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五丈原不远,是褒斜道的北端起点斜峪关。斜峪关坐落在石头河东岸,背靠秦岭,西隔石头河与岐山县接壤。由此进山,就正式踏上了褒斜道。
褒斜道全长四百七十里,是秦岭中开通最早的一条交通线,开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使用时间之久,堪称蜀道之冠。“褒斜险峻,素号畏途。”沿途道路几乎始终穿越在峡谷险段里,沟谷多,平地少,故而先人们在此段披荆斩棘,凿岩架栈,所遗留的古栈道遗址也堪为最。
一路前行,两侧的山势渐渐陡峭,怪石狰狞。疾驰间,路基远方一石碑倏忽逝去。急令司机刹车,拎着相机绕行奔至石碑旁,细瞧,乐极,碑有字:“褒斜栈道遗址”。这是太白县与留坝县交界处,人唤赤崖。崖壁上距地面一米左右均匀地排列着方形的石孔,不远处的上方,几块方形石条横插进暗红色的崖壁间,凌空斜出,势若欲飞。这种被称作千梁无柱式石栈道,只能筑建于水流湍急,险峻无比的峻崖险段。站在这里,我无法想象当年的大队军马、战车、粮草、商旅们经过这里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留坝山高谷深,水流湍急,道路异常险峻,所以栈阁密布,是蜀道北线上保留古栈道遗址最多的地方,也是蜀道北段几条主要道路的交汇处,褒斜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文川道、回车道、梁汉旧路、太白路纵横穿越该县,连接起了沟通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被看作是“古栈道历史博物馆”。
日暮黄昏的时候,我们到了江口镇。江口镇山环水绕,四周群山拱卫着一块小平,红岩河、太白河在此地交汇,是著名的汉江支流——石门水库所经过的褒河的上游。暗弱的光线里,河水不谙时移世变,依旧缓缓流淌。
在江口,已明显感觉到迥异于秦岭北坡的南方生活气息。街上,黑漆木板门的老房子依稀可见旧日模样,不时有肩背大竹篓的居民通过。饮食与关中以面食为主不同,米饭已居日常饮食的首位,辅以部分面食、玉米,兼容南北饮食的 惯。餐馆中、路道边,到处可见四川流行的麻辣串、蕨根粉、担担面。至于本地美食,首推菜豆腐和浆水面。
菜豆腐,又叫菜豆腐稀饭,是一种民间家常饭。它取料方便,制作方法不复杂,美味又营养,是非常大众化的待客佳肴。其主要原料是黄豆,经过浸泡,打磨成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后煮沸,再用自制的酸浆水点浆。点浆时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时机,豆腐的质地才细嫩,色泽才会清白如玉。然后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用文火煨煮,至将熟时放入之前点好的豆腐,直到煮开。这道名闻遐迩、独具乡土风味的美食就大功告成了。再佐以用香菜、韭菜或葱花、蒜苗花、核桃仁、变蛋等与油辣子或香辣酱拌成的小菜,食之余味无穷。
浆水面的酸、辣、清香,也是别具特色。它所用的菜种类较多,白菜、芹菜都可以,尤其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将菜洗净后放入沸水中煮烫至蔫,然后将其捞出,置于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两天后,待菜色变为金黄,再加蒜苗用食油、精盐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作为臊子。面条以人工擀制者为上品,有叶宽、条长、片薄的特点,十分筋斗。在煮熟的面条中调上浆水菜的臊子,浇上油泼辣子,一眼看去红白黄相间,入得口来酸辣清香,其开胃醒神的功效,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走出餐馆,极目四望,碎石路、木栅栏、老树、铁索桥、田舍衰烟,是恬静安详的江口古镇的特有。西边由水泥与石块筑起的大型拱桥与江眉公路相连,东面的土石小路依山蜿蜒,古老的太白路一直通向太白河乡,那里是黄金的产地。长途乘车的曲折,让我感受到小镇的亲和力,真想常驻此地不愿走,好好地安静居住一段。
值得一说的是,留坝县城西北15公里的留侯镇张良庙。西汉时,张良作为刘邦的高参,在为刘邦夺得天下后急流勇退,远离名利场,一个人优游于此,隐居修炼。
留坝县城街道上的摊位,有当地的药农在叫卖新鲜西洋参。此地是西洋参的三大种植产地之一,今年不知因什么原因,收购的客商较少,大量的新鲜西洋参窝在参农的手里,销不出去。一位购买西洋参的漂亮少妇告诉我,往年要卖一百多元,今年才三五十元,太便宜了。