七个大字。进屋见墙上挂有斗笠。穿过大堂,跨进青石板铺成厅堂,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原来是一方天井吹进来的一阵风。但见天井池水里养大鲵一条,又叫“娃娃鱼”。当年,毛泽东曾用它比喻成人间的恶霸,还发表了要铲除人间恶霸的战斗誓言。

由梯子登上二楼,踏进毛泽东曾生活过的房间,借着八角天窗照射进来的光线,见房间里陈列有一床二桌,床头桌上放铁皮箱一个,为原物。在窗前桌上摆有桐油灯、石砚、毛笔等物。据说毛泽东就是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在八角楼旁边还建小黄屋一幢,墙壁上挂有“茅坪乡工农兵政府旧址”十个大字。正门上悬挂有“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展”字样,有文字介绍说:贺子珍出生在官逼民反的动乱年代,为追求光明,她16岁投身革命,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八角楼旁有红军交通站、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含陈毅旧居)、红四军军需处旧址,以及井冈英杰——袁文才生平陈列等展览。在旧居对岸的红军烈士墓园的山脚下,立有袁文才雕塑。此外,红四军29团团部,该团由湖南暴动农民组建,于1928年4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龙市,5月参加两军会师,编为此团。红四军31团团部是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建的。

谢氏慎公祠,堂中摆放有长条案桌,背景墙上挂“代表大会”字样的横幅,下面是一面党旗,再下面是马克思、列宁画像。有文字介绍: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0余人。由毛泽东主持会议,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总结了7个月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选举产生了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别委员会。从而,坚定了广大军民革命必胜的信念,指明了革命的正确航向,使革命的道路永放光芒。

八角楼已不仅仅是幢楼房,它包含着一种永生永世、璀璨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

九、会师广场:星火燎原

前往会师广场的路上,透过车窗张望,窗外不断晃过的田野和山峦,自然村一个接一个,时有农民在田间劳作,呈现出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

车在广场前停靠,下车见两位巨人的铜像就耸立在广场头端,只见头戴闪闪红星帽子的朱德站在左边,右侧为身穿灰色布衣的毛泽东,两人双手紧握在一起,正在用眼神交谈。正是毛泽东与朱德的这次历史性的会见,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会师桥头建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碑正面是“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贴金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词。底座正面是纪念碑文。回首眺望四周,山林起伏,就像当年那一列列红军方阵,仿佛看到当年的两支雄师朝此进发而来,如同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回到了当年那个年代。

“革命风云怒,会师有大桥。龙江流碧血,鹅石卷惊涛。”郭沫若是这样描写到会师广场。如今,当年的红军战士大部分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的英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用鲜血和躯体构筑的井冈山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

十、会师园:情深意浓

看过会师广场上的纪念碑,龙江河畔的园子边红旗招展,原来这就是会师园。

进会师园,砖木混合结构的书院,穿斗式梁架,封火硬山墙,分前后三进组成。左右回廊与两侧厢房相通,分别设有启秀斋、珍席斋、锦心斋、报功祠、漱芳斋、梯云斋、步月斋、崇文祠等建筑。院前用麻石条砌置泮池,辟“状元桥”拱跨其上。鳞瓦盖顶正门悬挂有“龙江书院”四个字。悬挂有“明道堂”的中厅,为授课场所。后进文星阁,可登高远眺。据说此屋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

回廊现辟有陈列室,第一展室为“引兵井冈山”,第二展室为“千里苦转战”,第三展室为“井冈大会师”,第四展室为“会师后的发展”等资料和图片。有文字介绍:1928年5月4日,两支队伍在龙江书院对面的龙江河畔召开会师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第十一师师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井冈山会师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是震惊全中国的大事件。

龙江书院,不仅是毛泽东和朱德、陈毅会谈的地方,还是红军教导队旧址。红军在明道堂开设教导班,第一期学员100多人,教导队由吕赤任大队长,袁炎飞、黄天华任专职教官。园内还修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

十一、造币厂:红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上井村的红军造币厂遗址,院落广场摆放有一个大大的圆银币,上面有“工”字银元介绍:铸造的银币,图案仿照墨西哥鹰洋,中间加刻一个“工”字。正面为墨西哥共和国国徽:一只雄鹰,张开翅膀,嘴叼一蛇,站立一棵从湖水岩石长出的仙人掌上,下由橡树和月桂的枝叶环绕,象征力量、忠诚、和平。传墨西哥鹰洋在当年那个年代是他国银元中的佳品,且多年不变,人们乐于使用,尤其在中国南部、中部各省,流通广泛。

