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大山的头像

唐大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02
分享

身临其境放眼望

我从日光城沿着天路来到鹿泉。

得知我从青藏高原而来,有人说,37个小时的火车让人难以忍受;有人说,飞呀,节约时间又省去舟车劳顿。

殊不知,我在鹿泉、西柏坡乃至正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在路上所思所想所盼所愿高度重合,既铺展开绿色发展之路,又蕴含着中国前进道路。


抱犊寨


在我的脑海里,石家庄一带地处平原,冬月到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应是一片冬麦。

当我置身鹿泉时,既惊又喜。惊的是,我心里低吟着《在希望的田野上》,那一片片冬麦在哪里?喜的是,我千里迢迢来到华北平原,这眼前的荒山秃岭怎么像拉萨的山?

有人手指裸露着岩石的小山说,大家看到的是抱犊寨。

抱犊寨,顾名思义,抱着牛犊上山。多么富有乡土气息的名字,以前土得掉渣,如今亲切得要命。

远眺抱犊寨,植被与拉萨的南山近似。山脚长着乔木,山腰附着灌木,山顶散落着一簇簇干草。南山看起来坡度挺大,牦牛爬上去吃草却毫不费力。抱犊寨的海拔不及拉萨市区海拔的零头多,但一圈都是悬崖峭壁,黄牛无路可走,牛犊只好由人抱上去。

拉萨的山顶多是陡崖巨石,加上缺氧,难以攀爬。让我费解的是,抱犊寨不是村庄名,而是山名,它的上面有660亩良田,土层深达66米。

慢慢想来,一切释然。鹿泉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接处,这一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山上乔木较少,看起来与拉萨的山好像一个爸爸的儿子,给人留下沧桑雄劲的感觉。

鹿泉区域多低山丘陵。常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冬春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匮乏,难以靠它发家致富。无奈之下,鹿泉人吃起山来,一时间,以石灰岩为原材料的水泥厂等企业遍地开花。没过几年,群众的腰包虽然鼓起一些,却感到消化不良。原来,弥漫在空气中的石灰粉末等污染物不仅使人呼吸不畅,还把水污染了。

当人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时,党和政府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为鹿泉指点了迷津。

是呀,还山以绿色,给水以清澈。古村古镇遍布鹿泉,何不端起文化旅游的饭碗?

于是,土门关驿道小镇走进游人视野,岸下石窑小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去处,数不清的农家小院吸引着人们慕名而来。

鹿泉人是智慧的。要想全面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文化旅游牌打得好,企业在发展中的领军作用继续得到发挥。京华电子、科林电气和神玥软件等,正在高精尖平台上大显身手。看了君乐宝乳业的牧场,明白绿色发展可以通过如此方式实现。到了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在这家享誉全国的水泥厂里,随处可见流瀑飞泉。

再次端详抱犊寨,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中年男子怀抱牛犊向山顶的沃野走去……


下聂庄


以前农活累弯了腰,不得脱;如今闲得很无聊,怎么过?

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很多老年人谈论这个话题。

鹿泉区下聂庄老年人给出答案。

走在庄中,中心路宽敞洁净,无论房屋的布局式样还是点缀着的花草树木,都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

走进丝弦小院,屋中八九个弹奏乐器的均为耄耋之人,有人和着伴奏唱戏。

我听不懂,那就看吧。

我跟前的一位老者在吹笛子。对面那位大叔的动作有些夸张,无论打鼓还是偶尔敲锣,总给人手舞足蹈甚至想站起来的感觉。我的第一印象,游客进屋,作为村里的一个看点,他们努力表演给人看,加些花色亦属正常。

我站在吹笛子的身旁,对他看得很仔细。

我不懂声律,那又何妨?悠扬的笛声对傻瓜都是一种享受。

在笙鼓等乐音中,笛子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其中。我因为离笛子近,笛声才敲击着耳膜。认真听一会,如果没有笛声融合进去,似乎缺些什么。

先看到的是笛子。这种乐器对我并不陌生,在他手中轻轻抖动也是常见现象。他的嘴无特别之处,该吸就吸,该吹则吹,舌头偶尔舔下唇。

我在他的左侧,他的右脸在我眼中成为特写镜头。

他的皮肤很好,略白,脸是修过的,鬓角齐整是有力的证明。如果走在大街上,我判断他是一位退休干部,他丰满而不显胖的脸庞这样提示我。

让我目光停住的,是顺着他鬓角慢慢淌下来的两颗汗珠。比蜗牛爬得还慢,但确实在动,我看到汗珠上方的痕迹。

不就吹支笛子吗?能累得满头是汗?

我凝视他的动作和神情,才意识到他吹的是笛子,奏出的是曲人生之歌。

身为农民的吹笛者前半生与牲口农具打交道,他有吹笛子的天赋,不知哪种机缘巧合让他显出潜能,掌握演奏这种乐器的技能。无奈农活缠身,体力劳动使他难以轻松愉快吹奏一曲。如今好了,土地集约经营,孩子进厂上班,他生活无忧。几位年龄相仿的老人志趣相投,乐器与地方唱腔让丝弦小院飘出了生活欢歌。

抬起头来,又看到对面的那位大叔,他的鼓点敲在亢奋的节点上,他的锣声是劳动的号子,他的动作不是夸张而是情之所至。

乐在其中的人是如此情形,旁观者是不是局外人?非也。

王琴珍,这次鹿泉采风的一位组织者,我十年前即和她通过电话,今年始见其人。她站在演唱者旁边。这位演唱者七十上下,右手握着麦克风,左手放在胸前两拳头的位置不时地抖动着。不懂戏曲的人也明白,那是唱到情深处的肢体动作。调整一下视线,我又关注起他身旁的倾听者王琴珍。看神情,她分明听得懂字句,感触着内容,享受着唱功。她的头随着抑扬顿挫的声调抬起又落下。对演出者来说,有此一听众足矣,因为她已融入其中,听出了当地村民发自肺腑的情感之歌。

