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寺村是周原扶风大地古老的村落之一,村里有个长命寺,始建于西周,是块风水宝地。清康熙年间重修时,村内牡丹甚多,邑令丁腹松诗中有“何缘长命寺,丛出洛阳花”之句,从中可看出清代长命寺的盛况。
相传,在舜继位时,当时在长命寺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名叫篯铿的人在湖北省的彭城县做官。他从舜继位算起一直活到了周朝,周朝时他做柱下师。一天,有几个官员在议论,说他们不相信篯铿能活到八百六十多岁而不衰,于是密谋将篯铿杀掉,有人把这件事偷偷地告诉了篯铿,不料几日之后,他却隐身不见了,多少年后,在人们逐渐淡忘了的时候,有人却在长命寺发现了他的足迹,因他的脚长得特别大,人们断定他曾经到过这里,于是在长命寺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上了他的足迹,又建了一座庵,将这块大石供于庵中,后来庵逐渐演变成了一座大寺院,人们又在寺院大门上刻上他的足迹,并且上书"彭祖足迹"四个大字,为什么不写"篯铿足迹",而要题"彭祖足迹"四个大字呢?
他在彭城县做官时,做了许多利民的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彭祖,故此才上刻"彭祖足迹"四个大字。再后来,人们为了记住他,把这个地方叫做彭迹锂(那时的锂相当于现在的村),直到清朝中期,距今一百八十多年,人们因为他能长命百岁,而把这个地方更名为长命寺。旧有“彭祖活了八百岁,不及老佛一觉睡”之说,原有大佛殿及彭祖殿,经常住有僧人,后又发展成为东、西、中三寺,规模甚大。但寺中牡丹花依然盛开,甚是吸引游人,所以明清以来,文人雅士常游长命寺,题吟甚多。
清康熙年间,扶风知县丁腹松曾来此游览,观赏牡丹后作了首诗以助兴。“东来紫气掇遗芬,付与花王蔟火云。岂是虚无空色相,三千粉黛五千文。”你看,放眼望去,红一片,紫一群,粉一簇,一大片、大片满是牡丹,像火云一般。真是“东来紫气掇遗芬,付与花王蔟火云。”花开前夕,一枝枝牡丹像一个个含苞欲放的少女,它们生长着。而到了开花时节,一枝枝牡丹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带着灿烂的笑容。牡丹花们也尽情地展现着自己,充满了野性,完全没有了约衷。如果把洛阳牡丹比作千姿百态的贵妃,那么长命寺的牡丹则是充满清纯和野性的村姑,且“岂是虚无空色相,三千粉黛五千文。”
随后,他的诗性大发,写下了第二首诗:“何缘长命寺,丛出洛阳花。柱下风流歇,梵中富贵夸。天香尘不染,村酒坐无哗。留恋莫忘返,回车日已斜。”两首诗均在赞颂牡丹。
对于酒足饭饱欣赏牡丹的风流游客自是十分的满意,在廊檐柱下愉快地歇息着,寺中主持人则不断夸耀着牡丹的华贵。由于地处偏僻的乡下,没有了灰尘的污染和酒的匮乏,所以”天香尘不染,村酒坐无哗”,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却多了淳朴和憨厚。所以导致游客们留恋忘返,回车日已斜。
转眼间,春天又到了,接受了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那牡丹仿佛一夜间清醒过来,没过一个月,那芽已胀了一倍有余,接着便抽枝长叶,以后它的生长速度更是惊人,叶子一片片长了出来,到三月中旬,满树绿油油的,而花苞也悄然挺立枝头,鼓鼓的,傲傲的。
从古诗词里可以看出,在扶风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过去曾生长着漫山遍野的牡丹花。扶风牡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盼望着她今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园。这也是古人的企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