由上悬“红军造币厂”字样的土黄色平房进入馆内,展示有当年造币的遗物及照片,有滚边机、炼炉、提纯银等器具。煤洗、凿字、开响、做旧等工序在这里进行。为防止敌人“进剿”以及造币厂的安全,银坯的翻制与银元的印花工序,且设在原始森林的龙潭风景区里的红军洞完成。铸币作为一种技术工作,为此红军专门从广东请来技工谢氏兄弟来此造币。在当年没有冲压机的年代,他们就用农民舂米的手工工具加以改造,其他如化银锅等都是自己做的土设备。

十二、百竹园:革命的见证者

看完红军造币厂朝旁边的山道进园,路边遍植竹子,一丛连一丛,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有毛竹、黑竹、条纹花竹、淡竹、刚竹、斑竹(湘妃竹)、慈竹、箬竹、紫竹、寒竹、苦竹、观音竹、凤尾竹、实心竹、龟甲竹、小佛肚竹、鸡毛竹等百余种,形状有方有圆,有弧状和球形。颜色有紫有绿,黄中镶绿、绿中镶黄之美。值得一提的是井冈山特有方竹,摇曳着浓密的竹叶,尽情炫耀着它的美丽。最奇妙的是看似圆的,用手摸之,竹子的竿儿呈方形,棱角分明。

游道两侧,竹林挺拔,有得密密麻麻,有的看来出世不久,亭亭玉立,似奇兵站立,别有一番神采。除这个百竹园,井冈山还有黄洋界、朱砂冲、五大哨口等地生长竹林,可谓巍巍井冈五百里,翠竹浩瀚,山巅岗峦,陡崖石隙,无处不茂。漫山竹杉依然苍翠欲滴,正是“千山竹,万山木,抬头不见天,一望不见边”。

井冈山的翠竹功不可没。当年战士们用它搭过帐篷,做过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过饭,做过扁担和吹火筒等。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用竹子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毛竹不再当武器,而是把它加工成工艺品销售。井冈山的竹子,就是革命的竹子!

十三、小井红军医院:救死扶伤的精神永存

检票后入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院落中有一座坐北朝南楼房,采用全木质结构,屋顶用杉树皮覆盖而成,具有南方山区庄重大方质朴的特色。

一条长长的中廊将病房分成南北各半,楼上楼下的病房均设有阳台,使整座医院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伤病员休息、活动、晒太阳等。进入楼房,借着阳光,见房内设有门诊室、手术室、办公室等医务人员的工作室,共有32间病房。

王展程住房介绍,王展程,湖南石门县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湖南起义,1928年4月随朱德部队上井冈山,任中国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参谋长。旁边病房里有文字介绍:张子清,别名寿山,1902年4月4日生于湖南益阳县坂溪乡。1920年毕业于湖南讲武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团第三营营长。于1929年5月病逝于永新,时年28岁。

曾志图片展室墙上,介绍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宜章县,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初参加湖南起义,4月底上井冈山,12月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她为了红军医院的建设,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了解除伤病员们的痛苦,她想尽办法;为了革命事业,她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给了别人。

旧居广场上那组《师长献盐》的雕塑特别引人注目:1928年4月,时任红军十一师师长兼第三十一团团长的张子清也在这里养伤。一天,红四军第三十一团的战友去看张师长,将缴获下来的一袋食盐送给他擦洗受伤的脚踝,但张子清拒绝不收,后来经不住战友的再三请求,只好收下。等到战友走后,他用油纸把盐小心翼翼地包好,收了起来。不久,医院断了盐,有一个多星期没有给伤员消毒。伤员伤口溃烂,病情恶化。张子清知道后,立即把护士叫到身边,将那包盐交给她,反复嘱咐:“盐不多,先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能省下来些,把所有人的伤口都洗洗。”护士的眼泪掉了下来,因为张子清的伤情也非常严重。

十四、龙潭景区:洗涤身心疲惫

坐缆车去看龙潭看瀑布,透过窗户往外看,幽深山间,群峰嵯峨,山势险峻,悬崖嶙峋,古木竞秀,流水激石,跌宕生姿。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瀑布名叫“碧玉潭”,三面危崖如削,一面地势稍缓的山谷间,有一股巨大的水雾从这里腾空而起,犹如一条白练凌空垂挂,喷珠吐玉,气势磅礴。

