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上一壶美酒,宴请朋友,谈笑间,所有愁思随那碗浓烈的酒香散去。悠然的岁月隔着模糊的琴声,心不由走远,独自聆听一人一花一世界的烦愁,渐渐让人忘却那份久久难消的忧愁。苏东坡的诗词一直被后人喜爱。听河源龙川籍同事志聪说,广东河源东源县境内有苏东坡后人苏秀弘居住过的村庄,值得一游。冲着苏东坡后人,2012年趁清明假期,我游览了这个被称之为“广东最美丽的乡村”苏家围。
由东源县城往苏家围,路过东江,两岸修林木竹里有几间小屋点缀。临湖那面,小桥流水,桥系扁舟,上面放有渔网渔具,一派村野农夫的生活情趣。从远处看,桥下水流湍急,河岸绿草如茵,一座茅屋点缀其间,不知何人所建。河边还有一大片农田和果园,一汪汪流水像一颗颗珍珠镶嵌于绿色翡翠之中。迎着徐风,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横跨河畔的迎亲桥,淙淙河水清澈见底,一架高大的被废弃的水车伫立在河边,四周生长有茂盛的垂柳、绿竹等植物,旁边还矗立有一尊苏轼雕像,看来眼前的这个村庄的确与苏东坡有关联。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乡野景观,还可以坐在垂钓者听他们讲故事,但往往不能钓上大鱼,或许这才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桥头老榕树,庞大枝干上布满了风雨侵蚀粗糙的树皮,老树虽然已经耗尽了青春年华,但仍顽强地伫立在村头,风雨无阻地迎着八方游客。站在桥头,观赏着桥边那片茂密干净的草地,草丛里长满各种杂草,一些野菊长得非常茂盛,有蝴蝶在草中飞舞,此情此景,让我回到了童年。畅想童年生活,我喜欢站在粗壮的树干前凝思,希望有朝一日登高望远,征服自然。
村中民宅依山势起伏而建,府第式的民居呈交互式的映入眼帘,几间青瓦白墙的民居散落在连绵青山脚下。古村左侧有几个大池塘点缀其间,山水环绕,绿色相拥,山村气息油然而生。一声清脆略带沙哑的声音从前方传来,让人不由心头一颤。听到这熟悉的嗓音,我下意识的回头,一条蜿蜒山路通往远方,山路上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木遮天蔽日。
顺着义合老街走进古村,在围龙屋里来回穿梭,寻找着苏东坡后人遗留的足迹,发现整个村庄以祠堂为中线,大多按天干地支和阴阳八卦布局。其中,就有苏秀弘建起第一座府第式围龙屋,是一栋典型的一进二厢三厅与天井方缺的古宅。“这是我祖父住过的地方,可惜后来他过世了。”站在房屋前的村民说道。据说这就是苏家人世代传下来的风水祖地。当年苏家人为避战乱而迁到了这里定居,世代承继忠孝家风,子孙繁衍至今达几千人,也算是人丁兴旺。
苏公祠的墙基为红石板,墙体由大青砖砌成,屋内分上、中、下三栋。中间一栋是苏家围举行祭祀、议事的厅堂,里面的柱、梁、枋等饰以山水或吉祥物雕刻。厅堂还悬挂有“外翰第”“贡元”“拔魁”三块匾额。漫步其间,看似杂乱分布的厢房,就像打开一个个独立的章节,又似一本厚重的书。
走进乡村性别文化展,用心倾听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墙上刻有古代有关男女性别的记忆,有花灯,有马褂等生男孩才允许的印记,充分感受到重男轻女的观念。这与当时农村男女地位不平等密切相关,也是妇女对命运感到绝望而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和抗争意识。那晾晒在竹竿上的衣服有着特殊的讲究,必须把男人衣服晾在上面,女人衣服晾在下面。现在,这些挂在竹竿上的东西被换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件崭新的白色裙子。这种改变,体现了对女性的保护,也体现了女性渴望爱情、尊重生命等一种姿态。此外,娘家作坊正在表演客家擂茶,只见客家妇女手拿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出,不一会儿就将茶叶研成碎泥,然后捞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为茶泥。用沸水冲入,再佐以炒米、豆瓣、米果等就成了一道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那仙人掌、香芋等小食,足让游人垂涎欲滴。
沿小径穿过青翠的竹林,一株几位成人也围不合的巨大古榕(许愿树),苍翠无比,树干中空。树下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客家民歌的词曲,才知是山歌台。相传,清代有一才女逃婚至此,在树下与一名书生邂逅,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后来,书生做了官,两人便专程运来一块“树恩难忘”的碑,立于树前,这棵树因此被人们千古颂扬。
沿东江漫步,看过武功榕、鸳鸯榕、红豆树等古树,信步来到残墙断壁的义江古庙遗址,发现遗弃的不仅是它,还有东山学堂。人活于世,越善良、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