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造访我向往了二十多年的绍兴了。
对于造访绍兴,那份期待,那份好奇,一切皆源于鲁迅。在鲁迅笔下,绍兴一次次呈现出它的古朴、厚重、挥之不去的人文气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乌玷帽和乌篷船、故乡的社戏、咸丰酒店的茴香豆……这些事物,通过鲁迅的笔触,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人们走进绍兴,走进鲁迅当年生活过的土地,感受她特有的风情,解读她特有的文化。
去的那天,天公并不作美,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隔着车窗玻璃和雨帘,街上的景色似真似幻。导游像背书似的,一会儿叫我们向左看,说这是鉴湖女侠的倩影,为怀念秋瑾烈士的壮举而塑;一会儿叫我们向右瞧,说那是会稽山下的大禹陵,为缅怀禹王励精治水而建·····路上,与其说是赏景,不如说是“听景”。
第二天,雨总算停了,草草吃了早饭,便迫不及待地前往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是一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宅院,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格局,院是几进几出的,有厅堂、有天井,有过道。房屋已年代久远,虽几经粉刷和修缮,可能是按着文物修旧如旧之原则吧,仍显得陈旧、古朴,犹如一本在箱子里藏久了的线装书。穿过厅堂,便是当年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了。据资料介绍,这是鲁迅留日归来,在绍兴府中学任教时居住和写作的地方。就是在这间看似平常的寝室里、漆片斑驳脱落的老式写字台上,诞生了鲁迅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几年后(1918年),鲁迅先生第一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从此步入“革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荡,使鲁迅饱受了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看透了“世人的真面目”、不满“当时之乌烟漳气”。他用自己饱含激情的文字,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对在长期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迫害和毒害下的人们进行精神解剖。
鲁迅认为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进而激发这房内主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战斗豪情,面对吃人的社会,挺身而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甘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窃大者”,点燃新文化运动的熊熊火矩,摧毁了千百年遗留的腐朽和糟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躯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个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现代巨人,就是从这狭小的空间走出的,而今暗仰故居之容貌,感念先生短暂的人生,顿生诸多感慨!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是一定要去的。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原来是新台门十来户周姓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把地平整一下用来晒谷。
鲁迅先生在故居长到12岁,便被家人送到“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私塾”的三味书屋,一直到17岁。两相对比,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颇负盛名的三味书屋,在鲁迅故居斜对面的不远处“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道石桥”就到了。书屋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中停放着几只船,船身长长窄窄的上面撑着矮矮的可移动的蓬想必就是乌篷船了。
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故居东侧。建于1953年,为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一进门,是一块大的屏风墙,墙上书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掷地有声的名言,也是鲁迅精神的生动写照。馆内展示的大量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再现,真实形象地展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沿着鲁迅当年的足迹,稍祥在鲁迅故里的街头巷尾,寻觅着鲁迅笔下的人和物,感受着鲁迅战斗的一生,解读着鲁迅精神的伟大,更增加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鲁迅是绍兴的骄傲,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自豪。鲁迅无愧于“民族魂”的伟大称号。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必将同许多伟人一样,光耀着我们这坚强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并历久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