接着是第二潭的锁龙潭,掩映在丛林中的瀑布,似被锁的蛟龙急欲出洞,碧水泱泱,汀芷竞秀,委婉动人,似未出阁的龙女锁在深闺,羞于见人,耐人寻味。

迎来珍珠潭,潭面湛蓝,瀑布在半空中碎成无数闪亮的水珠,直击潭面,恰似珍珠落玉盘,激起潭面水花四射,如同串串珍珠,在阳光下闪烁耀眼,美丽无比。

最后为仙女潭,它是五潭中形态最美的一道瀑布。坐在缆车上观这五道瀑布,一道溪水冲击小井峡谷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故形成了碧玉、金锁、珍珠、飞凤、仙女等五潭五瀑。当地人把它们比喻成东海龙王五个女儿,在这里戏耍、争娇竞艳。

朝仙女潭方向前行,山溪奔流,哗哗流淌;百鸟争鸣,奇石迎宾;瀑布飞泻,惹人投眸。观之,落水口有一块卷髻状苍石,水流遇此石后分成两股,迂回之后沿崖壁冲下,宛如一位身穿白连衣裙的女郎悬在空中,婀娜多姿。此外,散落在龙潭附近的有寓意健康的长寿泉,有酷似雄鹰展翅飞向大海的鹰嘴岩,有将云彩环抱、似蓬莱天台的揽云台,有酷似毛笔的神笔石,双峰夹峙的一线天、红军造币厂遗址红军洞,以及回音壁、琴台、观虹台、侍女石、金龟击鼓、水帘瀑等景点,让游人流连忘返。

五潭十八瀑,潭潭无俗水,瀑瀑似神女。

十五、杜鹃山:天下第一山

井冈山的红色历史早有所闻,但在杜鹃山欣赏到如此惊艳的风景,都是自己心里意想不到的一种收获。

从茨坪中心车站乘车去杜鹃山(笔架山),透过车窗见路两边是水田,远处连绵的群山,各种绿色植物一层层将山包裹,挺拔秀丽的竹子,美不胜收。

攀崖上观日,伏栏望绿海。乘坐索道经过20分钟的行程,索道很长,中间设有中转站。从轿厢朝外眺望,雄伟陡峭的山峦,浩瀚无垠的林海,绝壁千仞的峡谷,瑰丽灿烂的日出,奇绝独特的杜鹃树。偶有云彩缭绕在山谷间,犹如自己云游在山水之间。

下索道由观景道登山,在杜鹃树的指引下,看到第一个景观古柏峰,山峰上遍布奇形怪状的柏树。此峰平行处有一座望指峰,因峰峦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又因其看上去像毛主席横卧时的头像,当地人也称其为“领袖峰”。

由悬空栈道至一号观景台,放眼眺望,险峻的地貌慢慢撩起它那神秘的面纱,山峦峡谷间,浮云涌动,各大山峰装点得若隐若现,绵延数十里的大云海,茫茫无际,犹如万里大海、波涛汹涌,场面蔚为壮观。

二号观景台,群山莽莽,沟壑纵横,漫山遍野的原始次生林密布,一眼望不到边;远处的茨坪、黄洋界及莽莽群山,只露出点点峰尖,像一座座小岛在海中浮现。

几块巨石前后斜立在悬崖上,有名叫将军石,有酷似金蟾石,嶙峋怪石,目不暇接,任凭想象。生长在悬崖上的松树,有单棵挺拔的,有紧紧依偎的,有列队生长的,葱茏青翠,千姿百态。小松岛是奇松最集中的地方,古松盘旋,倒挂于千仞峭壁之上,让人叹为观止。

栈道边的杜鹃,连绵数十里,有名叫猴头、红毛、鹿角、紫背、三叶、马银花等名字的多达几十种。今日登山虽未看到杜鹃花竞相开放,但通过宣传片看到此山的杜鹃花有白有粉,有红有紫,把整个山峦装点得如同彩龙玉带,灿若云霞,姹紫嫣红。

赏过杜鹃,一路前行,葱茏峻拔,逶迤奇险,天烛、孔雀、石笋、观岛,风光秀丽的山峰一一呈现在眼前。最高的那座为扬眉峰,峰形有如人之弯眉,居高临下,俯视周围,大有扬眉吐气之感。在此峰下的悬崖栈道设了四、五号,以及大观台,从这里不但可以赏花、拍景、观云海、望日出,还可以眺望井冈山田园风光,似一幅天然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

不去杜鹃山,枉来井冈山。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