赵宗彪,这位来自浙江台州的一位参观者,对南腔非常熟悉,对北调不知其所以然。虽不知吹奏何曲与所唱内容,但他们的投入状态让人见之难忘。赵宗彪本人即为一道风景,背后双肩包,左手捧着速写本,右手一支笔。这里每一位演出者都成为他笔下的速写人物。他们吹拉弹唱,神态各异,动作有别,但都很激昂。赵宗彪笔走画成,有特写,有组合,均惟妙惟肖。透过他的画,我看到的是一幅下聂庄小康欢乐图。


西柏坡


纵观历史,中国革命在西柏坡体现为由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个转折期。中国共产党胜利在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倒计时阶段。

从血雨腥风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深知成长的艰难,明白以后的路更长。

在西柏坡运筹帷幄的党中央,一方面部署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打基础;一方面放眼全国,团结带领民主党派和各界精英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准备;还有一方面,抽调得力干部接管、经营、建设城市,为中国共产党从农村走向城市铺平道路。

今天看来,这三方面为递进关系。打胜三大战役是当务之急,建立新中国为奠基之举,经营城市乃长远之策。

事实证明,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面向自身的当头棒喝,实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体现。

毛泽东形象地把离开西柏坡称为进京赶考。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在于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有更多试题等待着中国共产党解答。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来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在中央领导人旧居前,眼前浮现出一位位忙碌的身影。

这些普通的民房承载的中国革命,早已童叟皆知。让人敬仰的是,住在民房中的中共领导人,在登上天安门城楼前已意识到肩上的重担,渡江战役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革命胜利了决不做第二个李自成;共产党人无论走多远的路,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牢记“两个务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新中国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遇到挫折,由于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次次自我革命,都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走向新的胜利。

环视西柏坡的地形地貌,让我联想起林芝。与鹿泉相比,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虽有苍松翠柏,但远山植被有限。从整个青藏高原来说,林芝的海拔相对较低,植被与当今的西柏坡相似。

这是从地形地貌上说的。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可以大书特书的内容更多。

当全国迎来胜利曙光之时,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已经考虑如何解放西藏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促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人民解放军顺利进驻西藏。时间推移到1959年,以十四世达赖为头子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反而促使西藏的民主改革提前进行。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不仅从全局角度看问题,面向未来对全国革命的走向进行部署,而且对中央如何统领地方已有擘画。

仰望西柏坡的我意识到,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中国革命的精神更高。


正定县


听说这次采风去正定,激动不已,那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他从政的起始点。

动身之前,重温《习近平在正定》。

端详这本书的封面,充满人情味。沿街放着一张办公桌,坐在桌旁的习近平身体前倾,面带微笑,专注地听着一位老大娘给他说悄悄话。当时的习近平正值而立之年,任正定县委书记,走基层、话家常、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他的日常工作。

翻开一页页记忆,滹沱河水依然映照着习近平的身影,正定的干部群众想起那段时光就动了感情。

我感觉暖洋洋的,想起习近平到拉萨时的情景。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前来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我是欢迎队伍中的一员。

2011年7月17日,日光城艳阳高照,和风轻拂,花草含笑。车队在民族路南端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前方出现。我们手捧哈达,齐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中巴车越来越近。我们一面欢呼,一面侧过头去,想一睹中央领导的风采。又一想,算了吧,大领导是不会让街上的人看到的,晚上回去看电视补上这一课。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中巴车左侧靠前的一扇窗户敞开着。有人惊喜地说,看,那是习近平,正向我们挥手致意呢。

车队由南向北驶来,我站在大路西侧的欢迎队伍中。我与习近平距离最近时只有五米左右,在宽阔的民族路上,可以说是零距离。那时,党的十八大快要召开了。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的习近平来到拉萨,想看他一眼,是我们的心理需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

车子缓缓驶过,我们的目光追随着他慈祥的笑容。他轻轻挥着手,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习近平第二次来西藏,上一次是他在福建任职时进藏看望慰问援藏干部。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与群众那么近,与百姓那么亲,对民族兄弟姐妹那么暖心。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亲民情感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已有体现,主政正定时让人感受更深。

回望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于正定县。习近平在正定任职时间是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这一阶段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年轻的习近平既主动做好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又自觉对中国前进方向和中华民族复兴进行深入思考。

令人钦佩的是,那时的习近平没有停留在思考层面,而是不断地用实践检验着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着实践。这一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正定知之甚少。即使通读《习近平在正定》等著作,对正定的了解仍停留在书本上。

当我置身正定县城时,才感受这里的历史厚重,人文璀璨,内涵丰富,外延极广。

当初读到习近平保护隆兴寺一事,我在敬佩他有远见的同时,心想一个县城的寺庙能有多大?参观隆兴寺,才知这座千年古刹远非我想象,寺里文物之多之奇之珍贵保护得如此之好非亲历者难以置信。作为共产党人,习近平不信宗教,却身体力行尊重宗教,保护文物,这正体现出他浓郁的人文情怀。

2019年11月28日晚,凉风习习,我们站在正定县城南城门上。这里是习近平多次站立的地方。是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扬光大的是精神,全国各族人民正沿着他的足迹前行。

通过正定之行,我感受到,要真正拥戴核心,必须了解核心的过去和当下,才会自觉向核心学习,主动向核心靠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破浪前行,非一朝一夕之功。理论的航船有一个扬帆起航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正定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