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志强的头像

唐志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17
分享

一口香臊子面横贯人的一生

在西府扶风的村头巷尾,几个老汉一碰面就一边爽朗地笑着:“老家伙,啥时吃你的臊子面啊…”对于这样搭山的话,年迈的爷爷奶奶从来都不介意。

村里那些奶奶们见了人家二十出头的女娃娃,张开只剩下零星几颗牙齿的嘴:“啥时吃上你那臊子面,奶奶这牙就好了。”姑娘们不说话,却捂着脸跑得远远的。

那些年长的嫂嫂们见了刚结婚的新娘子,张口就问啥时候吃侄娃的满月臊子面。新媳妇害羞地笑着,嘴里胡然着快了两个字。

那些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回扶风吃上一碗臊子面,那才真正感觉回到了故乡。扶风臊子面不但成了当地人的日常美食,也成了当地红白喜事和招待宾朋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还成了外地朋友争相品尝的美味佳看。

“三天不吃面,浑身不舒坦,十天不吃面,心慌打乱转。”扶风的娃娃嘴里时常念叨着这样的句话,扶风臊子面不放辣子,是突出鸡汤、肉汤和葱的清香及麦面本身的香味,一放辣子就会遮味,将这些清香破坏冲淡。

据历史记载:臊子面发祥地是周原,由周人发明。

原来臊子面是周公之礼,特别是不换汤,是有讲究的。

周人是特别讲究祭祀的。祭祀的过程中,先是准备祭品,有猪牛羊三牲,还有麦菽、瓜果等等。祭祀过程,包括程序、场面、祭词、音乐、歌舞等等。最后是吃,即“馂馀之礼”。

按古人的意思,祭祀就是让天地神或祖先首先享用人们贡献的祭品,祭祀之后,把祭品都分下去各自去吃。

怎么吃呢?以主祭场所,即周王室的祭祀为例,首先把祭品加以烹饪、烹调,接着就开始“馂馀之礼”。馂音俊,吃的意思;馀音余,用过的祭品,即鬼神剩余的饭菜。这是祭祀的最后阶段,也就是人们吃天地神或者祖宗的剩汤剩饭剩菜的礼仪。

西周的时候,周文王和他的祖先就在周原定居。那时,还是部族,他们出外打猎,当他们行至渭河畔时,只见一条大蛟龙从水里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这只蛟龙经常在空中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有时,在空中卷起阵阵狂风,遍地飞沙走石,吹得墙倒房塌,吹得牛羊杳无踪影。有时掀起漫天乌云,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村舍淹没。万恶的蛟龙,夺去了许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他的部族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龙恨之入骨。今天见它又出来兴妖作怪,不禁怒起心头,一个个剑拔弩张。这只大蛟龙在空中翻滚了三圈,张开盆一样的大口,又要行妖。说时迟那时快,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齐弯弓射箭,霎时间空中响起了箭鸣声。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咽喉被斩断,挣扎了一会,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见这条大蛟龙足有五丈多长,一千多斤重。大家高兴地围着蛟龙唱了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水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

据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它的肉,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汤。所有的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大家吃完面后,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一万多人都尝到了蛟龙肉。从此,周部落在周原的扶风和岐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早先,还不知辣子为何物时,岐山臊子面与扶风臊子面是同一个臊子面,都没有辣子。辣椒明末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西北从西向东从新疆、甘肃进入陕西,才开始栽培,有了大角椒、牛角椒、线辣子。岐山臊子面最早是从这时才出现辣子的。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有了辣子,味道香,食欲增,为何扶风臊子面没有跟进,也搭上辣子呢?

听老一辈人讲,扶风臊子面不放辣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二个原因。扶风臊子面最大特点是口味淡,鲜味突出,为了一个“鲜”字,最好的汤是用鸡汤或用猪肉骨头汤,所以扶风人做臊子面时通常先要杀个鸡,或煮肉熬汤。为了保鲜,不放辣子,扶风人说,一放辣子易隔味。另外,扶风有个法门寺,过去是皇家寺院,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千百年来,引来许多达官贵胄前来游玩,烧香祭拜。这些客人多许是从北边、东边来的。来了要吃饭,招待客人时,可能由于客人的原因,不仅扶风人不放辣子,扶风以东做臊子面时都没有辣子,后成习惯,不改口味,延续至今。

不少人讲扶风臊子面没辣子不好吃,这看遇到谁,许多南方人来陕西,多许人吃臊子面选准的是扶风臊子面,原因是吃不惯辣子。如果让习惯于清淡口味的人,去吃辣子旺旺的臊子面,肯定是吃不下的。

油泼辣子能大大增进人们的食欲,也使岐山臊子面脍炙人口,而不放辣子的扶风臊子面,同样让见不得辣子的人感到鲜美可口,齿间留香,这也是扶风臊子面一直流传自今能够存在的原因所在。

扶风人臊子,肉不要纯瘦肉,最好是猪肋骨处的肉,肥瘦相宜,时加水加醋加调料,小火煨熟,且调料中放辣子作调味辣味渗透在臊子中,臊子口感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再是在调汤上,通常调汤前,先要炒好底菜和准备好漂菜。扶风臊子面底菜多是蒜苗、木耳、黄花菜等传统菜,漂菜主要为葱花、油炸豆腐丝,另外,把烙成薄薄的鸡蛋皮,切成旗花状当漂菜。锅汤里放肉臊子搭素油,讲究汤煎、油汪、醋香、味正。扶风人过去是不让红萝ト登台的,“红萝卜不上席面”,扶风人这样说。现在改进了,底菜多是时令的蔬菜,红萝卜也入席了。

过去,最好的臊子面汤是熬好的鸡汤。做臊子面一般家里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孩子生日、老人做寿待客时才吃。既然待客,就要以客人为重,按客人的口味调汤放调料。端一碗盛好的臊子面,肉汤裹着绿、黄、黑、白的菜色,滚着油沫,着醋香,放双竹筷子,“狗娃子,快给你爷端去!”只见锅沿边一直等着的娃娃,端起碗就准备出灶房,吃时口留清香,感觉很是不错。

稀溜稀溜浇汤面,竟从周朝吃到今

周原土厚秦音重,西府人恋周祖情

这便是上赐福于下,尊赐福于卑,老赐福于少,赐的这种福不是画饼,不是空头支票,而是融于剩饭剩菜之中,在周原,这种剩余的饭菜就叫做“福巴巴”,即剩余的福气,所以吃这种剩饭剩菜,既实惠又得福,人们当然都高兴吃。其实这些剩饭剩菜吃的人越来越多,饭菜必然是越来越少,所以每吃一次,都必须增添和重新烹饪加工,上次剩的好像引子或发酵粉一样,起一个菌种的作用而已。

这就是馂馀之礼。既是吃天地神、尊贵者剩的饭菜,又是接受他们所赐的福。于是便形成了最普通的大众臊子面,天地神、尊贵者赐的福都在那汤里,只能添加,不能倒掉。

灶房当中的灶台上已摆好盐坛坛,醋罐罐,有了这样的饭,任它啥菜都不香。壮汉们一顿吃它十碗八碗是没有问题的,姑娘们也得三五碗,别惊叹这饭量大,人家这臊子面盛得少,汤浇得多所以吃起来意犹未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